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外參與帶路 連內地融入灣區
謝涌海:香港經濟繫於兩途
20年光陰荏苒,經歷過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與2008年次按危機,香港資本市場與經濟地位都發生了改變。觀往知來,香港中銀國際英國保誠資產管理董事長謝涌海接受香港商報專訪時表示,未來香港經濟發展要聚焦兩個方面:其一內連內地,融入大灣區;其二外通海外,真正參與「一帶一路」。香港商報記者李映萱
回歸后香港資本市場一直把握和配合內地政策發展節奏與方向,從而令資本市場的角色發生很大轉變,謝涌海表示,香港已經由原來的單一的融資角色,慢慢變遷成為中國內地經濟發展的其中一個重要角色。
謝涌海指出,值得一提的就是香港連接粵港合作發展轉口貿易,向內地輸送了經濟資源,把內地變成了世界的工廠。隨着內地變得越來越富有,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后,內地企業開始走出去,自此香港的角色也變得越來越關鍵。
內地越開放香港越重要
謝涌海續稱,由2005年開始,香港企業又成為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平台。當中,內地企業在向國外拓展市場時,有63%的資金是先將香港視為投資的第一站,之后再由香港投資到境外。特別是最近幾年香港融資排名全球第一,對中國企業在海外融資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
論及內地企業將香港當做拓展海外市場第一站的原因,謝涌海解釋,香港雲集了世界500強企業的派屬機構,首先形成了一個天然的良好溝通聯絡環境。同時,國外企業對香港的法律與監管非常有信心,內地企業利用香港的分資企業去進行海外拓展會更加得心應手。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不僅可以引入國際投資者的關注,若之后再去收購與併購國外的企業,亦可以通過香港資本市場換股的方式進行交易,為公司帶來實惠。當中,他舉例,如聯想集團收購IBM全球PC業務通過香港資本市場股權運作,減輕了收購的現金支付壓力。另一方面,隨着人民幣不斷國際化,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香港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香港出路:外拓+內聯
展望未來,謝涌海表示今后香港的發展方向將基於兩個方面,第一為內聯,第二是外拓。先講內聯,他認為當務之急是香港應當考慮如何融入大灣區,「大灣區是國家的一個重要戰略,區內有9個內地城市,這些城市的發展非常快,基礎設施良好。目前,在大灣區路也通了,橋也通了,只有金融不通,而現在金融界對融入內地的呼聲很高。」
他建議,香港融入大灣區可以配合制度的創新,讓香港與內地之間形成一個經濟共同體,同時香港也可以利用大灣區解決民生問題,例如倡導港人到大灣區就業和養老等。
至於外拓,謝涌海認為,香港可以抓住「一帶一路」的機遇。「『一帶一路』不是噱頭,是實實在在的,簽署『一帶一路』相關協議的國家和地區總數已達68個,而亞投行今年底成員國將會增加至85個。」他又相信,香港在「一帶一路」中主要有兩個角色。
由於「一帶一路」不能靠國家的外匯儲備去投資,所以香港首先擔當了重要的融資角色。此外,因為香港有很多國際綜合性的人才,法規能與國際接軌,所以香港可以在「一帶一路」中發揮香港金融市場風險管理的優勢。
不能當互聯互通為救命稻草
回歸后,香港與內地的資本市場的融合度不斷增強。近年來,兩地的互聯互通機制不斷完善,深港通與滬港通交投量一直有所增加。此外,上月央行與香港金管局聯合公告宣布開展債券通,兩地互聯互通進程再邁出重要一步。港交所(388)稱,未來還會考慮將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新股、商品等納入互聯互通機制。
對此,謝涌海表示,兩地股市的互聯互通得來不易,涉及方方面面,例如證監會、銀監會、稅務管理機制等等。但互聯互通機制對香港而言,只是在財富管理行業多了一些管理的管道,隨着內地進一步開放,也可以將此類互聯互通模式复制到新加坡、倫敦。如此一來,香港的獨特性也將減小。
然而,深港通與滬港通對證券公司所帶來的盈利有限,一些大基金公司早已在內地開放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的時候擁有投資額度,可以投資內地市場,而互聯互通機制帶給大型境外金融機構的驚喜是有限的。
以債券通為例,謝涌海指,目前內地債券市場分為兩個部分,90%的債券市場是在銀行交易,只有10%的債券是在證券交易所交易。而這次債券通也只是開通了交易所買賣的10%的債券,此類債券評級都是AAA,風險較小,主要針對散戶。
金融突破口:雙幣交易
