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廣東美術百年經典在京「大集結」
2017年 07月 15日 01:16    香港商报
 

「開風氣之先、領時代之新、走變革之路」,中國近現代美術的開篇,從這里寫起

廣東美術百年經典在京「大集結」

美術的背后,折射時代的精氣神。不忘初心,從南梁到南粵,有一種精神一脈相傳。

以美術創作的形式,穿越時空將南梁南粵「一畫牽」,同樣是「不忘初心」,不忘改革開放的精神之根、力量之源。新華社記者強曉玲

在中國美術館一樓展廳里,大型歷史題材中國畫《習仲勋在南梁》被布置在「弄潮擎旗」板塊的顯要位置,畫作描繪了國民黨統治時期,在陝甘寧建立第一個蘇維埃政府,嘗試治國試驗的時年32歲的年輕革命家習仲勋「敢為人先」的故事。栩栩如生的畫作,讓共產黨人穿越時空的「南梁精神」躍然紙上,不禁讓人想起西北第一個邊區級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勋的就職諾言:「我一定帶領大家竭盡全力,保證所有鄉親有地種、有飯吃,老婆娃娃熱炕頭……努力為鄉黨做好事,請鄉黨們監督我。」

7月8日,「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在中國美術館向公眾揭開面紗。美術的背后,折射時代的精氣神。從南梁到南粵,有一種精神一脈相傳。中國畫《習仲勋在南梁》之所以布置在「弄潮擎旗」的顯要位置,提議舉辦這場百年大展的主辦方負責人、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慎海雄表示:「南梁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南梁精神的核心是面向群眾、堅守信念、顧全大局、求實開拓,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最初源頭之一。改革爭先、『殺出一條血路』的南粵精神,是習仲勋等老一輩革命家『不忘初心』,為人民幸福、國家富強勇於擔當、敢為天下先創造出來的。習仲勋是廣東改革開放和特區建設的開創者和爆破手,廣東的創新發展離不開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慎海雄說,以美術創作的形式,穿越時空將南梁南粵「一畫牽」,同樣是「不忘初心」,不忘改革開放的精神之根、力量之源。

「美的歷程」引領時代風尚

從「中國油畫之父」李鐵夫,「女革命家」何香凝,中國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到中國現代繪畫的一代宗師林風眠,新興木刻版畫運動的標杆式人物黃新波、古元、李樺,再到新中國成立后的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百年來,這些深刻影響和引領中國美術風潮,宛如一長串明珠熠熠閃光的名字,共有同一個家鄉——廣東。錦繡南粵孕育了這些美術大家,這些美術大家也以創造、創新反哺、滋養著南粵大地的精神氣質。今天,他們以一種全新的巨幅形象矗立在中國畫家的夢想之地——中國美術館中央大廳。

廣東是一片熱土,印證著近代歷史的大變革和當代中國的崛起。廣州又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策源地,兩千多年一直是中國對外交往的主要窗口。創新、創造,深深融入廣東美術的基因。高劍父的《東戰場上的烈燄》、關山月的《綠色長城》、黎雄才的《護林》、潘鶴的《艱苦歲月》、湯小銘的《永不休戰》……554件廣東美術百年經典作品首次集結,全面總結展示了廣東美術「開風氣之先、領時代之新、走變革之路」的發展歷程,猶如開啟一部激盪人心的中國美術「美的歷程」。

「廣東美術是見證、描繪中國偉大飛躍的歷史縮影、時代先聲,是中華民族審美自信的很好體現。」廣東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鄭雁雄接受采訪時表示,本次大展是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和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而精心策劃的。

百年來,廣東美術秉持「周雖舊邦、其命惟新」的使命,弘揚「革新、現實、兼容」的嶺南美術精神,以海納百川、兼容中外的姿態,吸納百家優長、兼集八方精義,面向火熱的社會生活、圍繞人民大眾審美需求,創作出大量富有時代標識意義的美術作品,哺育了大批美術人才、名家大師,築就了一座座藝術高峰。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認為,「廣東近百年來美術的發展是中國美術發展的縮影,在中國美術從傳統轉向現代、吸納外來藝術的過程中,廣東美術做出了大膽的探索和實踐」。

「創新始終是廣東美術與生俱來的核心精神。」本次大展總策劃、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省文聯主席許欽松說,「過去一百年來,面對西方文化的冲擊,廣東美術家找到了一條中國美術現代轉型的路徑,他們立足中國傳統藝術,不斷吸收、融合西方藝術成果,不斷改革創新,成為中國美術向現代轉型的『助推器』。」

