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龍象大戰決勝高端制造
2017年 07月 17日 00:47    香港商报
 

     龍象大戰決勝高端制造

    「軟硬」通吃印度野心不容輕視

    中國龍與印度象,作為成色漸暗的金磚五國中僅存的兩抹亮色,在金融危機后一直承擔著全球經濟增長發動機的重要角色。就經濟體量而言,印度尚難與中國相提并論。然而近日哈佛大學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未來十年全球經濟增長極將從中國轉至印度,印度將會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聯想到近年來各路產業資本紛赴印度投資建廠,印度咄咄逼人的發展勢頭令人不可小覷—— 印度是否正在取代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早在10年前,本報記者曾就此話題撰寫報道,彼時的結論是:印度制造20年內難言超過中國制造。如今20年時間剛好過半,這一結論是否仍然成立?在印度蓄意挑釁令到兩國邊境火藥味漸濃的當下,探討經濟領域的龍象之爭更顯意味深長。香港商報記者李穎實習生王穎

    產業資本布局印度

    種種跡象顯示,擁有13億人口、經濟持續增長的印度正在成為全球產業資本投資的熱土。業界預測,印度很可能成為繼中國之后新型產業制造基地,這個國家也正從靠吃「軟」飯向「軟」「硬」通吃轉變。

    7月4日,《印度時報》等當地媒體報道稱,全球最大電子代工企業(EMS)鴻海精密工業將自2017年起在印度投資50億美元,將建立智能手機等的供應鏈。鴻海已成為蘋果在印度進行本地化生產的候選代工企業,在應對當地需求的同時,鴻海還在尋求將印度作為繼中國之后的對海外供給基地。「印度是掌握全球增長關鍵的市場,未來將成為重要生產基地。」中國家電制造商美的集團副總裁顧炎民近日針對在印度新建工廠一事在聲明中如是表示。據悉,美的計劃在印度浦那投資80億盧比(約合1.235億美元)建冰箱和洗衣機工廠,預計2018年底投入運營。

    今年6月,韓國三星也宣布將投資7000億韓圜(約合人民幣42.65億元),增加印度工廠的手機產能,目標是最早在2018年將手機月產能提高至1000萬部、冰箱產能提高至20萬台。

    中國手機廠商OPPO、VIVO、金立、聯想、小米等先后進軍印度。與之配套的中國手機產業鏈各種商企,亦早於四年前開始在印度布局。據印度中資手機企業協會秘書長楊述成介紹,目前在印度設廠的手機相關企業近百家,未來3至5年,手機核心部件廠商也將逐步向印度遷移,印度手機產業鏈已初具雛形。

    產業投資推高經濟增速

    汽車業亦不能等镕視之。針對印度海關對進口的整車徵收60%-100%的稅費,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表示正在與印度洽談,將在印度建立新工廠,中國車企亦開始追隨日韓及美國同行的腳步。6月29日,中國上海汽車集團宣布,其印度生產基地將於2019年投產,生產MG名爵品牌汽車,未來將生產新能源汽車和互聯網汽車。

    機電產業資本蜂擁而入,正是看到了印度巨大的市場空間。據印度電子產業協會統計,印度家電市場規模2016年度達到125億美元,在過去5年里增長約2倍。到2020年度,有望達到約206億美元規模,比2016年度增長6成。

    巨量的產業投資直接推高了印度的經濟增速。哈佛大學國際發展中心近期發表的一份發展預測報告稱,未來十年全球經濟增長極將從中國轉至印度。從目前到2025年,印度將會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GDP年均增速將達到7.7%。而中國的GDP年均增速則將下滑至4.4%。

    「現在發生在印度的一切,一二十年前曾發生在中國。」有業內人士如此驚呼。產業資本的加速投入,會否令到印度取代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印度制造崛起於中國轉型

    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院副研究員劉曉雪博士向本報表示,各路產業資本扎堆印度布局,主要是看到了印度龐大的市場,另一方面也與中國國內推動經濟轉型不無關系。

    她表示,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一個報告指出,中國從2011年開始進入一個去工業化的過程,實際上是中國自己的經濟進行再平衡——從投資到消費,從制造業向更軟性的服務業,或向更具有創新性的行業在轉移、在過渡。這也是中國自我調整的結果。

    「就印度來說,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和經濟體量,目前制造業占的比重只有17%左右,對一個經濟高度發展的國家來說,制造業占的比重太低了,所以印度的制造業發展空間是很大的,而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在下降,他們在上升。二者呈現此消彼長的關系。」

