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先是有數十個娛樂八卦賬號被關,后有新浪微博、A站、鳳凰網等網站因為「無證上崗」被要求關停視聽節目服務,監管部門的系列動作著實令媒體熱議了一陣。直到上周,《網絡視聽節目內容審核通則》(《通則》)發布,輿論才猛然意識到,網絡節目的好日子可能真的到頭了,網絡內容監管的全面加強已是十分明顯的趨勢。
本篇《通則》最引人關注的是其內容的事無巨細和尺度嚴格。《通則》指出,今后的網絡視聽節目將堅持先審后播、審核到位原則。諸如審查員審查時「完整審看包括片頭片尾的全部內容,不得快進和遺漏」、「不少於三人的審核員審核」、節目內容的政治導向、價值導向和審美導向等,都十分清晰地做出了指引。而承擔這一切工作的,將不是監管部門,而是從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的相關單位。有人指出,這顯示網絡節目審核將逐漸向電視台節目看齊。
被質疑違市場化
對於目前看起來十分繁榮的網絡視聽節目來說,這一規定肯定算不上是好消息。一方面,在現有的網絡節目中,很多必將受到影響,其中不少還是在網絡上熱播和觀眾喜愛的節目。比如,《爸爸去哪兒》就明顯違反了「不得借真人秀節目炒作包裝明星子女」,《奔跑吧》亦有不少內容違反「故意刺激、為難嘉賓娛樂觀眾的」的規定。另一方面,對於各個網絡平台,尤其是有節目制作投入的網絡平台來說,對節目內容審核的加強,亦將增加許多額外的開支,如增加審核人員人手、修改節目內容等,已經投資拍攝的節目內容,估計不少亦會因為規定的推出而延后播出。對於如今動輒上億的影視投資來說,風險的增加必將影響資本的投資意願。
只不過,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對於已習慣了網絡節目風格的網民,尤其是看網絡節目長大的年輕人來說,這樣嚴格的監管規定能否適應大眾的口味,恐怕還很難說。對於規模仍在不斷擴大的中國文化娛樂市場來說,如果節目內容的供給無法滿足觀眾的需求,最大的可能就是非正規市場的重新流行。回看過去十幾年中國網絡節目的發展,其起步階段,正是源自於網民通過各種非正規渠道,將海外內容「搬回」國內的進程。其后,隨著國內網絡節目的發展,一邊是電視節目份額受到嚴重冲擊,另一邊則是上述非正規渠道的逐漸正規化。換言之,市場擴大的過程,也是節目內容尺度逐漸放寬的過程。所以,如今要將網絡節目重新拉低到電視節目的水平上,恐怕不僅救不了電視,亦會毀了網絡最可能的結果,恐怕是電視節目和網絡節目統統走向衰落,「翻牆」看戲重新成為潮流。不知道,這是不是此次監管《通則》推出時,想要達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