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祖國20年來,歷經風風雨雨,數次金融危機驚心動魄,幸好在中央大力支持下,香港一一克服所有挑戰,更鞏固了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這廿年間,香港金融業重要性日益鞏固,金融業生產總值年均增速更是同期國民生產總值(GDP)的兩倍,金融業在香港GDP中占比提升7個百分點,就業人數增長近8萬人。而近年中央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及「一帶一路」倡議,更為香港金融及專業服務業帶來新機遇。香港商報記者韓濠昕
1997年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約相當於內地GDP總值的18.4%,隨着內地經濟的快速發展,2016年,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只相當於內地GDP的2.8%。雖然香港在國家經濟總量中占比明顯下降,但香港對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繼續發揮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過去廿年,香港一直是內地最大的外資來源地,截至2016年為止,內地累計批准港資項目近40萬個,實際使用港資9147.9億美元,港資占內地累計吸收境外投資總額的51.7%,香港也是內地對外投資的首要目的地,內地對外直接投資1701.2億美元,其中對香港直接投資862億美元,占比50.7%。
1997年至2016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由1.37萬億港元增長至2.49萬億港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實質增長3.2%;香港財政儲備方面,由4575億港元增長至9083億港元,增長了98.5%;香港外匯儲備由928億美元增長至3862億美元,增長了3.16倍。可見回歸祖國后的香港,不但繼續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而且實力更不斷加強。內地最大境外融資平台過去廿年,中國對香港的金融股市影響力與日俱增,而香港成為內地最大的境外融資平台,截止2016年,內地在港上市公司集資金額超過53431億元。回歸前,內地企業市值占港股總市值比重不足10%,現時內地企業已占港股比重60%以上。在2016年香港IPO上市的內地企業占比更達到90%左右,在IPO等投行業務市場占有率方面,中資投行市場亦已超過外資投行。1997年時香港新股上市保薦人清一色是外資及本地的投資銀行,如摩根史丹利、美林、巴克萊、瑞信等,2017年香港新股上市保薦人九成已是內地的投資銀行及券商,外商保薦人只剩美林美銀。雖然近年香港新股發行仍保持全球頭三位,但A股上市公司市值之總和已是港股的兩倍,成交金額也遠高於港股。
中資企業過去廿年的地位不斷上升,從香港藍籌股可見端倪。恒生指數成分股中,過去廿年成分股不斷有變化,定期會剔除及加入成分股,過去20年加入了59家成分股,當中便有34家是內地企業,換言之,廿年來新增的恒指成分股新成員57%都是內地企業。1997年,恒生指數成分股33隻,當時只有兩隻成份股是中資企業,分別是中信泰富(267)和粵海投資(270),而現時恒指50隻成分股中,中資企業便占了26隻,超過半壁江山。1997年時港股市值最大是豐(005),現時香港股王,成交額最多、市值最大的是以深圳做總部的騰訊(700)。中央支持成功抵御股災回歸以來,香港曾遭遇兩大一小的股災,分別是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科網股爆煲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每次香港面對危機,都有中央力挺化險為夷。
亞洲金融危機發生時,港府罕有地出手入市追擊炒家,而中央政府亦不惜一切代價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堅決支持香港維護聯繫匯率制度,支持特區政府采取果斷措施迎戰國際炒家,要求駐港中資機構全力以赴支持特區政府的護盤行動,幫助香港成功抵御了危機。
1997年10月28日,因泰銖被狙擊,對冲基金炒作港股,恒生指數曾狂瀉1438.31點,收市報9059.89點,次日出現急跌后大反彈,大升1705.41點,收市報10765.3點,更創下歷來港日單日最大升幅18.82%。
2003年上半年,SARS疫情襲港,香港經濟陷入蕭條,當時中央無償向香港提供大批抗疫藥品和器材。國家領導人親赴香港疫情重災區和醫院視察慰問。受疫情影響,當時沒有旅客敢來香港,酒店空置率嚴重,零售市道大受影響。中央先后推出《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及系列補充協議、增加內地居民赴香港「個人游」、開放人民幣業務、推動國企到港上市,適時為香港經濟注入活力。中資銀行舉足輕重在金融海嘯爆發后,中央政府推出系列措施支持香港經濟金融穩定發展,過去幾年先后推出滬港通、深港通等惠港政策,為香港金融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這20年來,中資金融機構大舉進軍香港,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內地銀行巨企不但在港開設門市分店,更在香港上市,現時內地幾家最大的國有銀行全部都有在香港上市,過去20年香港最大規模的10宗IPO,便有6家是內地銀行,包括郵儲銀行(2016)、農業銀行(2010)、中信銀行(2007)、工商銀行(1398)、中國銀行(3988)、建設銀行(939)。
中資銀行在香港金融市場舉足輕重。根據in-vestopedia.com統計,全球十大銀行中資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及農業銀行)便占了4席,可見中國經濟實力已全球公認,其對香港金融市場的支撐作用日益明顯。
回顧:打造全球最大
離岸人民幣中心
回歸20年,香港金融業蓬勃發展,印證了「一國兩制」實踐的成功。香港已迅速成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中心,香港銀行體系內的離岸人民幣存款一度超過萬億元。香港金融業也受惠於一系列政策安排,當前香港地區人民幣支付量在全球占比已達70%,2016年經香港的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累計45422億元,人民幣即時支付結算系統平均每日成交額8636億元,而香港累計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已超過7000億元。2017年繼滬港通和深港通后,債券通是新一個促進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互聯互通的舉措,香港可望進一步發揮資金進出內地的中介功能。
回歸20年的經驗證明,在中央支持下,香港金融業只要抓住戰略機遇,順勢而為,必有一番作為。近年中國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倡議,便是香港未來一大機遇。金融乃現代經濟的血液,在「一帶一路」推進中,金融服務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展望:一帶一路機遇在前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資金、人才及先進的專業服務,同時具有「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可以扮演「一帶一路」最重要的金融服務樞紐。香港可作為國家連接全球的「超級聯繫人」,配合國家戰略,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一系列服務。
未來香港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人民幣計價、交易及融資,推動人民幣在「一帶一路」項目中的使用,降低投資運營中涉及的匯率風險及成本;香港可擔當「一帶一路」法律服務及仲裁調解中心;香港現有的保險及再保險專業服務,可充分發揮香港在金融風險管理的功能,為「一帶一路」的大型基礎設施投資提供風險緩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