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高鵑:轉型為當務之急
2017年 07月 10日 01:00    香港商报
 

外來資本擠壓港券商

高鵑:轉型為當務之急

回歸20年,金融界日新月異。自2003年推出「證券大法」後,本地券商開始經歷慘烈的優勝劣汰,此後隨外資券商與中資券商的介入,本地券商市場份額受到擠壓。在監管日益嚴格、成本不斷加劇的環境下,勝利證券行政總裁高鵑表示,本地券商的當務之急是進行業務轉型。香港商報記者李映萱

1997年香港回歸,同年亞洲金融風暴席捲而來,市場受到重創之餘也暴露了香港金融市場的諸多漏洞,因此港府設立了《證券及期貨條例》(俗稱證券大法)並在2003年4月1日正式實施,意圖為香港金融界提供完整和清晰的法律框架;同年證監會取消了最低佣金限制,放手讓市場自由競爭,造成了本地券商激烈競爭,大浪淘沙的局面。

「2003年是香港本地券商自回歸以來最難忘的一年,那年取消最低佣金限制及推出『證券大法』,市場開始優勝劣汰,本地券商的數量也由1000多家極速下降至300多家。另一方面,因為取消了最低佣金,券商們也開始不斷降低佣金吸引客戶,讓競爭更加激烈。」高鵑說道。

證券大法開啟本地券商優勝劣汰

「證券大法」推出前,香港證券市場魚龍混雜,良莠不齊。「證券大法」推出後,便要求券商進行「公司化」和「牌照化」,同時為未來發展進行系統性規劃,並對員工實施合理的配置與規管。上述背景下,香港券商界便開啟了一場大洗牌,淘汰了不少小規模券商。高鵑表示,經過此番整頓後,整個券商市場也空出了很多「位置」,加上環境的改變,吸引了中資與外資券商進入,也造就了今後中資與外資券商在香港日益強大的局面。

對於本地券商如何面對外來券商的競爭,高鵑坦言,從表現上看,因中資券商與外資券商的「入侵」,本地華資券商的市場份額受到擠壓,但實際上三者客戶群體不同,相互競爭力度也比較小。

中港券商切磋取長補短

「2005年後,很多中資券商到香港開拓市場,第一批通常都是比較大型的企業,譬如海通、中銀國際等等,最近幾年有很多中小型企業進來了。無論這些中資企業規模大或小,對我們本土券商不會構成直接的競爭。因為本地券商客戶大多以本地客為主,外來券商其實很難與本地券商競爭本地客戶。」

高鵑認為,其實中資券商與港資券商有諸多合作空間,例如中資券商或其他企業初到香港開闢市場時,不了解當地市場與相關法規,難免遭遇「水土不服」,所以可以與本地券商合作。此外,中資券商與本地券商也可一同切磋證券交易前台及後台系統,取長補短。

近年來,不少本地券商都在通過不斷壓低佣金吸引零售客戶。談及現時本地券商所面臨的經營環境,高鵑表示,如今租金與人工等都在不斷上漲,直接造成成本增加,但券商的佣金卻難以提高,所以利潤空間也受到擠壓。

規管收緊加重券商負擔

另外,香港回歸至今,已有20載。高鵑指,在這20年中,監管機構風險管控比以前嚴格很多,尤其是在08年之後。她預計今後監管機構會繼續加強金融監管。

嚴格的監管無疑讓香港的金融市場變得更規範,但同時又增添了券商的負擔。高鵑表示,如今券商要做很多的工作,例如要對客戶購買的金融產品做評估,還要關注客戶的資金來往紀錄及各種合規事宜,誠然加劇了工作量。同時,隨着工作量的增加,所需要的相關人才勢必也在增加,所以對券商而言成本又水漲船高了。

「現在券商這個行業呈現出風險高、投資大、回報低的狀況。目前也有很多同行採用薄利多銷的方法,去擴充市場佔有率。」高鵑說道。她分析,薄利多銷未必是讓券商脫穎而出的最終解決方案。一間公司能夠克服種種困難,戰勝競爭者,必然是有其獨特性,故隨時代變遷改善經營模式才是關鍵。

改善經營模式迎時代轉變

高鵑以自己企業為例稱,轉型主要體現在客戶轉型以及業務鏈的轉型。客戶轉型體現在很多方面,包括客戶群體、服務平台及內容。過往公司客戶一直以零售客戶為主,現時也會嘗試引入一些機構型客戶,例如公司為機構客戶提供環球或美股交易平台,或提供深港通與滬港通的系統。

在產業鏈轉型方面,高鵑指,首先會豐富公司的產品種類,在提供本港市場的金融產品之餘,還會向客戶提供環球市場的產品,這樣既豐富了客戶的選擇,又可以吸引一些對環球市場有興趣的投資者。

