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九州評彈

從經濟角度看內地教育模式改革
2017年 07月 10日 00:00    香港商报
 

    教育自身具有獨特規律和發展邏輯,教育模式的轉換與經濟增長保持高度的內在聯繫,不同的經濟模式也會衍生出與之耦合的教育模式。經濟增長是基礎,教育模式及制度是上層建築。由於經濟發展方式具有路徑依賴而形成慣性作用,那麼這種側重速度增長和規模擴張的思維和做法也會體現在教育領域。這要從教育的屬性和評價甄選機制分析。

    應試教育模式具有合理性

    今年是實施高考的第40個年頭,而高考的最終落腳點依然是分數。所以,現實中唯「分數論」仍然是大多數家長和學生的首要選擇。應試能力或許可能提高,但是綜合素質確是極大下降。應試教育弊端甚多,但聯繫到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原理和「分數」的真正含義,仍會覺得,應試教育模式是具有合理性的。

    教育供給,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的配置無非有兩種手段:一是采取市場競爭的手段配置,優勝劣汰;二是采取行政計劃的手段強制安排,統一標準。義務教育階段,所有適齡兒童強制入學,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教育「入口」的公平,高等教育擴招拓寬了義務教育的「出口」,但同時也降低了高等教育的「入口」的質量,這又加劇了優質教育資源的非均衡,顯然,此時行政的手段毫無效益。只有通過競爭才能決定誰將獲得這種優質資源。理論上講,競爭手段的方式,既可以是單一評價(注重分數),也可以是多元評價(注重素質),而且多元評價更加全面科學。但在現實教學活動中,多元評價由於成本太高和難以操作等諸多阻礙而被舍弃;相反,單一評價由於操作簡單而且公開客觀,更是契合了社會公眾的心理,所以多年來考分依然是教育甄選的唯一標準。

    作為高等教育「入口」的通行證---分數,在人才評價甄選中仍具有重要地位和發揮關鍵作用,因為它摒弃權力、出身和人際關系對選才的干擾,保證了個人憑才學平等地接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權利。所以,在素質教育尚未真正普遍實施的前提下,應試教育仍有生長的深厚土壤和發展的廣闊空間。

    應試教育乃粗放型教育模式

    教育獲得發展優化了要素投入質量和使用效率,反過來更可持續的促進經濟增長。從這個角度來看,要素依靠什麼樣的手段和方式投入,就會形成什麼樣的經濟增長方式,也就會在此基礎上建立什麼樣的教育模式。這是經濟增長與教育模式的主要辯證關系。

    通過比較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與應試教育,我們發現二者存在許多相似之處。一是追求目標相似,即重量輕質,經濟發展追求產值最大化和發展的高速度與教學考分最高化和高升學率;二是動力機制類似,即外部驅動,經濟增長重視要素投入、規模擴大而忽視科技進步和市場活力與增加教學時間、搞題海戰術而忽視素質提高和發揮主觀能動性;三是側重點契合,即非均衡,經濟增長重視重化部門而忽視輕化產業與教學側重「主課」淡化「副課」、重視「優生」而忽視「差生」;三是發展結果趨同,即非良性,經濟效益下滑、不可持續和非良性循環與學生綜合能力下降、后勁發展不足和非健康成長。顯然,應試教育是一種粗放型的教育發展模式。

    武漢大學深圳外國語學校語文學科帶頭人 黃彬彬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