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新聞

一國兩制具強大生命力
2017年 06月 30日 22:56    香港商报
 

     一國兩制具強大生命力

    回歸20年經濟蒸蒸日上

    20年前,「一國兩制」這一嶄新的制度安排在香港閃亮登場之時,一些西

    方媒體并不看好。如今,20年的實踐證明,「一國兩制」不僅是解決歷史遺留的香港問題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歸后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有外媒近日發表評論稱,回歸20年來,香港經濟繼續發展,房地產、旅游和金融行業都蒸蒸日上,「一國兩制」運轉好於預期。與此同時,也有媒體對香港本土企業發出警示:相較內地企業,香港本土大亨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力正逐漸減弱,因此無論是向海外擴張,亦或聯手內地企業,積極變革續保競爭力都已時不我待。

    CNN:樓市旅游金融持續發展自香港回歸以來,在「一國兩制」安排的保障下,香港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繼續保持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持續多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從1997年至2016年,香港本地GDP年均實質增長3.2%,在發達經濟體中位居前列。香港居民男女平均預期壽命達到81.2歲和87.3歲,雙雙位居全球前列。美國CNN網站在評論文章中指出,「一國兩制」運轉好於預期。

    文章稱,香港回歸迄今,當地人口繼續增長,成為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而香港經濟也繼續發展,房地產、旅游和金融行業都蒸蒸日上,房地產方面,填海和再開發繼續迅速發展,尤其在九龍西部和新界西北部,以及正在進行中的香港機場擴建。香港的天際線自1997年來發生了極大變化。旅游業方面,在內地大量赴港游客的推動下,2016年的入港游客人數約為5660萬人次,而1997年是1040萬人次。另外,金融仍是香港的主要行業,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升。

    與此同時,許多外國專家也為「一國兩制」紛紛點赞。專家普遍認為,「一國兩制」具有強大生命力,在香港不但行得通,而且取得了巨大成功。不過,美國彭博社則不忘為香港本土企業提出警示稱,1997年香港回歸時,這塊前英國殖民地的經濟由李嘉誠等本土大亨及怡和控股等多元化企業集團主導。但20年后的2017年,香港可謂日月換新天。雖然李嘉誠和他的同儕們體量仍很大,但相較內地企業,香港本土大亨對香港經濟領域的影響力正逐漸減弱,特別是在金融、房地產和電訊行業。彭博:港企亟需變革保競爭力彭博引述專家觀點指,對香港本土大亨而言,現在的問題并不是維持主導者的地位,而是關注生存。無論是向海外擴張,亦或聯手內地企業,如果不采取行動,這些公司將變得無關緊要。

    香港曾在很長時期內都是進出中國內地的門戶。上世紀90年代,中國國有企業,即所謂紅籌公司,從香港籌集資金來發展內地經濟。現在,資金雄厚的內地企業卻在香港經濟中獲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根據彭博匯總的數據,1997年時,香港前十大IPO保薦機構中根本沒有中資機構的名字,只有本土和國際性企業,其中摩根士丹利、豐控股和美林位列前三甲。如今,這個名單上90%是內地企業,中國建設銀行、海通證券和農業銀行高踞榜首。今年迄今,香港IPO市場募資規模已達約50億美元,而1997年全年也只有34億美元。

    為贏得市場份額,中資銀行拉低了收費。對於部分IPO,尤其是備受矚目的交易,顧問公司的收費只是5年前的一半,即交易價值的1%。伴隨着這種改變的是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爭相在香港上市,希望以此作為全球擴張的基石。

    港企輸掉近半住宅用地競拍

    在2011年,一度在住宅開發用地政府拍賣中扮演主角的香港地產大亨們,開始成為內地房地產開發商的手下敗將。去年,近半數住宅用地流入內地房地產商的口袋,這一趨勢今年得到延續,內地企業拿下了被拍賣的所有此類土地。其中,中國航空大亨陳峰領導的海航集團尤其活躍。自去年末以來,擁有海南航空等企業的海航集團總計斥資272億港元競得了原啟德機場的4幅土地。去年11月首次挺進香港時,海航曾以創紀錄新高的88.4億港元競價擊敗了19個競購者。今年迄今,香港政府拍賣的價值370億港元的住宅開發用地均被內地開發商競得。恒基地產等香港開發商則轉而競購商業地產用地。

    香港金管局目前正出手限制用於建設和購買土地的銀行貸款,這將影響到很多內地開發商,因為與香港本土地產商相比,內地企業為購地往往會更多借債。不過,金管局的舉措不太可能阻止本土地產商輸給內地公司的趨勢。

    中移動擁有1/5香港商電波段

    在電訊行業,經過幾輪運營商整合,中國移動2006年首次登陸香港。在那之前,香港沒有一家內地電訊運營商。這家中國最大無線運營商,收購了當時由一個內地大型企業控股的華潤萬眾電話有限公司。中國移動目前擁有五分之一的香港商用電話波段。該公司與新鴻基地產的郭氏家族,以及長和的李嘉誠及其兒子李澤楷等香港本土大亨旗下的公司同台競技。另一家內地運營商中國電信也計劃在香港推出移動服務。而早在15年前,中國聯通(香港)便開始在香港提供服務。

