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投資理財

送子女正確理財觀
2017年 05月 31日 00:00    香港商报
 

    兒童節最好禮物

    送子女正確理財觀

    「六一」兒童節又到了,孩子們都期待着在節日能夠收到自己心儀的禮物、到最喜歡的公園游玩,或是實現一個小小的心願。家長要怎樣安排「六一」假期,準備什麼樣的禮物才能讓孩子受益呢?給自己10秒鐘來想一下,再往下讀吧。

    香港商報記者鄭珊珊

    送個理財「大禮包」

    玩具有可能會過時,記憶也會慢慢變淡,不如送孩子一套理財觀念,讓他真正受益。兒童與青少年理財教育推廣基金聯合創辦人李錦表示,兒童理財不單是理財培訓班、理財工作坊、理財課程等課內形式,更理想的方式是將理財觀念的培養融合到日常生活中,相信每一個用心的家長都可以成功培養子女正確的理財觀念。

    李錦舉例道,「把一個11歲的兒童送到理財培訓班,課程會對孩子有所幫助。但孩子已經形成了一定金錢觀,等到孩子這個年齡才有所行動,似乎有點遲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潜移默化的教誨,對孩子影響會更明顯。」

    李錦表示,兒童金錢觀大多由家長塑造,孩子不會是天生的「守財奴」或者「大花筒」。因此,家長的態度就顯得格外重要,家長應當堅持「不浪費」和「應用則用」的原則。「舉個例子,當孩子9個月大、1歲的時候,年輕的爸爸媽媽把吃不完的食物收到雪櫃里。這就是不浪費。等到BB 3、4歲的時候,帶着孩子一起逛超市或是商店,家長盡量不要說『這雙舊波鞋300蚊,新波鞋600蚊。新波鞋更好。』波鞋就是用來穿的,不是越貴越新的就越好。這就是『應用則用』的原則,講究物品的實用性。」

    勿用金錢衡量養育子女的成本

    現時,香港育兒成本越來越高。李錦表示,其實孩子「平有平養、貴有貴養」,用金錢數額來定義兒童教育,是不正確的觀念。如果孩子從小上國際幼兒園、國際學校、國外大學,1000萬元恐怕都不夠用。若善用政府資源,其實教育水平也不會低,費用就會大幅減少。相信每個家長都對自己的子女有所期待,但主流價值觀還是希望培養孩子成為有責任感、有自信心、獨立的人。現時用金錢來衡量子女的撫育,扭曲了養兒育女的觀念,「唔通只有籌到幾多幾多錢的人,先可以生仔。沒有那麼多錢的人,都唔可以生?我反對呢個概念。」李錦說。

    調查顯示,香港有兩類家長:一種會讓子女把握自己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讓他打工掙錢供自己唸書;另一種則會支付子女上大學的費用。對於后一類,希望有BB的夫婦可以早作預備,讓生活輕松一些,早點享受親子天倫之樂。盈富基金(2800)是比較保守、簡便的選擇,夫婦每月將1000元存入銀行或證券行購買相應價值的基金,日后便可以得到緊貼恒生指數表現之投資回報。夫婦提早三年準備,等BB出世,這筆錢就可以用來購買嬰兒車、嬰兒服等用品。

    小三以后再給零花錢

    家長在孩子讀到小學三年級以后再給零花錢,除非孩子特別早熟,或有其他特別原因。孩子太小,給他們零花錢,他們未必懂得找錢、容易弄丟。「家長就會因此教訓孩子說,你怎麼這麼不小心,錢都弄丟了。」就制造了家庭不和諧。金額上,一天只要給一蚊錢,一禮拜給二十蚊,絕對夠用,零用錢的作用是為了教會孩子如何用錢。

    最近網友熱議的是,昂貴的兒童禮物。李錦表示,價格不是問題,只要讓孩子重視到其實用價值即可。如果孩子因為家長送了1000元的禮物,覺得家長更愛他,下一次送100元的禮物,覺得被忽略了、覺得爸媽不愛自己了,那就要造成錯誤觀念了。

    兒童銀行戶口巧思妙用

    部分本港家長與子女擁有聯名銀行戶口,李錦赞同并鼓勵該做法,「兒童最遲9歲就要擁有自己的銀行戶口。更早的,7歲就可以有了。」銀行帳戶可以用來存利是錢,一方面避免了家庭爭拗;另一方面家長可以用銀行戶口培養孩子存錢的耐心,等待的毅力。中產家庭孩子利是一般3000元左右;更一般的家庭一年幾百元。可能購買一件心儀的東西,需要等上幾年籌錢,在這個過程中子女便會產生期待、目標。

    過去,不少家庭因金錢的問題產生爭拗。李錦分析道,因為家長沒有事先明確與孩子之間的金錢關系。他建議,家長可以與孩子明確兩點:第一,先存錢再花錢;第二,要讓爸爸媽媽知道你是怎麼用錢的,還剩多少。先存錢再花錢的概念,鞏固了孩子儲蓄的觀念。

    他又指,和孩子約定讓父母知道錢的用途,可預防孩子將來把儲錢罐往懷里一塞,小嘴一撅,甩出一句「這是我的隱私,你不能過問」。此外,提醒各位家長,在銀行開戶口,盡量保留存摺。孩子很難想象1000元增加到1200元是怎樣的。但如果有一本存摺,上面數字的變化,就足以讓一個6、7歲的孩子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自己的財富在不斷增長。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