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九州評彈

監管加碼不忘「維穩」
2017年 05月 15日 00:06    香港商报
 

  受全面強監管和金融去杠杆的影響,內地資本市場最近一個月以來風聲鶴唳,遭遇股、債、商品「三殺」的悽慘局面。也許是出於安撫,「一行三會」在上周最后兩個交易日開始改吹暖風了。首先是人行在上周五進行了4590億元MLF操作,來緩解去杠杆過程中造成的流動性枯竭症;另外,人行在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強調「縮表」并不一定意味著收緊銀根,4月份央行資產負債表已重新轉為

  「擴表」;其次是銀監會當天的通報會提出自查和整改之間安排4到6個月緩冲期,新老劃段;再到證監會明確資金池監管并非新增要求。

  A股跌跌不休敲警鐘

  從最近監管層的動作來看,想要極力維穩市場的意圖非常明顯,即希望市場不要誤解和擔憂前期密集出台的政策,釋放出并無打壓市場之意的信號,以此來緩和市場的恐慌情緒。筆者估計,最近市場的跌跌不休多少已令監管高層坐立不安,畢竟監管利劍高懸令市場陰雲密布,新的風險正逐漸暴露出來。就拿A股來說,雖然大盤指數只下跌了250個點,但已經有1800多隻個股的收盤價低於2016年1月7日的最后一天的「熔斷」,不少上市公司股票出現斷崖式下跌,甚至遭到腰斬,股權質押風險再次敲響了警鐘。

  2015年的「股災」還歷歷在目,教訓不可謂不慘重,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監管層必須警惕金融降杠杆過程中或可能引發新的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經過前期雷厲風行的監管風暴后,這次監管層選擇適度「服軟」,也在意料之中,畢竟在目前國內外政治經濟風雲變幻之際,穩字當頭才是第一要義。

  加強監管仍是大方向

  受「一行三會」暖風影響,股債市場大跌之后得到了暫時喘息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值得思考的是,為何每次監管層加強監管都會引發市場極度的恐慌和混亂,是監管機構能力不足的問題還是過去幾年金融系統過度自由化產生的不良反應呢?毫無疑問,監管滯后、監管不協調和缺乏對市場進行預期的引導,都是引發市場極度不適的關鍵因素。不可否認,金融市場的走勢與金融監管本身就存在對立情緒,但在中國金融市場,這種情緒似乎更加突出。試想,如果監管層在出台政策之前,能進行預期的引導和政策溝通的話,或許不至於令市場的情緒那麼極端化,也不會造成由於監管加強而引發新一輪的風險。一言以蔽之,中國的金融監管和金融市場「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魔咒仍未改善。

  從最近一連串的政策來看,金融監管仍是大趨勢,不會因為市場動盪而結束,不過這一切的前提毋庸置疑是要把防控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首先是強調底線思維,其次是監管節奏的快慢,而監管的大方向應該不會改變。「要開正門,堵偏門」,銀監會相關負責人的這句話或許最能概括高層的意圖。就拿銀行業來說,不管是銀行同業業務,還是委外業務,長期必然會進行下去,但可能往后更多的是加強監管部門的協調,加強和市場的溝通,從而實現有序的去杠杆,使市場出清,達到防範金融市場的目的。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