此外,公司在證券業務的基礎上還增加了定制化的財富管理服務,主要協助客戶規劃人生財產,當中涵蓋了與信託、保險,乃至物業代理相關的多種類金融產品,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高鵑表示,目前本港金融市
場的客戶關心的不僅僅只是股票市場,仍有很多居民會對簡單的理財有興趣,有規劃人生財產的需求。

得益於《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也有不少香港本地券商想到內地發展。對此高鵑認為,到內地發展,還是最想發展資產管理與投行業務。

今明兩年暫無重大危機

在1997年至1998年市場遭遇亞洲金融風暴,到了2007年至2008年又發生了美國次按危機。當中,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兩次金融風暴中都受到了較大影響。有趣的是,市場人士調侃,凡是逢「7」遇「8」,市場都有可能遇到波動。對於上述擔憂,高鵑認為,目前來看,在2017年與2018年暫時還沒大的潛在危機。

下半年維持上落市

「市場上落是很平常的,投資者應當有風險管理意識,做好對沖準備,我認為今年下半年應該是一個上落市,暫時港股缺乏上漲動力。但目前港股與A股都並未處於高位,所以大幅下跌的機會也不大。」高鵑說道。

高鵑續說,若恒指跌至23000點至24000點,對投資者而言會是一個較好的入市位。目前恒指處於25000點至26000點左右水平,她會建議客戶轉一些現金出來,可以保留一部分現金,也可以將錢放到收息股,或是抗跌力比較強的股,等待市場新的機會。

特朗普是關鍵因素

對於環球市場,高鵑認為,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政策可能成為影響近兩年投資的關鍵因素。高鵑解釋,特朗普是商人出身,與普通政客不同,做事比較直接,會直接看每件事情的利益與回報:「例如他解除了奧巴馬的醫療制度,為國庫節省了開支,從國家方面來講未必不是好事,另外特朗普又打算減稅,推出基建項目等等。」高鵑說,這些政策都是刺激美國本土的經濟,如果他的政策得以落實,美股大幅回調的幾率也不太大,但目前美國反對特朗普的聲音太多,所以也會成為市場的不穩定因素。

高鵑總結,投資需要量力而為。而投資的智慧也在於「人棄我取」,在市場處於低位,大部分投資者都在選擇拋出時,要明白當市場下跌到某一個位置時,總會出現市場底部,如何判斷市場底部還要根據投資者的經驗。

互聯互通優化本港經濟

回歸以來,香港金融市場與內地加強了聯繫,近年來也開通了更多兩地間的「互聯互通」渠道,包括債券通、深港通、滬港通等。高鵑表示,互聯互通會明顯優化香港的經濟地位,可以豐富香港金融市場的產品,更有利於香港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

高鵑說:「雖然現在整個香港股市裏面有一半是中資企業,但對比起A股市場,仍然有一些稀缺板塊是香港沒有的,如果兩地互聯互通,整個金融產業鏈也變得更加豐富了,對香港的地位或是香港本身的金融體系都是『錦上添花』。」

她表示,業界對於更多的互聯互通非常期待,但由於A股市場與港股市場的參與者以及某些市場機制截然不同,再加之有T+1機制,所以某些本港散戶投資者始終需要從中適應。


本地券商視銀行為勁敵

在香港金融證券市場上,參與者除了有不同背景的證券商,還有專營或綜合經營財務顧問、承銷證券、參與收購合併與提供融資的投資銀行。此外還有,基金管理公司主要提供投資管理服務,同時商業銀行也會發行和銷售基金。

券商專一性更強

對於本地券商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高鵑指應當是銀行,與中資券商和外資券商不同,銀行的客戶與本地券商有一定重疊。高鵑分析,從服務的質量上看,券商專一性更強;而銀行可以憑藉先天優勢,知道客戶的帳戶資訊,從而直接給予客戶投資建議,便利度較高,可謂「近水樓台先得月」。

在證券買賣方面,香港並沒有銀行與券商互相聯網機制,客戶在證券公司開戶買賣股票時仍要透過銀行來交收結算。反之內地的銀行與券商相互聯網機制,稱為「銀證通」服務,因此投資者可直接利用在銀行的活期儲蓄存款帳戶,通過證券商的委託系統進行證券買賣。

銀行券商乏互聯機制

更讓本地券商頭痛的是,香港政府在推出一些金融產品時,有的產品只能由銀行提供,而券商沒有份額。高鵑指,這也導致了二者的競爭日益白熱化。當中,銀色債券就是一個例子。由於不少本土券商都擁有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客戶,若這些年長客戶想買銀色債券,卻只能通過銀行,削弱了券商的競爭力。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香港商报实习生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