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九州評彈

誰來打通粵港澳灣區
2017年 06月 26日 00:00    香港商报
 

    日前在深圳舉辦的首屆深港合作論壇上,香港前特首董建華表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對於港深合作來說是歷史性機遇。在筆者印象中,特首梁振英近來也在多個場合有此表述。

    粵港澳大灣區很美,但是有些人會說很遙遠,理由就是現實的粵港澳大灣區,不能像紐約和東京等世界上發達灣區那樣,整個灣區的城市群人流、錢流、物流能夠順暢流通。確實由於歷史原因,粵港澳分屬於三個不同的關區,香港和澳門還有自己的貨幣,以及未與內地聯接的金融體系,阻礙了灣區「9+2」11座城市的順捷往來,要成為世界級的大灣區,這是必須破解的問題。

    中央統籌灣區城市各有分工

    如何下活粵港澳灣區這盤棋?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給出的意見是,灣區11個城市定位很重要,需要錯位發展,應由中央牽頭,頂層設計,統籌大灣區發展。不僅要注重城市群的分工和定位,還要解決內地與港澳在貨物與服務、人員往來、資金流動和信息資訊連通等互聯互通。最好還能有執行的時間表,讓這塊餅不僅看得見還能吃得著,而不是畫餅充飢。

    還有一個問題也值得思考,既然是國際性大灣區,10年后,粵港澳灣區是更像香港呢?還是更像內地?對於這個問題,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等8位資本市場的大咖,絕大多數選擇了更像香港。確實作為世界上最自由的經濟體,香港在對接國際市場方面,無論是法治、市場經驗,還是遍及全球的網絡,都有著內地任何一個城市都不具有的優勢。筆者以為,不論是對接傳統還是新型貿易規則,粵港澳大灣區都適宜以香港馬首是瞻,這應該是現實條件下,最可行也最實際的一條路子。

    李小加對於港深合作有個形象比喻,他說,既要物理反應,也要化學反應。將基建等比作是物理反應,內地大政府的那一套很高效、很有用。香港在法治、制度方面是有優勢的,因此香港化學成分不能發生變化。筆者也認為,建設大灣區不論是更像誰,更為國際化是大的趨勢,一切都要以此為出發點。服務「一帶一路」應將是大灣區長遠目標,香港要更進一步走向國際,也需要藉助大灣區其它城市力量,來擴大其輻射效應。

    CEPA還有多個門可開

    在最近「尋根追夢同心同行」青年論壇上,梁振英深有感觸地說,30年前,沒有誰會想到深圳能成為內地人均GDP最高的城市。確實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的發展,廣州、深圳GDP都與香港相當,從現有經濟體量,粵港澳大灣區已位居世界級灣區的第三位,這是發展的基礎。

    香港崛起也得益於將制造業成功轉移到珠三角,實現向現代服務業的轉型升級。也正是因為香港與廣東經濟融合的現實需求,促成深港兩地跨境基建,無論是西部通道,還是東部通道都有模有樣。計劃內,年底港珠澳大橋通車,以及正在建設中的深中通道和港深穗高鐵,將實實在在構建起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

    粵港澳人財物的流通有了更好硬件,同時也要相應軟件配合,這就期待著CEPA能打開更多的小門。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就建議大面積推行「一地兩檢」;粵港澳人員資格互認;以及粵港澳大灣區機場分工協作管理;還有在額度範圍內,大灣區資金自由流動(限定資金停留在大灣區必須在一年以上)等等。

    筆者認為,除了CEPA以外,先行先試的前海,已在跨境人幣貸款、發債、資金池等5個跨境上有所作為,自前海成立以來,惠及港人的政策和制度創新達到100多條。前海實踐證明,他開辟了新的粵港澳合作通道,在不久前廣東省黨代會上,提出將前海建成粵港澳深度合作區。

    在關注前海的同時,還要看到南沙、橫琴等自貿片區,以及深港共建的河套創科區,這些粵港澳合作新平台,都將會讓港澳與廣東九市的聯接越來越緊密。不為浮雲遮望眼,看得見的、看不見的聯通粵港澳的大橋,正一座座興起,走在這些大橋上的是粵港澳幾代創業人群,他們將實實在在推動大灣區「9+2」城市實現「大一統」。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