「在古代,廣東深受中原文化影響,是藝術觀念技法的『輸入方』;但近代以來,各種外來文化滋養了一批具有開放、包容精神和國際視野的藝術家,讓廣東逐漸成為藝術觀念技法的『輸出方』。」廣東省美協主席、廣州美院院長李勁鹖說,「中國近現代美術的開篇,應該從廣東寫起。」

全國視野的百年經典

7月的北京驕陽似火,中國美術館展覽大廳里涼爽舒適,前來觀展的觀眾絡繹不絕。在一幅幅名畫佳作面前,不少觀眾留影照相,更多的人則是站在作品前久久不願離開,還有一些藝術院校的學生在輕聲地交談對畫作的理解,對技法的感悟。

「這些名家都是廣東的,太厲害了,太厲害了。」

「這里好多畫都特別熟悉,對對,小學課本里就有。」

「這樹影婆娑的感覺太棒了,表現技巧今天看來都無人能敵啊。」……

一樓大廳里,一些老年觀眾在作品《獅》前久久停留。畫面中一隻雄獅橫臥在緩坡上,似乎在夢中受驚而醒,有些惱怒地抬頭逼視前方,兩隻前腿雖然并未抬起,但爪子卻已抓入地中,隨時可以一躍而起,威猛的氣勢畢現。這幅作品令人很難相信出自女子之手,它是中國革命元老級人物之一何香凝女士的作品。

早年入日本東京本鄉女子美術學校學習繪畫的何香凝,一生從沒有停止過創作。早期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日本畫風格,從日本留學歸來后轉為「嶺南派畫風」,上世紀30年代后漸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她的獅虎畫里,氣度恢弘,有英雄氣概,顯示了民族氣節。《獅》便是最能體現她雄渾沉厚風格的一幅力作,這種寫實的表現手法,在當時不僅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更能適應鼓舞國人的需要。

在作品《東戰場的烈燄》前,不少觀眾被畫面中的烈燄冲天和斷壁殘垣深深地觸動,這是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最為著名的畫作之一。畫中一反中國文人畫傳統,以20世紀30年代日軍轟炸上海后的景象,現代機械、電線杆……時局大事進入中國畫,可謂首開先河。高劍父的這個嘗試,是他「藝術革命」具體的、勇猛的實踐,在繪畫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木刻作品《怒吼吧!中國》中,一個被緊緊捆綁、雙眼蒙蔽的痛苦而屈辱的男人軀體形象,預示一個民族終要起而怒吼與抗爭,令觀者想起魯迅的《吶喊》。作品作於20世紀30年代全民族反帝救亡熱潮當中,作者李樺視魯迅為精神導師,創作題材始終圍繞表現人民苦難,表現反帝反封建的主題。李樺是當時「白區」木刻運動的一面旗幟,后來的畫家黃永玉在他的影響下開始版畫創作。

司徒喬的《放下你的鞭子》、李鐵夫的《老年音樂家》、陳樹人的《長城暮鴉》……分為六大板塊的展覽中,「勇立潮頭、藝術革命、匕首投槍」充分展現了20世紀上半葉廣東美術在救國救亡等歷史背景下的宏大主題。在「激情歲月」「弄潮擎旗」「百花爭妍」中,一大批時代經典作品,如關山月的《長城內外盡朝暉》《俏不爭春》、黎雄才的《護林》、楊之光的《雪夜送飯》《一輩子第一回》、林墉的《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湯小銘的《永不休戰》等,更多展現出新中國30年,改革開放近40年廣東美術的百花爭妍。

巨幅中國畫《綠色長城》前總是圍滿了觀眾,這是著名國畫家、嶺南畫派代表人物關山月1973年的作品。畫面中,遠處海面烟波浩渺、機帆點點,近處的木麻黃樹迎風而立、搖曳多姿,層波疊浪地構成一道綠色屏障,叢林中還隱現著一隊巡邏的民兵,表現出具有中國畫南方海岸風情和時代色彩的「綠色長城」,作品堪稱新中國山水畫的範本。

殘破的軍帽、襤褸的軍衣、裸露的腳丫,老戰士吹著笛子,滿臉稚氣的小戰士踡縮在他的身旁,一手抱著長槍,一手托著下頜,伴著笛聲憧憬著未來……展廳里,潘鶴的《艱苦歲月》是公眾最熟悉的作品之一,同時也是新中國美術最具代表性的雕塑作品之一。「是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相結合的絕佳體現,它既有高度的美學價值,又闡釋了黨的文藝政策方針上具有的說服力。」許欽松說。

