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是微光中的音符,是捕捉時間的網。每一雙眼睛都有它的視角,每一雙舉著相機的手都有它的堅持。每幅作品都是城市文明的見證,是時代變遷的珍貴回憶。6月22日至6月25日,一場國際攝影的盛會在深圳隆重舉行。這是深圳有史以來最高規格的攝影展,匯集了中外攝影界的精英,以「城市姿態」為主題,充滿了藝術與時尚相交融的氣息。這場國家級、國際性的「攝影+科技」大展,藉助光與影的藝術深度探究城市文化的靈魂,是深圳在邁向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進程中又一張亮麗出彩的文化名片。香港商報記者余安之
光影盛典表達文化訴求
在深圳近日發布的「月月有主題,全年都精彩」的深圳城市文化菜單中,6月份被定為「攝影月」,其載體就是這場由中國攝影家協會和深圳市文聯聯合舉辦的國際攝影大展。它是深圳建市以來舉辦的最大規模的綜合性攝影盛會,是《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實施方案)》的重要項目之一,也是深圳著力打造的國際性攝影藝術交流平台和新的城市文化名片。
此次攝影大展於今年3月成立組委會,作品徵集覆蓋了8個國家和地區,共收到14889件參賽作品,最終展出作品295件。深圳市文聯黨組書記李瑞琦在開幕式上稱: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從當年的邊陲小鎮發展到如今的國際化都市,見證并經歷了城市化的整個過程,因此首屆大展以「城市姿態」為主題,選擇城市作為切入點,通過攝影藝術的手段,從不同的角度記錄和反映城市面貌,探索影像與城市的人文關系。
此次攝影大展共設有一個主會場和十個分會場。其中,位於深圳會展中心的主會場共設名家邀請展區、個人邀請展區、徵稿作品展區、攝影產業展區四大展區,并開設四場研討會講座;而分布在福田、羅湖、南山、寶安、龍崗等區的10個分會場則開啟13個平行展,通過一系列個性化和極具特色的攝影展覽豐富和拓展攝影大展內容。
如此豐盛的文化大餐,全部對民眾公益開放。民眾不僅可以免費觀展,還可以自由選擇聆聽四場研討會和公益講座,并有機會向攝影大咖現場討教。這無疑將極大地調動民眾關注、參與和體驗藝術氣氛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這種形式不僅反映了深圳對民生文化福祉的追求,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其內在的文化訴求。中國攝影協會國際部主任陳靜就表示,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舉辦國際攝影大展有著非常美好的前景。她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不僅要有高原,而且要有高峰,她相信通過中國攝影協會和深圳的合作,一定會開創深圳攝影的高原,甚至還會出現高峰。
中外名家對焦城市姿態
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在不同的攝影師眼中,城市也呈現出千姿百態。
此次展覽中最重磅的當屬「專題邀請展」,來自中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紐西蘭、芬蘭、新加坡的15位優秀攝影師向世人展出了他們精心擷取的城市題材作品。藉助他們的眼睛,城市乃至整個世界呈現出了不易被發現的內涵與角度。來自意大利的攝影家維爾吉利奧巴爾多西被國際攝聯授予「國際攝聯攝影藝術大師」的稱號,他的《威尼斯之潮》展示了雨中威尼斯的奇妙景致:宏偉磅礡的城市建築、寬廣平鋪的水面、簡約規矩的行人,奇异而和諧地并存在一起,構成這座城市的特殊氣質。而中國攝影家冬尼使用無人機從空中俯瞰整個城市的時候,希望將那些造型各异的建築,用更加自由的方式,在空間中進行拉伸旋轉,打破現有的規整、有序、平面和單調,獲得更加富有生命力的樣貌。由此她帶來了極具視覺縱深感的《空間城市1 疊加-高速公路》,如同一張抽象而極具冲擊力的畫。
名家攝影展區展出的112幅城市題材作品,是組委會邀請的36位中國攝影名家的代表作。他們是近年來活躍在國內攝影界的代表人物:有各級攝影團體主席團成員、資深媒體記者、職業攝影家,也有榮獲中國攝影「金像獎」、「金路獎」的攝影家。他們中既有年近八旬德高望重的業界耆宿,也有德藝雙馨的年輕才俊。他們聚焦都市光影、都市畫卷,關注時代風采、時代精神。作品既有改革開放初期的建設場景,也有世界時尚之都的城市景觀、城市風貌,作品創作年代跨度40年,反映了民眾與時代築夢、追夢的動人故事。
方學輝的《北京故事》、黃一鳴的《海口故事》、王文瀾的《自行車王國故事》等,均反映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的發展與變遷;李曉英的《湘情》、歐陽祥山的《藏居》等則展示了中華民族風姿各异的民族風情……這些作品通過多元的表現手法,體現了多元化的價值追求與空間。
