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學者籲灣區 主推科技創新
2017年 07月 01日 01:25    香港商报
 

    醞釀已久的粵港澳大灣區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被提出後,社會各界對此抱以極大關注,紛紛對大灣區未來的規劃發展建言獻策。諸多學者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地理位置優越、經濟基礎良好、產業鏈完整,具備發展成為世界級大灣區的基礎,未來理應以創新發展為驅動,打造成為科技創新型大灣區。其中,作為大灣區核心城市的香港和深圳,在科技創新合作方面最具優勢,特別是兩地在河套地區如何利用各自優勢資源進行互補性合作,將成為大灣區未來發展的一個縮影。香港商報記者 朱輝豪

    打造成世界級科技灣區

    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發揮港澳獨特優勢,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以來,外界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討論甚囂塵上。對這個覆蓋廣東省9座城市和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地理位置優越、經濟基礎良好、產業鏈完整的新灣區,外界普遍抱以極高的期望。現時多數觀點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以珠三角為基礎,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也是中國經濟最有活力的都市群之一,而綜合各城市的發展特點和資源要素來看,未來大灣區理應以創新發展為驅動,打造成為科技創新型大灣區。

    6月20日,於香港舉行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與騰訊公共政策部聯合發布的《創新驅動與都市轉型:打造粵港澳科技灣區》報告指\,中國目前正處於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階段,相對於經濟規模,經濟質量對於粵港澳大灣區更為重要,粵港澳大灣區的重中之重是科技創新,發展遠景是打造成為世界級科技創新灣區。

    目前,世界公認的知名大灣區有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和東京灣區,它們分別以金融、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為主要特點,在世界經濟格局大調整中,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數據顯示,灣區已經成為創新驅動的重要支撐,在科技成果方向,2015年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專利授權數分別佔美國全國專利授權總數的4.4%和14.4%;創新能力方面,2016年全球知名管理諮詢公司BCG發布全球最具創新的50個公司裏,紐約、三藩市、東京分別有6家、12家和2家公司入選,灣區成為全球創新性資源爭奪的核心區。以三藩市大灣區為例,著名的電腦公司如蘋果、惠普、升陽、英特爾和IBM等等都聚集於高科技重鎮矽谷,而成百上千與電腦科技相關的公司都在此佔有一席之地。

    騰訊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指出,發展大灣區應更重視發展科技,大灣區應主動向國家爭取政策,令大灣區成為「走出去」的窗口和「引進來」的橋樑。「在最近五六年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的企業在趕超全世界。

    「未來軟件、硬件服務結合趨勢恰好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很多粵港澳三地的企業具備這些優勢,整合起來大有可為。」馬化騰說。

    河套或成示範

    落馬洲河套地區是香港鄰近深圳市邊界的一個區域,位於皇崗與落馬洲兩個口岸之間,面積約99公頃,土地原來屬於深圳市範圍。經歷了1997年對深圳河的改造工程之後,原先位於深圳河舊河道以北、屬於深圳的落馬洲河套地區成為了深圳河新河道以南、香港特別行政區邊境管制區的一部分。

    在不少分析人士看來,落馬洲河套地區的開發為深港科技合作帶來新機遇,也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注入新的活力,如果做得好,河套能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很好的示範平台。香港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此前也表示,河套地區的發展將進一步釋放深港兩地創科發展潛力。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是深港兩地在創科產業發展互利共贏的最佳體現。香港特區政府致力推動創科發展,並成立創新及科技局,促進「官產學研」合作,構建了一個具活力的創科生態環境。而深圳則擁有強大科研產業實力,也是國家創科事業的先鋒。兩地在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合作,一定能產生巨大的協同效應。

    「河套地區的開發關鍵在於香港以何種開放心態來對待,以及能為該地區注入什麼資源,這是決定河套地區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曹鍾雄說,客觀地講,最近十幾年,香港在科技的投入,特別是科技產業方面,相對比較落後。在河套地區,香港如何把自身的制度優勢和深圳的科技產業結合,是推動香港產業轉型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的依託。

    林江認為,在「一國兩制」之下,河套地區其實是一個比較好的緩衝地帶,可以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一個試點和參考,以發揮內地和香港的各自優勢。「在『一國兩制』下,河套地區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是一種系統而不是個案的合作模式的探索,即香港和深圳如何在金融、物流、科技、資源、人才等全方位地對接,因為河套地區相當於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個縮小版。」林江說。

    具備孕育世界新矽谷基礎

    上述報告同時指出,回歸科技創新、回歸實體經濟、回歸製造業,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流。科技創新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區域或城市保持經濟社會協調、均衡發展的「穩定器」。對於矯治經濟全球化引發的局部地區或城市的產業過度服務化、虛擬化之弊,推動都市轉型發展,有「刮骨療毒」之效。

    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澤湘在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表示,要讓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的矽谷。李澤湘對於大灣區的定位表示非常認可,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要成為科技創新「2.0版本」,科技與文化、藝術融合的未來的城市。「應該以創新教育來推動創新產業的發展,使得大灣區的核心地帶『港深莞』能首先衝出來,成為世界的新矽谷。」