互聯互通機制方便了香港金融界,但似乎不能完全體現香港金融市場的獨特性。對此,謝涌海建議,香港應當有自己獨特的產品,而不是可以被复制的交易通道。他認為,此中最好的辦法是實行港幣與人民幣雙幣交易,言下之意,即是發行可以同時以人民幣交易股票與港幣交易的金融產品。「在港股上實行雙幣交易是可行的,港交所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也成功了,例如合和公路基建(737)、華夏A股ETF就支持雙幣交易等。」謝涌海說道。
謝涌海進一步解釋,雙幣交易為香港提供發行人民幣產品的環境,而擁有可投資的獨特產品才能凸顯香港的獨特性。他說:「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滬港通與深港通只是通道,不是產品,香港應該保證有自己的產品。」
歐美資金退守
內地券商崛起
回望香港回歸20年金融界的風雨起伏,在1997年前,香港金融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以港資為主。香港中銀國際英國保誠資產管理董事長謝涌海總結,回歸至今,總的來說整個香港的金融市場有兩次大危機,也經歷了兩次大變化,市場的主體也由港資到歐美,不過內地券商的市場占有率仍然相對較低。
1996至1997年,百富勤投資在業內非常有名。可惜好景不常,亞洲金融風暴於1997年爆發,本港市場出現股災,由於當時百富勤持有大量東南亞國家的債券,損失巨大。在1998年百富勤就倒閉了。
金融海嘯后嶄露頭角
此后10年,香港金融中心的主體開始以歐美資本為主,整個市場80%的IPO(首次公開募股)業務都由歐美金融機構操作。直到2007年,發生了美國次貸危機,形成了全球性質的金融海嘯,導致歐美金融機構開始收縮範圍。此后,內地券商也才得以嶄露頭角。
隨着中國經濟不斷走向世界舞台,從政策方面上看,中央政府不斷支持內地券商到香港發展,而香港也相繼成為內地券商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跳板。「2007年內地在港的券商只有8家,現在已經擴張到了109家(包括券商,期貨商與基金公司基金),IPO市場占有率達到70%,二級市場也在不斷增加,但現在還是歐美占主導。」謝涌海說道。
借助前海提升香港實力
深圳前海曾被認為是珠三角地區的「曼哈頓」,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前海有關政策的批覆中也明確指出,前海是「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觀察前海的優勢,也幾乎占盡天時、地利。
香港中銀國際英國保誠資產管理董事長謝涌海認為,前海特區是中國在重要歷史節點上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香港應當順勢而為,積極配合和參與,從而鞏固自身的人民幣離岸中心、融資中心、財富管理中心,以及國際商貿中心地位。同時,也要強化本身的獨特內在優勢,在制度、法規、開放、自由、資訊和人才等方面,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
謝涌海指,前海的建設目標是國際一流的現代服務合作區,其專業結構、法律環境、稅務安排、人才特區、金融開放等,與香港將形成潜在的同質競爭。而到了2020年前海有可能成為深圳的「中環」,甚至深圳的「銅鑼灣至中環帶」。
首先,從地理位置分析,正如謝涌海指出,前海毗鄰香港,位於深圳南山半島西部,占地面積約15平方公里。另外,前海還緊鄰深港兩個機場,區內結集了東西南北各種快速軌道、公路、地鐵和水路,交通十分便捷。
其次,發展前海的契機基於中國加入世貿(WTO)后,根據世貿的公平貿易原則,某些對香港的優惠政策也要給予東盟,除非是兩個地區間的邊境城市的投資貿易才可以做特殊安排,所以才有了前海,而前海的作用就是催化中港兩地的聯繫與發展。
當中,前海將實行比經濟特區更特殊的先行先試政策,例如國務院第一次明確將前海建設為國家金融對外開放的試驗示範區;第一次明確前海要構建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試驗區;第一次明確將個人所得稅優惠與建立深港人才特區相聯繫;第一次探索香港仲裁機構在區域內設立分支機構。由此可見,前海也有別於上海浦東、天津的濱海等特區。
猜忌前海錯失機遇
然而,凡是有利必有弊,前海的發展雖然可以加緊兩地的聯繫,但也對香港的發展存在一定挑戰。前海發展速度可以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的一個縮影。雖然只有15平方公里,但在內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勢必會加足馬力,對於香港而言,面對一個發展如此迅速的地區,如何保證自己的優勢與獨特性也只能冷暖自知了。考慮到前海發展的利弊關系,謝涌海觀察到,近期香港對於前海的發展熱度似乎也開始有所猶豫。
前海特區創立的初衷是良好的,但有時也難免會遇到挫折與摩擦。緊閉大門未必是最好的做法,香港之所以有今日的繁榮昌盛,正是因為往日的開放與海納百川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