深圳流派悄然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多位深圳攝影名家為本次展覽獻上了影像佳作。深圳攝影界的旗幟性人物周順斌、鍾國華、孫成毅、王文舵、何煌友、鄭麗萍、蘇偉明、王琛等,以及新聞界的余海波、趙青、陳富等,都拿出了精心之作。這些精彩的影像瞬間,讓深圳攝影家群體備受矚目。可以說,此次國際攝影大展,也是深圳攝影藝術發展的集中展示。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得益於特殊的地緣優勢,深圳攝影家有機會與港澳台的國際攝影家直接交流。三十多年來,伴隨深圳經濟特區的騰飛,深圳攝影與這座快速崛起的城市一起成長、蜚聲海外。深圳攝影人的身影活躍在大江南北、世界各地,他們佳作迭出,讓深圳美譽連連。
在1984年的第13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中,深圳攝影界一鳴驚人,包攬了金、銀、銅獎,周順斌的《升》、鍾國華的《升騰的特區》、孫成毅的《藍天的詩行》成為深圳攝影的旗幟,此外還有9件入圍作品。已故的攝影家何煌友被國際攝影藝術聯合會授予「杰出貢獻榮銜」、「銀質獎牌」和「e-fiap獎牌」;楊曉蔚的《構成》、廖俊鴻的作品《清潔家園》摘得全國影展桂冠;孫成毅、王琛、賀建華相繼獲得中國攝影最高獎金像獎;紀實攝影家楊延康、張新民的專題攝影《藏傳佛教》《包圍城市》贏得「沙飛攝影獎」殊榮;餘海波、趙青榮獲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藝術類二等獎和一般新聞類銀牌獎;鄭麗萍的《輝煌的深圳》、蘇偉明的《深圳之夜》和王文舵作品《千年等一回》分別榮獲全國第8屆、12屆「群星獎」金獎;孫成毅的《聆聽大地》、鍾國華的《西藏的孩子》、余海波的《中國大芬油畫村》等成為中國攝影界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作品;黃京以作品《視覺的純粹》奪得2011年徠卡最佳新人獎……
此外,在高端航拍領域,深圳無人機產業鏈受到全球矚目。依託科技、經濟、文化、藝術的綜合實力,深圳成功躋身全國攝影重鎮。在邁向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進程中,攝影藝術成為深圳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深圳也被譽為「攝影之城」。
深圳攝影藝術三十多年來的發展歷程引起業內專家的強烈興趣,他們將多年來深圳攝影藝術的發展當做一個整體體系來考量,歸納和總結深圳攝影現象,分析具有深圳地域特色的攝影作品,提出「深圳攝影流派」的概念。這個概念成為一個具有重要價值的學術研究成果,在國內引起反響。
正是基於攝影業實力的雄厚,深圳才具備了舉辦國際攝影活動的優勢和條件。深圳國際攝影大展將成為展示深圳魅力和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的又一獨特平台,今后將每年舉辦一屆。國際攝影大展在深圳這樣一座幾十年內歷經滄桑巨變的城市落地,稱得上是一次美好相遇。
老照片見證深港融城歲月
此次攝影大展恰逢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前夕,多幅老照片反映了深港融合發展的歷史歲月和兩地民眾血脈相連的情誼。
「雙城姿態---深港50-80年代紀實攝影展」展出了深圳本土攝影家鄭中健、何煌友和香港攝影家劉冠騰、翟偉良的紀實作品200餘幅。4位攝影師都擅長關於深圳、香港社會中人和事的紀實題材創作。攝影展呈現了深港兩地20世紀50-80年代的各自面貌及風土人情。通過同一時間的照片對比,表現出深圳和香港一衣帶水的關系,也反映出改革開放以來兩地的巨變和成就。
在深圳攝影師鄭中健的鏡頭下,兩萬多深圳原住村民和解放軍一個團的兵力,在打著「苦戰一天,幸福萬年」橫幅的梧桐山腳工地上,齊心協力修建深圳水庫,用以連通解決港人用水難題的東深供水工程。再比如港人往返深圳的重要通道---百年羅湖橋的改建,這些都堪稱深港融城歷史上的標志性事件。已故的攝影大家何煌友則記錄下了國貿大廈封頂、友誼商城開業、地王大廈動工等深圳特區初創時期的燃情歲月。而同一時期的香港,翟偉良、劉冠騰兩位攝影師也拍下了深水桋做工原始的刨冰、旺角街頭生活所迫的搬運工、黃大仙和彩虹道上滿街跑的私家車等維港百態。
攝影藝術家吳建斌精選了100餘幅作品,來展示香港回歸20周年日新月异的社會變化,成就了「香港回歸20周年主題攝影藝術展」。大到新聞事件的捕捉,小到普通生活的畫面,他用他鍾愛的攝影藝術作品見證歷史,詮釋了香港的多元化和包容性,致敬風雨兼程的歲月。
張伯根的「香江往事」攝影作品展則精選了老先生上個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拍攝於香港的黑白照片50張。往事如烟,張先生鏡頭下的舊日香港歷歷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