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記者張興明、實習記者劉曉寒報道:主題為「民心相通與中緬合作」的首屆中緬智庫高端論壇近日在德宏芒市舉行,來自緬甸智庫、緬中友協、緬甸駐昆總領館的嘉賓,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等機構和部門的60多位專家學者會聚一堂,圍繞中緬歷史聯繫與文化交流、雙邊經濟合作、政治關系與外交政策等議題深入交流,共同探討如何傳承「胞波」情誼,厚植民意基礎,深化中緬合作。
雖然受緬北戰事等因素影響,中緬雙邊經貿和人文交流受到影響,但雙方均認為,在緬甸回應和積極參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之下,中緬更深層經貿及人文交流在深厚的「胞波」情誼下值得期待。
德宏州中緬關系研究所副院長段曉東介紹,德宏州有兩個國家一類口岸,28個渡口,9條公路,64條通道與緬甸開展貿易,在種植、畜牧養殖、科技領域展開了務實合作,得到兩國人民的肯定和歡迎,實現了49.8億美元貿易額,占中緬貿易額的32%,滇緬貿易額的75%。
緬甸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所杜丁丁兌女士亦稱,中緬邊境長度達2185公里,雙方在投資、貿易、金融等領域進行全方位合作;2016年,貿易額達到78億,尤其是中緬油氣管道運營后,中緬貿易額達110億美元。緬甸電力需求增長突出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研究院緬甸研究所副所長雷著寧認為,緬甸經濟已進入快車道,電力需求增長突出,根據2015年數據,每年約以10%的速度在激增;但整個緬甸電力缺口還沒有被完全的消除,數據顯示只有4%的緬甸人口可以使用電力。他認為,雙方可通過跨境電力商務合作來解決緬甸電力缺口問題。中緬民心相通是根本緬甸在東南亞國家當中排名不是非常靠前,尤其在資金融通方面排名墊底,民心相通存在一些薄弱環節。
緬甸外交部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吳欽茂紐認為,中緬關系可追溯到西元前802年,胞波情誼由來已久。緬甸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所成員杜丹丹泰表示,中緬友誼應該基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文化交流是促進兩國關系發展強有力的動力。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副院長范宏偉說,當今西方學術界公認,在東南亞國家中,和中國華僑相處和融合最好的就是緬甸和泰國,在緬甸華僑和緬甸人通婚率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