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生活與人文周刊

人與城在那火中得永生
2017年 06月 11日 00:00    香港商报
 

    「My song!」熟悉的旋律傳來,記者聽得身后極輕微的一聲,知道是《鳳凰傳奇》的敘事詩原創者和交響詩共同創作者石中英在向鄰座的波蘭駐港領事介紹。這中間壓抑著多少的情感,盡可想象。奇异地出現在記者腦海里的,竟然是半個世紀前,還是個大孩子的石中英在獄黑壁冷、「獨個兒鎖著」的環境下與難友一起,縱情高唱《國際歌》的場景。香港商報記者金敏華

    鳳凰傳奇

    演繹半世紀的火與劍洗禮

    當生於馬來西亞的女高音張吟晶以其動人嗓音唱出:「在日出的東方,有隻美麗嬌俏的神鳥珥珥她猁猁是東方的『凰』」;當川籍青年男高音歌唱家江靖唱到:「西天的『鳳』將風雷雨電,帶到凡間」時,全場一片寂靜。

    交響樂最后的第四樂章,直接植入了石中英為音樂劇《那年五月》創作的主題曲《再生》之旋律。這旋律脫胎於他青年時期譜出的《鳳凰之歌》,在傳奇指揮麥家樂的初稿中,石中英發現其樂韻天衣無縫地在這交響樂中「喜獲新生」,真是「喜出望外」。、    

    這是5月31日晚,由麥家樂擔任音樂總監的寰宇交響樂團,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獻上的一台名為「香港夢」的交響音樂會。

    「為了是次慶回歸的演出,《鳳凰傳奇》專門在第三和第四樂章之間,加了一段『純音樂』猁猁火舞鳳凰,生死一刻,大悲大喜,有愛無悔。而且在第四樂章『鳳凰再生』的尾聲,又混進了西方悲壯的《國際歌》和東方禮贊的《東方紅》旋律,更盡顯近代中國百年香港的特色。」石中英解釋說,「《鳳凰傳奇》的交響詩由香港土生土長的音樂家和文化人攜手共創,得以和謳歌中國革命的《長征組曲》以及抗日戰爭的《黃河頌》等經典樂章同場演出,不但有其歷史的承傳,亦有香港和祖國的浴火重生的寓意。」

    對當年的「YP仔」石中英來說,《鳳凰傳奇》能在這個時間點為慶祝「七一」回歸而演奏,有著特殊的意義。「今年五月,適逢紀念自己和一群少年時的好友,在半世紀之前,為理想歷盡火與劍的洗禮,亦如鳳凰涅槃,火里重生。從『六七』到『九七』,再從『九七』到『一七』,不同的時空,竟隱然地流著一道相連的血脈珥珥」石中英感慨。

    一個愛好者的鳳凰家族音樂夢

    說起「鳳凰家族」系列音樂,當然跟石中英的個人經歷分不開。「自小我的家庭就是破裂的,我就是一個家庭的從生到死亡的見證。」石中英回憶道,「讀書時因為支持工人抗爭,16歲成為少年囚犯(Young Prisonor),(所以)升學生涯也就此死亡。」但他將監獄生涯視為在社會大學(即所謂「赤柱大學」)求學的新開始。出獄后,他先后任職編輯、老師,搞旅游,做工業。「每一樣東西都有結束有開始,每一次結束你或會憂傷,但實際上應該喜悅,一件事情的結束不就意味著另一件新的事情的開始?就像鳳凰,不是自然死亡那麼簡單,它要先了結自己的生命,跳進火里才能再生。火很重要,火是冲突和矛盾的集中體現,也是新與舊的分界線。」

    石中英「鳳凰家族」中最早的成員是他寫於上世紀70年代末期的《鳳凰之歌》。從小喜歡交響樂的石中英中學時就是金文泰口琴隊成員,后來參加了YMCA口琴隊,1964年14歲的石中英就曾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的舞台演出。