    劉曉雪指出,於2014年上台的印度總理莫迪政權對於吸引外國企業投資持積極態度,同時強調「make in India」(印度制造)和提高印度的技術能力,并配合這樣的口號推出現一些政策,強調本地化生產。

    印度以市場換投資

    7月1日,印度政府啟動建國以來最大的稅務改革,在統一稅制的同時,亦宣布對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徵收10%的關稅。劉曉雪表示,這對手機制造商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冲擊,并加快產業資本在印度投資建廠的步伐。

    「印度最近出台的政策規定,在印度賣的天然氣管道,PVC材料,也要求必須是印度本地生產的,招標也必須用本地廠商的產品。這些政策密集地向世界透露,印度要利用它的市場來換取生產能力。就像當年中國開放一樣的,以市場來換投資,印度很明顯在走這條道路。」

    在劉曉雪看來,產業資本之所以紛紛看好印度,除了市場空間大,勞動成本比中國低之外,關鍵還是人口結構不同,印度的人口更年輕化,在消費上更積極、活躍。印度35歲以下人口占比達到64%,25歲以下人口達到5.98億。她亦指出,印度的城市化還在起步階段,只有30%左右,中國城市化率為50% ,印度的城市化還有很大增長空間,只要政策到位,發展前景就會很好。

    不可輕視印度競爭性崛起

    2015年,當印度總理莫迪宣布將印度未來十年的GDP增速維持在9%-10%的水平時,英國《經濟學人》曾用一張「綁著飛行引擎,卻在大地上行走的大象」的圖片來表達對該政策的質疑。然而到了2016年末,福布斯雜誌發布的報告顯示,印度GDP總量已超過英國,排名全球第五。而此前英國智庫CEBR的預測是,印度GDP到2020年才會超過英國。

    在中國經濟告別高增長之時,印度儼然成為全球經濟最強勁的發動機。世界銀行此前預計2017年印度經濟增速將達7.2%,2018年度經濟增速將達到7.5%,而IMF則認為印度2018年經濟增速將達到7.7%。

    改革提速經濟看漲

    劉曉雪坦言:「印度制造業現在發展空間很大,政策也在向這方面傾斜,未來印度制造會取代中國倒不一定,但增長勢頭肯定很快。諮詢機構對印度經濟增速的預測在7%,在世界範圍內,這都是一個很快的增速,因為中國的經濟增速已經降到了6.5%,未來幾年會維持在6%左右。還有人預測如果印度改革成功,莫迪大展拳腳,推進改革速度,那麼它的經濟增速可能會達到10%。在這樣的樂觀形勢下,從去年開始,印度股市也開始猛漲,印度經濟是有樂觀的形勢,但是這個樂觀是有基礎的。」

    中國改革開放論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馬加力向本報表示,印度取代中國成為全球新的增長極,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印度有很大的優勢。現時印度剛改革開放起步不久,慣性很大,冲勁比較足,完全有可能在增長速度上超過中國。

    在世人固有的印象中,以軟件外包服務業見長的印度經濟明顯偏「軟」。然而近年來在制造業的發力,凸顯了印度欲「軟」「硬」通吃的野心。

    安邦諮詢就認為,大量外資制造業爭相投資印度,對印度經濟、就業和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過去印度缺少資本、缺少制造業和有技能的工人,那麼,現在大量涌入的外資制造業正在幫印度解決這些問題,客觀上對印度政府的「印度制造」計劃形成重要的支撐。

    有心人士注意到,外資企業進入印度,已經從過去單純的市場營銷、勞動密集型的裝備生產,逐漸轉向了投資研發。如中國的華為就承諾在班加羅爾投資1.7億美元建設研發中心,并承諾加入「印度制造」計劃。

    「2050年,全球三大經濟強國依次是中國、印度和美國。」英國《經濟學人》專欄作家及英國暢銷經濟學書作家大衛·史密斯十多年前曾作此大膽預測。安邦諮詢提醒,中國要重視印度的競爭性崛起,不能等到印度成長壯大到明顯的競爭對手(如建成類似「中國2.0」)時,再去討論要如何應對它。因此現時中國就應制訂更有效的新時期增長戰略,否則只能看著印度人的作為,成為一個不幸的旁觀者了。

    中國制造變身中國智造

    早在10年前,本報記者曾就龍象之爭話題采訪業內人士,當時的結論是,中國建立世界工廠非一朝一夕之功,印度制造尚處制造業發展初期,難以望中國制造之項背,印度制造20年內仍難言趕上中國。如今10年過去,當初這個結論是否仍然成立?

