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生活與人文周刊

尋覓山水畫中的水岸美學
2017年 06月 04日 00:00    香港商报
 

    劉克襄從漢字出發

    尋覓山水畫中的水岸美學

    珠江三角洲,河海交匯、河網交錯,具有南國水鄉的獨特風貌。其青綠繽紛而繁复,物種豐富又多樣,截然不同於其它地區。如今農村鄉野文物消失迅快,通過更高視野,以不同區域的美學作為比較,或許能看到另一層次的風貌。近日,作家、電視《浩克慢游》主持人劉克襄座客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帶來《小風小物游珠江--嶺南山水和台灣、江南的差异》的講座,以生態旅游與漢字展開,與傳統山水繪畫互為對照,以不同區域的美學作為比較,與眾分享其獨到的觀察心得與美學爬梳。香港商報記者 陳柳燕

    「渚文化」引發的美學思考

    春夏之際,在浙江杭州市區西北的良渚小鎮,油菜花正盛放。男女老少在錯落有致的金黃色花田中穿梭、嬉戲、拍照……唯獨一位有心人,在這一片花田前駐足思考。「這土壤,和台灣的不太一樣,」他拾起腳邊肥沃的泥土,一陣芬芳令他振奮。這個被譽為「中華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發祥地,有著肥沃的天然土壤,豐富的人文遺產文化。「良渚,渚……」他思索著,開始查閱字典文獻,「這個地名,不應僅僅只是一個名字這麼簡單。」

    這位有心人,就是台灣作家劉克襄。外號「鳥人」「山人」的他,從事自然觀察、歷史旅行與舊路勘探近30年,一生的經歷基本與「土地」二字相關。早年,他觀察鳥與野狗,后探訪山川地理,投入自然的觀察與研究活動,而近年,則將目光投向庶民的生活,常在各地旅游,深入農村田野和傳統市場。其善於以獨特而深入的觀點解說,導覽各地古村老鎮和地理風貌。

    此次座客關山月美術館帶來的講座,正是其今年2月到浙江良渚講學時的一次意外發現。良渚的豐富物產、深厚文化,讓劉克襄對「渚」字產生了濃厚興趣。他繼而發現,從「渚文化」出發,可以洞察山水畫中特殊的江南美學,從而與嶺南以及台灣山水美學互為對照。

    「渚」字窺見絢麗江南

    在江南的景觀和美學里,翻開江南地名冊,「村」「屋」「堡」等字隨處可見,但劉克襄毫不猶豫地指出,「渚」字遠遠勝過其它字的意義。

    在字典中,「渚」字原指水中小塊陸地,即小洲之地;進一步深化,則是指肥沃濕濡、被豐盈的河水曲折回繞的土地。在劉克襄看來,「渚」字代表的豐饒、富庶,正是江南水岸美學的特點。許多與「渚」相關的字詞組合,譬如「魚渚」,漁夫拿著四方網「抓魚」的小島、「石渚」--古鎮中的堤岸、「舟渚」--停泊了許多小船的小洲,都可以在江南的水墨畫中得到充分印證。劉克襄坦言,江南地名中帶三點水偏旁的字還有很多,諸如「汀」「浦」「灣」「洋」等。「汀」字與「渚」釋義相近,意為「水中小洲或水邊平地」。但卻不像「渚」的复雜與豐美,「汀」的意味較為貧瘠、冷清與空曠,「它可能只是一塊草地,上面立著三兩隻孤清的汀鶴、汀鳥」,正如於唐詩宋詞中讀到的那般,「渚鷗汀鶴伴清孤」。

    劉克襄指出,「渚字帶來的是多樣的自然生態環境,每一個詞汇都有綺麗的水岸意境,從而豐富了江南為主題的水墨畫。」

    別具風味的嶺南水鄉

    相對江南秀美富庶的環境,嶺南的水岸美學,似乎別有一番風味。劉克襄舉出幾個常見的字,「涌」「滘」「瀝」「坰」「塱」,并指出能與「渚」字形成對照的,非「涌」莫屬。在劉克襄看來,涌的重要性,則在於形成了嶺南地區特有的生活文化基圍,而基圍的形成,則進一步促進了圍村這種文化形態的建構。

    「嶺南地區特有的文化象徵,亦常在文學藝術作品中出現。」圍村,指由石牆包圍的傳統中國村落,早年用以防御鄰近仇敵、盜寇和猛獸,常見於廣東南部,尤以香港新界為甚。劉克襄介紹,如今珠江三角洲一帶城鎮,仍保留不少圍村。圍村多是同族人,各家有獨立的住房。其中,客家圍則是多間房屋組成的圍屋群。

    走訪過許多嶺南村落后,劉克襄寫下了這樣的美學節奏:「涌生堿草、前長大榕,家伴黃皮、旁偎龍眼,村立白蘭、山有沉香。」短短六句,概括了圍村前后的生態環境。在劉克襄看來,珠江三角洲一帶海岸,以涌、滘和瀝為多,以及不少河口河叉的基圍環境,是嶺南山水過去較少為人注意到的,亦是沼澤濕地的特色。他說,「唯有嶺內森林山腹里的小溪石澗,才有亞熱帶森林的陰濕豐厚,以及綠意的強盛蔓延,有別於江南一帶山林的空靈。」

    「按道理,嶺南的山水畫中理應有這種嶺南的美學」,但劉克襄卻發現,「在嶺南的山水畫中,這種地域的信息相對較弱,更多的還是沿襲江南山水畫派的美學特徵。」劉克襄展示了一幅現代嶺南畫家梁明祖的《賀州古鎮》,畫上具有嶺南特徵的圍村、輋、畬田、風水林等意象。但在劉克襄看來,這仍不夠寫實,因為畫作中出現的松林,是來自江南地域的符號,他認為嶺南畫派的畫家,應更加關注嶺南地區本身獨有的地域特色。

    在劉克襄看來,「每一個地方,都有一些特定的字來形容其環境,這是最迷人的。」通過這些字眼,劉克襄發現了各地山水地貌的差异,并從中洞察山水畫中不同的風光。對照著江南和嶺南的水岸美學文化,台灣雖然開發較晚,但也足以發展出這樣的字眼。譬如,蝨目魚文化發展的「溫」;潮水退去后形成的廣闊沙洲「瀉」等。正如其所說,他所探索的,是山水美學中抽象的符號實體的地名或物象,他從漢字出發,又從山水畫中尋覓漢字的意象,可謂是為大眾打開了一扇欣賞山水畫的窗口。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