    「《鳳凰之歌》的音樂和詞都是我寫的,這首歌已遺失了很多年。記得我在工聯會轄下的華南旅行社出任經理時,曾經將有關手稿交給了當時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讀書的好朋友余昭科,因為我覺得他是知音;另外我也曾將刊登了那首歌的萃華中學校刊,交給了一起教書的同事左冠輝。60歲后,我在回顧時,想起過往自己除了寫過一本散文集《我愛秋風勁》之外,還有一首歌,但可惜早已不知去向。一個偶然機會,(這首歌)居然從天上掉下來。一次我碰見余昭科時,他將手稿交還給我;很多年沒見的左冠輝也出現了,他亦將校刊影印本交給我。既然這麼有緣分,我覺得應該將它變成真正的音樂,變成一首歌。」

    石中英第一個找的就是音樂大師黎小田,「我從小跟他爸爸黎草田在『華人文員協會』的兒童合唱團學唱歌,他媽媽和我做過《新晚報》同事。他一口答應,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在家里逐字逐句地修正那些音和詞,小田說:『這首歌的旋律和內容都是你的,我只是做一個編曲和配樂的工作。』我很感謝他,正好那時我的一個音樂劇《那年五月》準備演出,那是講述一班年輕人如何苦苦求索,其中遭遇了香港1967年的社會冲突。我靈機一動,跟編導黎文卓商量,能否將這首歌變為音樂劇的插曲或主題曲,他看了之后說沒問題。結果就將這首歌放在音樂劇中做了主題曲。」

    這首易名為《再生》的主題曲在音樂刻壓軸演出,讓觀眾大為感動,認為既是對充滿悲歡離合、恩怨情仇的故事作總結,又代表了新的希望。「我認為它代表了我們這代人的奮斗精神,以及在這社會重生的勇氣。在這種情况下,我開始考慮可否將它轉化為一個不同的(音樂)形式去呈現。后來我找來了余昭科。他幫我找到麥家樂,麥家樂確是一個音樂奇才,幫我做這個交響詩。」

    我同時按照傳統交響樂四樂章的要求,重新創作了《鳳凰傳奇》敘事詩。「(跟《鳳凰之歌》相比)有了很大變化,其中根據中國鳳求凰的傳說,將一個神鳥幻成東方的凰和西方的鳳,變成雌與雄、陰與陽,表達了東西异同、陰陽共生的哲學概念。麥家樂先生整個的曲樂編寫非常好,他巧妙地用了男聲和女聲,居然將我寫的敘事詩一字不改、一字不漏地用人聲唱出來,成為一出帶有歌劇性的演出,這是一次完美的合作,我認為(《鳳凰之歌》成為交響樂)這本身也是一種新生。」

    《鳳凰傳奇》2015年秋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行首演,備受關注。2016年春赴溫州公演,也大受歡迎。現正計劃由余昭科擔任監制,「一路做下去,包括用嗩吶、大鼓做了一個十分中國風的作品,同時也要做一個完全西方式的電子音樂和唱歌版本。此外,粵語大合唱《再生》,則會由友聲合唱團演出,它的指揮李玉菱小姐是我昔日在《新晚報》的同事。彼此自小便認識。我非常尊重她,她們在香港大會堂做了演出。我們也曾拜訪了國內的一位教授,他也答應幫忙編寫一個國語大合唱版本的《鳳凰之歌》,其中還會重用樂曲最早的音、調和詞。」

    石中英又計劃將《鳳凰之歌》的旋律,變成年輕人比較受歡迎的形式,比如由veloz樂隊猁猁這是一班由幾個20多到30歲的年輕人組成的四重奏,變成口琴音樂,配上中國的鼓。「我決定這首歌不叫《鳳凰之歌》,也不叫《再生》,我專門給它另外一個名,因為既然是一班很有激情的年輕人組成的一支吹奏加鼓的樂隊,不如將這首歌改個名叫《火舞鳳凰》,這個口琴音樂也是鳳凰音樂家族系列的其中一員珥珥以后只要有需要或有想法,我仍然會不停地與不同的藝術家、音樂家或演奏家合作,將鳳凰家族繼續擴大,向更多的人宣達這種精神,將這種精神發揚下去。」