    媒體方面亦是如此,中國億萬富豪馬雲去年收購了香港首屈一指的英文報紙《南華早報》,并明確表示將更多以中國人而非西方人的視角展示中國。

    隨着中國內地公司的涌入,越來越多的香港本土企業開始放眼海外。1997年,李嘉誠麾下和記黃埔69%的收益來自香港業務,隨着不斷在歐洲和澳洲進行投資,長和去年僅有3%的收益來自香港。另外,鄭氏家族擁有的香港地產和珠寶企業周大福最近收購了澳洲燃氣公司Alinta,挺進澳洲公用事業領域。

    內地人才躋身

    金融精英行列

    據路透報道,香港回歸20年來,大批中國內地銀行業人士涌入香港,躋身金融業精英行列。在其足迹遍布這一全球重要金融中心的同時,也正改變着香港的社會結構。與此同時,西方銀行進行的一系列裁員使得一些外籍人士離開香港。

    更多外籍人士離港

    香港金融發展局的一項調查顯示,過去10年來,內地員工增加最多的行業是投行,有80%的投行內地員工增幅在20%以上。現年26歲、來自廣東省的張爾超是香港金融業的新人,目前任職於中信證券國際有限公司。他對路透表示:「目前內地民眾在境外配置資產的意願愈來愈高,加上海外投資者有意投資中國,我可以起到中間人的角色來幫助他們。」

    與此同時,隨着高盛、瑞銀集團和美國銀行等頂級銀行削減亞洲員工人數,香港的業務受到直接冲擊。據米芝蓮星級餐廳廚魔的所有者及主廚梁經倫稱,過去10年其西方外籍客戶減少了10%左右,內地客戶則以大致相同的幅度增加。世邦魏理仕董事總經理郭富禮說,中資企業在中心地區提高其存在感之際,西方企業則越來越多地轉向譬如憃魚涌等更經濟實惠的地段。根據諮詢公司ECA International,過去5年在香港擔任中層主管的外籍人士按美元計算的待遇下降2%,同期福利下降5%。

    內地高級金融人士待遇高

    在豐2016年對外派人士的調查中,香港在全球的排名下降兩名,至第13名。該調查衡量外派人士在海外生活的諸多方面。

    路透報道稱,新的外派環境使得人才招聘更加容易。幾家中資券商、資產管理公司和內地四大行人士告訴路透,他們打算在香港擴張并招聘更多員工。獵頭公司伯樂主管耶奧稱,擔任董事總經理和部門主管等職位的一些內地高級金融人士收入比西方同行要高,包括基本工資和現金獎勵在內的年薪在100萬美元左右。但內地初級金融從業者的收入通常比外籍同行少20%至30%,福利也比外籍人士遜色不少。

    中資股對恒指影響力勁增

    自恒生指數1969年設立以來,該指數可以說與香港這個金融中心的起伏息息相關。而近20年恒指組成的變化,也見證着中資公司在港股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根據彭博統計數據,20年來,中資股在恒指所占的比重,已由1997年的約5%大幅躍升至56%,主導了藍籌股。中資金融股占比達24%

    在1997年回歸元年,當時恒指33隻成分股中,僅納入3隻紅籌股,分別是中信泰富(現為中信股份)、華潤創業(現為華潤啤酒)及粵海投資。當時本地股份仍主導着藍籌股比重,「大笨象」豐的比重約為30%,舉足輕重。但如今豐比重已跌至9.9%。

    在金融股方面,過去十年中,老牌港資銀行恒生、匯豐及東亞,加上中資巨人銀行如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及中國銀行,令中資金融股占恒指的比重大升至24%。

    港股賴以生存的自然進化

    2006年,恒指開始納入H股,建行成首隻H股染藍。其后多隻重磅國企陸續來港上市,惟H股一直未納入恒指。到2006年,恒指服務公司改變政策,開始吸納重磅H股入恒指,首隻染藍的H股是中國建設銀行,這是日后中資股主導藍籌的開端。

    1997年香港回歸時,恒指并沒有中資的科技股。但在2008年,中資科網股騰訊染藍,不過當時占恒指比重不足1%,但現時騰訊比重已升至10.4%,市值高達25800億港元,成為港股股王。

    截至目前,恒指50隻成分股中有27隻中資股,占恆指比重高達56%。展望未來,中資股占恒指比重將有增無減,在港股及藍籌中的影響力也會更強。近兩次恒指換馬,兩隻藍籌新貴瑞聲、吉利均是中資背景。法巴大中華區高級經濟師表示:「中資在港股影響力不斷擴大,是港股賴以生存的自然進化過程!」香港商報記者郭志文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