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近年向好,有分析員指民企未來的投資價值勝國企。內地結束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的創富浪潮為1979至1992年,當時發展模式為「資源資產化」,把國家資源整合以有效運用,尤其是相對廉價的人力資源,從而生產貨物出口賺取外匯,逐漸累積資產。由於這時主要透過引入外來資金(例如港資)來達致目的,內地人民處於學習期,并只是由貧窮走向溫飽,內部消費未成氣候,未能為民企提供有利環境。
1992至2005年為第二次創富浪潮,以「資產資本化」為特點,透過資本市場,即股票市場來活化資產,在較嚴格的上市公司制度監察下,令公司資產能有效運用,爭取最大回報。然而這一時期主要是把國企資產上市,國企是主要受惠者,加強國企的營運效率,但整體社會受惠仍然有限。
反應遠較國企快
踏入2005年,內地進入第三次創富浪潮,以人民幣全面升值為特點,發展基礎源於全國範圍的資產資本化,政策方向也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并可全面持續發展,政治制度改以民主和福利型社會主義。全國人民收入明顯增加,制造龐大的內部需求。由於民企反應遠較國企為快,能快速地感受消費者需求,從而把握商機。
內地缺乏效率一直為人詬病,為此中央近年在戰略行業如鋼鐵、水泥方面,透過併購重組,淘汰產能落后的企業。希望讓更多民企營運提升整體效率。
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研究顯示,按附加值計算,內地民企的資本回報率比國有獨資企業高。主因是國企雖很容易從銀行取得資金,但取得資金后只作備用,沒有實際所需,令資本回報率沒法提高,亦因此令中國企業的平均股本回報率,較印度還低呢!
企業生產效率高
民企由於產權較清晰,股東們能夠獲得所有權帶來的收益,就有更強的激勵機制去嚴格監督,并防止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偷懶行為。而且民營企業大多都是中小企業,大股東本身就是經營者,自己掌握企業的真實信息,基本不存在「信息不對稱」和「激勵不相容」的情况,企業的生產效率自然較高。
近日,內地上證和深證指數持續向好,如果股票市場持續回暖,相信對整體資本市場有利,而民企將會是一群接力軍,帶動中國經濟起動,有望下半年國內經濟再發動新一輪的增長,并反映一帶一路的長遠經濟效益。東驥基金管理董事總經理
全球華人國際投資者協會主席 龐寶林
(逢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