    接受本報采訪的專家表示,印度制造增速會超過中國,但整體還無法取代中國。中國改革開放論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馬加力向本報表示:「印度還處在工業化的初級階段,中國現在處於工業化的中后期,有個別經濟學家認為我們已經到了后工業化時期,但我認為我們處於工業化的中后期,處於更高級的階段,如果說印度是工業2.0,我們是在3.0,德國是4.0。」

    在綜合成本上升和匯率上升等因素下,中國制造正加速轉型升級。德勤2016年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的合著者Michelle Drew Rodriguez表示,「十年前的中國還跟中高端技術制造業不沾邊,現在中國已經擁有世界上最高速的計算機,甚至擊敗了美國國家實驗室」。高盛報告顯示,尽管中國工廠的機器人密度還是遠低於美國等國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消費國,其需求量約占全球總需求量的27%。

    冲擊高端制造業

    在觀察人士看來,過去影響中國制造業崛起的主要障礙是核心技術的缺失。但近十年來,中國促進國內制造業方面主要的方法便是大量增加研發支出。中國研發支出在1991年以來占GDP的比例小於1%,而在2015年中國的研發支出占據GDP的比例已經超過了2%。目前中國研發支出的比例已經靠近美國。

    馬加力指出,對中國制造來說,就存在著向中高端轉型升級的問題。而向中高端冲擊,速度就自然會降下來,就像爬坡一樣,緩坡可能會快一些,爬陡坡速度自然會降下來。

    劉曉雪表示,制造業是一個很大的產業類別,中國可能會向高端制造發展,向著環境更友好的方向發展。未來中國的制造業會更乾净,有更高附加值。在去工業化過程中,很多工廠會因此而關閉。通過一帶一路戰略,把我們的產能轉移出去,這種戰略是很有成效的。「中國向周邊地區,將相對落后的產能轉移到與之經濟發展匹配的國家去,這是一個給予和接受的雙方的互惠,我們能提供的剛好是他們需要的,也是一帶一路的優勢。既能延長我們的投資回報期,同時也有利於國內產業升級。」

    印度制造仍難言勝局

    印度制造業崛起并非一片坦途。劉曉雪就表示,因為印度是民主國家,會有不同的利益團體,在政治協商的過程中會消耗一定時間,民主不代表效率,莫迪上台后說的土地改革、勞工法改革都沒有推進,只是說讓地方自己通過競爭性的聯邦主義推行改革。總體來說,印度改革的效率和步伐都不會太快,還會有不斷的調整。印度五年一大選,新的政府上台會有新的政策調整,新的利益團體,會有新的主張,這會影響政府經濟決策和執行的效率。

    她表示,從發展階段來講,中國制造的崛起正好處於全球經濟轉型的一個時期,大規模制造業從日本、東南亞向中國轉移。現在出現了3D、4D打印,定制服務等,那麼大規模的制造是否還有優勢?全球的經濟發展軌跡是否出現了變化?印度能否沿襲中國制造的老路,還有待觀察。

    中國發展轉向質量效益

    馬加力表示,對中國來說,現在已經不是盲目的速度導向,而是強調質量、效益、環境保護,所以也不用過度擔憂。每個國家有不同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中國現在到了中高速發展階段,改革開放已經發展三四十年了,有些問題就會顯現出來,需要放慢腳步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保證經濟在質量方面取得優勢。

    亦有觀察人士指出,雖然印度經濟增速超過了中國,但從經濟總量來看,印度仍遠遠落后於中國。據世界銀行在今年2月公布的報告,2016年中國GDP總量在世界排名第二,為11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總量的14.84%,而印度的GDP總量僅有2.09萬億美元,占比為2.83%。

    而針對哈佛所說的印度十年追上中國,有印度網友在《印度時報》的跟帖上說:「中國11萬億美元,每年4%的增長是4400億美元,印度2萬億美元,每年7.5%卻只有1600億美元,要填上這個溝據說要到2075年去了……」

    對中國來說,中國制造向高端制造升級是大勢所趨。而從更深層面上說,龍象之爭最終的結局,將取決於兩國各自改革開放的深度與廣度。    

 
(來源: 香港商報)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