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國際電子消費品新勢力 內地市場規模比肩北美
2017年 07月 16日 23:14    香港商报
 

    國際電子消費品新勢力 內地市場規模比肩北美

    全球最大電子消費產品展覽會「柏林國際電子消費品及家電展覽會」(IFA),向整個消費電子和家電行業展現樂觀的發展前景。IFA聯同著名市調機構GfK指出,預期2017年全球的電信、IT和消費電子數碼產品市場規模達9450億美元。當中,中國內地市場越來越不容忽視,規模已經與北美市場並駕齊驅,各佔全球市場份額的23%。

    香港商報記者 黃兆琦

    內地家庭電視尺寸稱霸全球

    智能手機的普及,未有改變消費者看電視的習慣,電視機仍然在全球家電交易量中獨佔鰲頭,依舊是各大品牌最賺錢的家電產品。德國消費電子暨家電產業協會(gfu)主席Hans-Joachim Kamp預期,電視機在全球家電銷售額的比例,將從2016年的61%微升至2017年的61.4%,「電視機在家庭中的身價仍是無可匹敵。」

    全球2015年每人每日平均觀看電視廣播的節目183分鐘。Kamp強調,電視機更新換代的強勁需求,原因包括單身家庭數量節節上升、每戶家庭電視機數量上升、新興市場對電視的需求增加,還有大尺寸、4K、HDR、OLED、立體聲等創新體驗等等。

    內地電視機銷售佔全球逾兩成

    全球電視銷售量,Kamp預期將由2016年的2.29億台,按年輕微上升0.88%至2017年的2.31億台,當中9000萬台在亞太區市場售出,佔全球銷量的38.96%。而中國內地市場2017年銷量預期為4900萬台,佔亞太區銷量的54.44%或佔全球總銷量的21.21%。不過,他預期內地電視機市場不會再有增長,至2020年一直維持每年4900萬台的銷售量,只不過電視的屏幕不斷增加,一直保持全球電視機平均尺寸最大市場的地位。

    IFA主辦機構柏林國際展覽有限公司(Messe Berlin)行政總裁戈克(Christian Goke)博士說:「現時界定消費電子與家電、數碼和物理的界限都越來越模糊化。不論是在廚房、客廳還是辦公室,一切設備的消費品化都是幾何級增長。例如客廳的娛樂影院設備到醫療保健、私家車,流動裝置、遊戲機、電腦、物聯網、智能家居等等,再到無人機、虛擬實境、擴增實境、混合現實等新領域。今時今日,在IFA能看到人類未來生活和工作方式。」

    新興市場持續驅動數碼產品發展

    權威市場調研公司GfK消費電子產品全球總監Juergen Boyny指出,從出貨量、訂貨量等研究數據推算,今年中國內地消費電子產品市場的規模已經和整個北美洲市場看齊。GfK又預期,2018年中國內地和北美洲兩個市場在全球的份額不變,都維持在23%。不過,2015年至2018年之間,中國內地消費品市場整體銷售額預期增幅為7%,北美市場則預期下跌8%。

    2016年全球的電信、IT和消費電子數碼產品市場規模9490億美元,預期2017年將回落至9450億美元。不過,隨創新科技和產品的開發和面世,2018年將上升至9540億美元。Boyny說:「新興市場持續驅動數碼產品市場的發展,而中國內地市場的規模和北美洲市場並駕齊驅。」

    智能手機成新經濟關鍵

    全球智能手機銷售量不斷上升,2016年達14.1億台,GfK估計2017年有14.8億台,至2018年有15.5億台。手機應用程式將世界輕易連接起來,加上對更美好的生活追求,成為驅動電子消費產品創新的重要引擎。

    VR(虛擬實境)和AR(擴增實境)產品銷售逐漸成為主流行大眾消費品,而這個潮流正好與手機遊戲日益流行重疊。GfK調查發現,2017年70%的高端消費者會因為打機而購買VR產品,因為欣賞影片、教育和從事設計而打算在2017年購買VR產品的高端消費者,則分別有65%、52%和48%。

    內地流動支付領先歐洲

    在流動支付上,中國內地和美國走在世界前列,內地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無所不在。Boyny說:「對零售商而言,流動支付是革命性的創新。中國內地的流動支付,現時更是領先西歐國家消費市場約8年至9年。」

    另外,可穿戴設備於2016年世界整體銷售增長十分理想,全球全年銷售量達1.17億台,不過市場分布並不平均。當中,中國內地所佔份額全球最高,達36%,其次為北美市場的34%。西歐只佔14%,世界其他地區合共佔16%。至於2017年增長率,全球平均為37%,中國內地獨領風騷,預期達63%。北美增幅預期只有17%、西歐52%、其他地區29%。

    惟在另一方面,智能家居的普及程度以及相關的硬件或軟件銷售,均遠低於市場預期。此外,無人駕駛汽車距離真正面世仍有很遠一段距離。Boyny相信,要解決無人駕駛汽車的技術、操作和法律等各種問題,業界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來源: 香港商報)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