李勁鹖說,「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廣東美術工作者致力於文藝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努力,以及廣東美術家扎根嶺南沃土,忠實記錄社會滄桑巨變,用畫筆記錄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非凡歷程。」

「一直懸挂在人民大會堂的《江山如此多嬌》,是關山月與傅抱石1959年共同創作完成,堪稱中國山水畫創作全新方向的藝術典範。57.6米巨幅史詩油畫《地慟重生》暨《『5.12』表情》,是『5.12汶川地震』發生后由廣東145名油畫家集體創作,成為唯一一件被國家博物館收藏的『5.12』賑災題材作品。」許欽松介紹,本次展覽由於受到展館以及一些特殊情况的制約,個別廣東百年美術的經典代表作并沒有來到現場,包括率先開啟「社會主義新山水畫」之先河,當代國畫領域堪稱重要標誌的黎雄才1954年的作品《武漢防汛圖卷》。「但在本次展覽中,我們都以一種資料的形式進行了展示說明。」

中國近現代美術的開篇,從廣東寫起

「很多人一提廣東美術就是嶺南畫派,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館原副館長梁江表示,美術革新要靠思想觀念變革支撐,而西方藝術與科技文明,最早就是從廣東傳入中國內地,「可以說,不僅是美術,整個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的轉型都與廣東息息相關。」

400多年前,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瑪竇從澳門進入廣東,把西方文化和歐洲繪畫帶進中國,這是中國近代巨變之肇端。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西風東漸,風雲激盪。最早對外開放的廣東,成為近代中國社會變革、文化變革、藝術變革最為前沿的地區。新中國畫的革新,正是從廣東開始。

「廣東美術界先后出現了在思想上有著強烈的變革願望與開放意識的藝術先驅。」許欽松強調,20世紀上半葉廣東美術在救國救亡等歷史背景下,歷經了一連串激烈的動盪與變化,逐漸形成傳統美術、西方美術與新興美術三大板塊并存,構成了百年中國美術的基本形態。

中國畫方面,有以革命精神和強烈時代責任感改造中國畫的「嶺南畫派」代表人物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他們早年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后,他們又弃政致力於繪畫創作,倡導新國畫運動,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和藝術思想,促進了中國繪畫的現代轉型。

油畫方面,有中國油畫先驅李鐵夫、馮鋼百等。1887年廣東人李鐵夫留學英國學習油畫,并於1907年在英國參加孫中山創立的同盟會,后來還籌措經費資助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他曾說「美術為革命運動之武器,革命為藝術之推進機,二者不能須臾離。」

版畫方面,出現了新興木刻版畫運動標杆式人物黃新波、古元、李樺等;雕塑方面,有李金發、鄭可等先行者……

1916年,何香凝與孫中山、宋慶齡在日本會面,提出了一系列藝術觀點。許欽松說,「從此時算起,迄今已經有百年時間,它比新文化運動略早,這是歷史上公認的節點。」

1917年,教育部擬建中國第一所國立美術學校。34歲的中山人鄭錦受命籌措,他赴日本「取經」,搜尋資料,設計課程,籌備師資與招生。北平美術學校1918年4月15日成立,鄭錦被任命為第一任校長,這所學校即中央美術學院前身。

留法勤工儉學的林風眠是廣東梅縣人,1925年回國,25歲出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兼教授。1928年,林風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籌辦國立藝術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并任院長。

林風眠主張「兼容并包、學術自由」,提出「提倡全民族的各階級共享的藝術」等口號。他銳意革新藝術教育,廣納人才,請木匠出身的齊白石登講台,聘法國教授克羅多講西畫。林風眠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導者和代表人物,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篳路藍縷的可敬前驅。許欽松說,他們高舉「介紹西洋美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作時代藝術」的藝術旗幟,為現代中國培育了大量優秀藝術人才。

展覽籌備期,一大批史料被發掘,「這些重要文獻顯然已經超越了地域局限,體現了中國美術現代變革的重大學術事件。」李勁鹖說,「這些藝術家為文化理想奮斗而帶來的猶有餘溫的情懷留給我們更多的感動。回望當年不同主張、不同傾向畫家為建構新中國畫的艱苦努力,給予當代中國美術家以深刻啟示。」

大展開幕前夕,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學術委員會還特別評選出廣東美術百年史上21位大家,他們是:李鐵夫、何香凝、高劍父、陳樹人、高奇峰、林風眠、關良、方人定、司徒喬、趙少昂、李樺、王肇民、胡一川、黎雄才、關山月、廖冰兄、賴少其、黃新波、羅工柳、古元、楊之光。

