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賴聲川記錄「眷村故事」 《寶島一村》10年217場
2017年 06月 13日 23:39    香港商报
 

    賴聲川記錄「眷村故事」 《寶島一村》10年217場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余光中的詩句,用來表述《寶島一村》這部作品,可能再恰當不過了。全劇講述眷村中四個家庭在幾十年間的經歷,真實再現眷村中生動的生活場面。劇中人以為眷村只是他們的臨時住所,終日盼著回到祖國大陸,這一盼,就是幾十年。7月7日、8日《寶島一村》將於深圳保利劇院上演,綿延幾十年的鄉愁都在戲里。香港商報記者陳柳燕

    還原歷史描摹兩岸鄉愁

    1949至1960 年代,因政治環境動盪從內地渡海而來的戰后新移民,在原本只是暫時落腳的村子里,落地生根。「眷村人」的生活,他們中的每個人,從想回去到發現再也回不去,從顛沛流離到安家落戶結婚生子,一瓶陳醋、一個包子、一張唱片,都能勾起他們對家鄉濃濃的思念。

    「這是一個不說可能就會隨即消失的故事。如果不記錄、不保持,回憶很容易就隨風而去,稍縱即逝。《寶島一村》通過三家人家生活50多年,讓我們看到這一群命運極為特殊的人們如何奮斗、如何生存、如何哭、如何笑。」導演賴聲川希望通過戲劇的方式,讓這段歷史、這群人的感情記憶與更多人分享。「眷村生活特別溫暖,以前我經常去眷村的同學家吃飯,真的是各式各樣的菜,吃起來特別幸福。可是實際上,他們生活特別苦。他們總想著一天天過去了,明年就回去了,可是「明年」變成了一個荒謬的詞汇,再也回不去了。」賴聲川表示,《寶島一村》記錄這個歷史,「不然,晚輩們真的就忘記了。」

    「看到奶奶給了兒子一巴掌的時候,我再也忍不住泪水了,那是離家幾十年才能相見的場景。我看第二次,還是哭了。我看不清台上演員的表情,但人性、情感的流露就是這樣打動人。」作為《寶島一村》的觀眾,新浪高級副總裁魏江雷被劇中人內心對家鄉的渴望所打動,對鄉愁有著很深的觸動,「無論你身在何處,家鄉一直都在,它是我們的一份精神寄託。」賴聲川說,歸根到底《寶島一村》所講述的是「中國人在20世紀重要的故事」,其所要表達的不僅是眷村故事本身,也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兩岸鄉愁的實際狀况。

    哭哭笑笑最是真情動人

    作為眷村的第二代,屈中恆無疑是最感同身受的人。「我演這個戲的時候想到的就是我爸爸,他和我在劇里演的老趙很像,很樂於助人,很友好,打掃院子的時候還會幫鄰居打掃。劇中有一場探親的戲,當年我陪我爸回老家的時候,他也是這樣,一踏進門就跪在地上,起不來了。」屈中恆說,父親看過《寶島一村》,雖然他不懂戲,但看完之后,居然給兒子提了意見,這也是屈中恆從事表演藝術那麼多年來第一次得到父親的筆記。2008年至今,《寶島一村》已經演出217場,足跡遍布美國、新加坡以及中國香港、澳門、上海、北京、廣州等地,收獲好評無數,所到之處更是一票難求。屈中恆回憶,2008年得知賴聲川正在預備排練眷村題材作品時,便義無反顧參演其中。他回想,近年來在大陸各地巡演中,作為演員有時也會擔心觀眾難以理解「隔海的鄉愁」,「一開始演,真的不知道這個戲的力量在哪里。但是謝幕時我們發現,台下有4成以上的老爺爺、老奶奶拄著枴杖,站起來鼓掌。演戲時,看戲的觀眾在哭;謝幕時演員看到台下這些場景也開始哭。」屈中恆至今會被每一次演出打動:「大概演了10場左右,我有了一種熟悉的感覺。《寶島一村》在廣州演出,剛開始台下觀眾沒有反應,我們都很慌,直到演到第二代的故事,台下開始發出笑聲,后來笑聲越來越多,我們的心才變踏實。」「在外國巡演的時候,還有古巴觀眾跑到后台,告訴我,他的家鄉也有一棵和劇里一樣的大榕樹。」在屈中恆的眼里,這個劇講的不僅僅是眷村的歷史、眷村人的回憶,講的更是人心中最真實的感情,最真摯的對家鄉的思念。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站演出結束后熱騰騰的朱大嬸的包子,依舊會在劇院門口等著大家,通過食物的連結,留住觀眾對這部作品滿滿的回憶。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肖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