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投資理財

基建投資企業的殺手曖
2017年 07月 26日 00:00    香港商报
 

    內地地方政府債台高築、公眾對基建設施有需求、企業急需為資金尋出路,以上3個條件造就公私營合作項目(PPP)的成功。據內地媒體報道,2014年1月至今年6月,全國PPP中標項目3774個,總額達5.6萬億元,預料未來中小型城市將加速發展PPP項目,行業前景光明。

    不過,基建投資企業真正的殺手曖并非PPP項目,而是PPP項目證券化,因為項目證券化后能引入社會資金,改變以往由政府財政承擔的格局,從而減輕政府財政壓力、降低地方債務風險。對企業而言,證券化能使令企業賺取項目本身的盈利同時,享受資產溢價。

    市場上資產證券化十分常見,以香港為例,較著名的就有越秀交通基建(1052),其資產包括廣州市北環高速公路、廣州西二環高速公路、廣東虎門大橋和汕頭海灣大橋等高速公路等,現時股價約5.6港元,比上市價3.23元,市值漲逾70%。雖然PPP項目一般回報率偏低,不如其他基建資產吸引,但PPP證券化是由國家發改委、證監會提出,憑國家發改委這面金漆招牌,相信仍可吸引不少社會資金買入,成為未來基建股的新動力。林展鋒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