「大展的研究視角跳出嶺南,立足全國高度,以百年歷史變革的視野審視廣東美術的貢獻。」李勁鹖說,「21位大家足跡遍及全國各地,有的主要活動區域并不在廣東,如長期旅居安徽、上海的賴少其,在北京工作的古元、羅工柳,活躍於滬杭一帶的林風眠。他們的入選,體現出評選工作的美術史高度。」

「展覽首次創舉性地以21位已故『大家』人像布置在中國美術館中央大廳,是紀念,更是致敬。」許欽松說。

百年歷程離不開「新」字

「今天頂著烈日也是值了。」周末一大早,趕到中國美術館參觀的李天文,沒有想到正好趕上廣東美術百年大展開展。作為一名普通觀眾,李天文和妻子帶孩子到美術館的次數并不多,但此次大展還是深深地吸引著他,「像《艱苦歲月》《永不休戰》《地道戰》等作品在小學課本里就接觸過,非常經典。特別是嶺南畫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像高劍父、關山月今天能在這里見到畫家原作,非常幸運。」觀展過程中,李天文一次次被廣東美術在各個時代發展中的探索與創新震撼和感動,「非常非常精彩,你看到的不僅僅是之前了解的嶺南畫派。」

作為本次大展學術團隊重要成員的劉大為認為,「20世紀以來,廣東不僅僅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也是『藝術革命』的策源地,成為傳統藝術走向現代的中心。近代美術界面臨『中國畫的現代化』與『西洋畫的民族化』兩大問題,與當時另外兩大美術重鎮北京、上海相比,廣東的革命性最為突出。」

「廣東美術家對於變革非常敏感,他們非常善於從時代、從生活中汲取創新元素,還善於吸收外來成果,進行深度轉化,總能創作出與時代相呼應的作品。」許欽松說,無論是提倡「折衷中外,融匯古今」的嶺南畫派,還是魯迅所倡導的「凡革命藝術,都應該大刀闊斧」的「新木刻運動」,無論是新中國30年的廣東美術,還是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百花爭妍,廣東美術吸納百家優長、兼集八方精義,在百年歷史進程中莫不體現一個「新」字。

「無論是20世紀前期、新中國成立之初,還是改革開放時期,廣東美術數度引領中國近現代美術轉型,是全國美術創作的『風向標』。但長期以來,廣東美術對中國近現代美術的價值并沒有得到充分認知。」梁江認為,「完整梳理一百年廣東美術脈絡,對重新審視中國現代美術史具有重要價值,這也是舉辦廣東美術百年大展的首要意義所在。」

「一個地區或者一個民族,民眾的文化自信提振起來,這個地區或者民族才算真正振興。」李勁鹖說,大展意在激勵今天的藝術家,秉承嶺南創新精神,積極拓展新時期新題材,勤奮探索新風格新技法,深入開掘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表現形式,致力「其命惟新」,努力形成具有時代精神、民族氣派的美術新風貌。據了解,入選廣東美術百年大展的作品、以及入編《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作品集》的1020件作品,都由大展學術委員會以學術為導向、時間為線索,經過多輪公平、公開、公正的投票程序之后產生。
中國美術館拿出100件館藏廣東籍畫家精品展出。

「大部分展品都來自正式美術館和博物館以及藝術家本人或者家屬,對於個人藏品和市場藏品,我們一概不予進入。」許欽松說,「這麼做,一個是真假問題,另一個是保值、升值問題。如果市場或私人藏品一旦進入,經過專家組評判,可能會出現作品升值等一系列問題。對於這些狀况,為了防止利益鏈接和輸送,必須有機制予以規避。同時,評選過程是在紀檢監察部門的監督之下進行的,可以說非常嚴格。」

「創新,同樣體現在展覽的細節上。」許欽松說,本次大展利用新媒體的展示方式、融合多種視聽手段動態展現經典作品。觀眾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就能看到栩栩如生的動畫躍然紙上。為方便外地觀眾觀看展覽,大展還設有在線虛擬展館,觀眾只要下載相關APP,即可瀏覽展出作品。

「很多人性化的服務,除了二維碼,還有VR掃描,真的很直觀,很方便。」展廳里,記者看到一對母子手拎折疊椅,背著雙肩背包從一幅幅畫作前慢慢走過,他們不時停下來,掏出手機,在作品名簽的二維碼上掃一掃,「這些專業解讀對於我們這些普通觀眾來說收獲太大了。」(原載7月14日《新華每日電訊》)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香港商报实习生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