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當今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美國一直扮演着全球經濟引擎的角色,美元成為了全世界通用的國際貨幣,而美聯儲不僅是美國的中央銀行,甚至也成了全世界的中央銀行。也正是因為如此,美聯儲的議息會總是令全球金融市場為之注目,加息或者減息的舉動不僅牽動着美國普通老百姓的神經,而且也令全球投資者神經緊張。
從2000年至2017年6月份,美聯儲一共加息了18次,降息了37次。2000年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6.5%的水平上運行,從2001年至2003年6月,聯邦基金利率從6.5%下降到了1%,此后在1%的水平上運行近1年。從2004年6月起,利率重新上揚至2006年6月,利率從1%上升到5.25%。之后美國在5.25%的水平上維持近一年后,又重新步入降息通道,從2007年9月至2008年10月,利率從5.25%再次下降到了1%。2008年12月,美聯儲將目標利率再次下周至0到0.25%的區間上,這一水平持續到了2015年12月,才上調了0.25個百分點至0.25%到0.5%的區間。
17年間加息18次
正常情况下,美聯儲加息或者減息的依據首先要考慮的是美國國內經濟的表現,譬如,如果美國經濟出現經濟過熱,資產泡沫明顯,失業率高企,那s,為了抑制通脹率,提高就業率,化解資產泡沫,從而保持美國經濟健康穩定運行,美聯儲就需要采取收縮貨幣政策的加息行動;相反,如果美國經濟出現收縮迹象,那s,就要通過減息來刺激經濟。當然,如果美聯儲認為美國經濟總體表現良好,加息抑或減息都不會讓美國經濟出現較大的异動,在此背景之下,還會考慮到美聯儲的加息或者減息行動對國際經濟的影響。總之,在以往的美聯儲貨幣政策盤子里,保持美國經濟健康穩定是其中心工作,而兼顧國際經濟的承受力則是其次的參考。
但是,自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海嘯以來,美國經濟遭受重創,快十年時間了,美國經濟仍然沒有從根本上恢復元氣,雖然近年來美國經濟呈現復蘇的勢頭,但經濟表現時好時壞,極不穩定。在金融海嘯過后不久,時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曾多次向外界吹風,指美國經濟料將很快走出困境并很快出現強勁復蘇,但美國經濟的實際表現令伯南克的預言一次次落空。當美聯儲發現正常的貨幣政策手段已經無法刺激美國經濟,便開始采取一些旁門左道的辦法直至無所不用其極。譬如,早在2012年開始,伯南克就一直嚷着要加息,但直到2015年12月17日,美聯儲才在9年多之后第一次進行了象徵性加息,也標誌自2008年底金融海嘯以來美聯儲一直奉行的超低近零利率政策終結。
加息背后不單純
2016年12月15日,美聯儲宣布加息25個基點。聯邦基金利率從0.25%至0.5%調升到0.5%至0.75%。這是美國一年來首次加息、十年來第二次加息。2017年3月16日美聯儲再次宣布加息25個基點,聯邦基金利率區間就此上升至0.75%至1%,這是美聯儲近10年內的第三次加息,也是特朗普正式上任后的首次加息。2017年6月15日美聯儲宣布將基準利率區間調升25個基點,從0.75%至1.0%上調至1.0%至1.25%。美聯儲維持了近來每隔三個月加息1次的節奏,這是美國央行當前加息周期的第4次加息,今年內的第2次加息。而且美聯儲還預期,今年會再加息一次。
然而,細心的讀者會發現,近來,美國的經濟表現其實差強人意,根本無法為美聯儲近期的頻繁加息提供依據。數據顯示,近期美國通脹疲軟,今年4月,美國CPI同比增速自2015年底以來首次跌至2%以下。此外,美聯儲主席耶倫所看重的的通脹指標個人消費支出指數(PCE)也將處於1.5%的低位。在聯儲利率公布當日,美國公布的CPI和零售資料均低於市場預期。美國失業率雖然降至4.3%的歷史低點,但就業增長并未帶來預想中的通脹回暖。與此同時,美國的經濟增長停留在2%,而從近幾年來的數據看,美國的經濟增長后勁乏力。本來美聯儲應該繼續維持低利率而不是加息,顯然,加息之舉的背后并不單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