    浴火而生石中英成就香江傳奇

    才子陶杰曾說:「凡鳳凰必浴火而生,石中英本人就是香港的一首史詩。」不過,正如石中英在其散文中自况:我只不過是這咆哮大海中一滴飛濺的水花。

    生於1950年殖民地香港的石中英,皇仁書院畢業的祖父為廣州十三行「買辦」,父親畢業於廣州嶺南大學,母親為何世昌藥廠創辦人、東華東院創辦人之一何爾昌的16女。

    這位真光小學的女校男生,1962年參加了全港第一屆升中試,被派去一所以港督名字命名的官立中文中學「金文泰中學」。13歲便當上學生周報《青年樂園》的派報員。16歲時,會考成績不俗的石中英本等到秋天開課便可升讀預科,前途光明。不料1967年5月,新蒲崗香港人造花廠工潮燃起「反英抗暴」運動的第一把火,他卻因在大坑山上的木屋印制宣傳單張,并在運送途中被警察截查,最終被控以「藏有煽動性」標語而判監18個月。本來前程似錦的中學生,瞬間淪為300個少年犯之一,在赤柱監獄飽受折磨。

    1968年9月21日,在實際坐監12個月后,17歲的石中英出獄,受到左派陣營凱旋式歡迎后,不久他便加入《新晚報》主編「學生樂園」。藉此機緣,他於70年代初以「石中英」為筆名,在該報的理論版「風華」中,發表了不少政論,一力掀起當年香港批判托洛斯基主義及其派別的評論潮。其后,石中英轉而擔任私立英文中學的數學老師。他同時也在《文匯報》副刊寫作了大量散文。其中的40篇散文在1975年,即他24歲時結集成《我愛秋風勁》的散文集。書名正是來自毛澤東1929年的詩詞《采桑子猁猁重陽》:「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1983年,又在初版的基礎上再新錄20篇,結集成60篇的版本。2016年,在該書出版的41年后,再由其好友左冠輝英譯,并與中文版套服發行。這些散文記錄了石中英在1960年代中至1970年代中,那段「令人難忘的香江歲月,其中更有香港歷史里驚心動魄的一頁」里的所遇、所見、所聞、所思。

    80年代初,剛過而立之年的石中英,則投身商界,出任華南旅行社董事副總經理。有人戲稱,這是他70年代工餘協助安排香港中學及高校學生前赴內地旅游參觀及推動「認識祖國」活動的延續,石中英實際上堪稱是香港市民「中國旅游熱」的第一代推手和拓荒者。

    1988年,石中英「下海」,一手創建香港新駿公司,并歷任總經理、董事、主席,從而「參與了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全球化進程」,不過,這已經是石中英的另一個故事、又一段傳奇了。

    當年的文藝青年,今已成為了殷實商人。身為金文泰中學「楊宇杰綜合活動中心」和「石中英散文創作獎」的捐贈人,他在「5.12」汶川大地震后,一力促成母校與災區的北川中學結為「姊妹學校」,并成立「北川基金」,持續贊助兩校的兩地交流互訪。2010年起,60歲的石中英更開始為追尋香港「六七事件」的史實出心出力。2012年,他更以「還原歷史、尋找真相」為己任,成立「火石文化出版社」,幾年來相繼出版了《傷城記》、《五月無家》、《火樹飛花》、《印象六七》等以「六七事件」為題材的書籍。不過,石中英并非為了翻案,他直言為自己過去的歷史感到自豪,「不需要翻案,我很高興有這個案底。」正如陶杰所言,當許多香港精英以擁有OBE、CBE和JP為傲時,石中英卻以一個獨特的YP「勋銜」傲視眾生。

    5月31日夜,《香港夢》交響音樂會上,石中英包下香港大會堂二樓全層,讓380個YP連同親友,聽他這個昔日的YP仔,攜手麥家樂大師共同創作的《鳳凰傳奇》交響詩,「紀念他們黥面50年,亦帶同他們的暴動犯的終身案底,紀念香港特區建立20周年。他們的內心是在慶祝,還是埋怨?」看上去雲淡風輕的石中英自言:「相信每個人都不同。但對我來說,50年已經足夠。忘卻、放下,走出六七。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