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長遠機制辟新土地
港大倡大規模填海
【香港商報訊】記者曾浩榮報道:香港特區政府近年致力覓地增加住宅供應,惟「無地可供發展」問題經常攔在路上。香港大學科斯產權研究中心昨日發表有關增辟新土地報告,確認「填海」是香港新土地供應最重要及最有效方法,建議政府恢復大規模填海。據研究中心收集政府數字,全港填海所得土地面積,上世紀90年代曾高逾2000多公頃,2000年后卻銳減至540公頃,近7年來更是近乎零。
港大建築學院房地產及建設系教授黎偉聰指出,這份「增辟新土地的長遠機制與策略報告」,雖然建議政府恢復填海,但并非擁護政府已提出填海計劃。報告提及,自1997年《保護海港條例》通過后,香港幾乎再沒有大型填海發展規劃,而之前所訂的青洲及九龍灣(西面)兩個主要發展項目被擱置后,失去多達476公頃的填海土地,這些土地足夠安置42萬人。
2010年迄今填海近乎「零」
港大房地產及建設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鄒廣榮指出,政府是否有填海計劃,「其實都不重要」,團隊最希望政府一改以往「零散」做法,轉以長遠機制與策略制訂辟新土地計劃。報告建議政府建立一個由特首領導的常設決策機構,定期向公眾公布長遠發展策略,避免因政府換屆或相關因素影響持續的房屋供應,有利減低樓價波動及長遠增加人均居住面積。
除填海外,報告并建議,政府應考慮各種方法,把合適的郊區及市區外圍地,改變為具良好設計的城市劃區。其中,新界土地的地契將於2047年到期,政府收回私人擁有但未開發或镕置的新界土地,相信是較可行的,但當局須改變補地價機制,給予發展商更大的發展誘因,估計此舉可釋放多達1000公頃土地供應。
2047收回镕置新界地可行
對於收回土地可能引起極大震蕩,鄒廣榮指出,認同填海及改變補地價機制會引起環保團體等反對,以及引起「官商勾結」爭論,但他強調建議目標是期望政府可作長遠土地供應規劃,而非推出零碎政策。他又認為,在地契到期給予自動續約是「送大禮」,在到期時將未被開發或镕置土地收回,性質是「按條款辦事」,而且符合公眾利益。
鄒廣榮強調,有關建議前提是給予更大發展誘因,希望市場藉此發展更多土地,收回土地并非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