    李澤湘指出,與紐約、三藩市、東京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優勢在於香港的高等教育,珠三角製造量及內地巨大的市場需求。「從創意到樣品或者到產品的速度,可能比矽谷要快十倍,比其他灣區就具有更大的優勢。」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聚集一大批領先世界的創新型企業,如華為、騰訊、中興、大疆等,這些企業的PCT國際專利申請數量佔全國的一半,按國家地區排名,列全球第六。另外,廣東省2016年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9857家,規模居全國第一,全省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連續7年位居全國第二,技術自給率達70%,有效發明專利量和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保持全國第一。其中,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佔全國的56%。

    在科技創新方面,上述報告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四大核心城市各有優勢和不足:香港需要整合科技創新,強化全球城市地位;深圳需要提升科技創新,打造全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廣州需要強化科技創新,鞏固國家中心城市地位;澳門需要發展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產業適度多元發展。報告還提到,粵港澳大灣區要借鑒「矽谷」的成功經驗,培育數字經濟、生命科學、智能製造、新能源、海洋經濟、航空航天、金融科技等萬億級新興產業。同時,推動香港的「雙轉型」,當務之急,是在粵港澳大灣區範圍內整合、布局香港創新科技的發展,引領香港都市轉型。

    優勢互補 科技對接

    香港和深圳作為大灣區的兩個核心城市,科技創新資源各有優勢,雙方對加快科技創新合作都有強烈的需求,兩地政府多年來也一直保持著緊密的聯繫和合作。深港雙方在2007年5月21日正式簽訂了「深港創新圈」的協議,強調「深港創新圈」是以科技合作為核心,整合各類創新要素,全面推進和加強深港兩地科技、經濟、人才培訓、商貿等領域的廣泛合作,形成創新資源集中、創新活動活躍的區域。

    對於深港科技創新合作,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新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曹鍾雄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深港兩地最早提出打造「科技創新圈」這個概念以來,真正在科技創新方面的發展並不是很順利,原因是香港方面的熱情度不夠。他指出,深港兩地在科技創新方面存有差異,香港的科技創新更多側重於高校、科研機構,主要以基礎性科研為主,缺少相關產業的對接。而深圳主要是產業創新,更多地以市場力量來推動,科技研發、專利申請等基本上由企業來完成。「實際上,香港的制度和金融優勢與深圳的科技產業可以很好地實施對接,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雙方應該利用各自的優勢資源進行互補合作。」

    接受本報採訪的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林江也認為,深港兩地的科研力量都比較強,香港的高校在基礎技術研發、電子信息方面相當有心得,而深圳的優勢則是背靠內地市場,並且科技創新產業具備一定的基礎,創新創業氛圍濃厚。未來在大灣區的建設之下,深港兩地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進行資源互補,共同推進實質性的合作。「近年來,深圳前海的發展勢頭很猛,在科技金融、創新金融、共享金融方面,和香港也有了高層次的合作關係,未來在大灣區的合作背景下,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將會更加深入。」林江說。

    實際上,在粵港澳大灣區概念正式提出前,香港和深圳兩地政府在科技創新方面已達成合作共識,已於今年年初簽署了合作備忘錄,雙方同意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未來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合作,引導和聚集國內外優質高科技企業、研發機構、高等院校進駐園區,推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成為科技創新的高端新引擎、深港合作的戰略新支點。

    人才至關重要

    正如林江所言,內地和港澳之間還存在各種資源要素能否自由流動的問題,科技創新也需要把各種要素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實現真正的互聯互通和共同發展。特別是人才資源的流動,比如香港的專業人才是否願意到河套地區或者大灣區其他地方發展仍有待觀察,這可能需要在未來的發展規劃中出台相關便利和激勵政策。

    但實際上,在「十三五」規劃港澳專章中,中國政府特別表明「支持香港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以及「支持內地與港澳開展創新及科技合作,支持港澳中小微企業和青年人在內地發展創業」。林江認為,就河套地區的發展而言,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深港兩地就業人員的觀念,單靠政府方面的積極起不了實質作用,更加重要的是要使民間企業重視起來。目前香港社會對河套繞地區的關注度還比較低,這可能需要給多點時間才能看到成效。

    李澤湘表示,與硅谷相比,粵港澳的一個重大差距體現在教育、基礎研究和大學未與科技創新結合上。粵港澳地區的大部分創新科技企業,都由草根創辦,尚未有在校學生、老師直接把他們的科研成果轉化,缺少學院派的創業。

    曹鍾雄認為,河套地區未來是人才的匯聚地,是深圳的產業資源和香港的科研、技術完美結合的地方,也是粵港澳專業人才比較理想的落腳地。「因為香港科研人才的就業機會相對有限,粵港澳大灣區可以為香港大學生提供就業空間。雖然河套地區是高端產業集聚之地,但問題的關鍵之處在於,香港當地的人才或者國際團隊是否願意到深圳去。」曹鍾雄說。

    對於大灣區未來的發展策略,馬化騰認為,香港政府應主動出擊,拿出時不我待的魄力,吸引國內外科技企業落戶;大灣區政府應鼓勵創新氛圍,培養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生態,吸引更多的科企與高校進行合作,讓人才有用武之地;大灣區政府應建立常態協調機制,加強合作,一起向全球要市場和人才,如人才引進方面聯合推出「灣區人才計劃」,設置高科技人才綠卡等。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