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探討了共享珠寶的可行性,有的朋友說有市場,有的朋友表示結婚租借珠寶不喜慶,感覺共享已經變成了朋友圈的段子。這個禮拜我又看到了共享雨傘在上海、深圳等城市試點,市場反響還有待時間的考驗。
共享產品要火,我總結下來有3個要素。第一,租金和售價比相差越大越好。比如共享珠寶,用79元(月費)可以借到三件總價值幾千元的珠寶,那麼用戶才有借的動力。第二,群眾基礎要廣泛,比如共享單車,365天都有人需要用自行車及公共交通代步。第三,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對於大眾來說,大眾商品最好隨手借,隨地還,那麼就要求運營商舖貨夠廣,數量夠充足。
共享雨傘有三個問題需要解決。一是押金和租金非常接近零售價,用戶動力不足;二是雨天不夠傘,晴天無處還;而且使用頻率不及單車,租金收入不及珠寶,盈利模式難以吸引資本。
借傘地點難被滿足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我在這頭,傘在那頭,當中隔着一個500米傾盆大雨。對於用戶來說,最赞的借傘地點就是淋雨時我所在的位置。但是這個太難被滿足了。
晴天時遍布街頭,雨天時遍尋不到,可能是共享雨傘遇到的第一個尷尬。共享雨傘放在哪里利用率最高?辦公樓?旅游景點?公交網站?還是隨機放?要在「不足」和「過多」之前精準地找到黃金借傘點,還需要多次試驗。
還傘成本降低使用意願
不是我們不想還,是不知道還到哪里去啊。目前共享雨傘有兩個還傘方式。包括自帶智能鎖的,還到街上鎖在鐵欄杆上就算還了。這個是最簡單的,不過對於要集中管理的成本比較大。另外則是還到固定的借傘櫃子,這種櫃子通常可以容納幾十把傘。最好多設傘櫃,這樣還傘才容易啊。
用戶未必想要貪小故意不還傘,但是如果還傘點距離自己太遙遠,無形中增加了還傘的成本,降低下次使用共享雨傘的意願。
運營成本高
一把傘押金19至20元(人民幣,下同),用一次0.5至1元,但運營商的成本肯定不止20元。因為要設計一個app,還要在傘里面安置GPS跟踪系統,外加一把智慧鎖(或者智慧ATM櫃)。這麼有技術含量的傘,真要多出借幾回才能回本。老百姓不一定買帳,「我買一把傘也不過20元,干嗎要借?」共享雨傘的門檻低、單次租金收入低、使用頻率看天氣、損耗大,對於投資人來說,真的是一門好生意嗎?
或者說,讓我們拋開盈利模式,由政府主導,做成一個公益項目更好?實名認證,有借有還,不還的影響信用評分。也別去想投放多少量,使用多少次才能賺錢這個事情了。
李逸嘉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