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緊跟內地追趕AI
2017年 08月 14日 01:01    香港商报
 

緊跟內地追趕AI

專家指港急需有效布局和策略

內地人工智能(AI)產業發展一日千里,業界預期「人工智能+」將有如「互聯網+」,成為內地企業營運的新常態,惟香港的發展遠遠落後。專家認為,香港科學園、數碼港與各所大學之間,未能有效連接在一起,本港急需一個有效布局和策略,幫助港企融入成為內地AI崛起的一部分,而當局亦應加強對企業的資助,現時關鍵是梳理出香港要如何發展AI產業。香港商報記者黃兆琦

全球第一個AI首腦會議AISummit是商界最有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峰會之一,今年選址在倫敦、香港、三藩市、新加坡、蘇黎世與紐約舉行,本港智庫組織創科匯(Invotech)大力支持,600名業界和專家從全球各地匯聚香港。

不少人認為內地AI高速發展,對於峰會選址香港作為第二站有點意外。作為連接內地與外國的超級聯繫人,羅兵咸永道合夥人(管理諮詢)李敬思(ScottLikens)認為香港位置優越,有發展AI的潛力和條件。他說:「香港是最好的位置之一,不過,有時候香港企業的反應很慢。我們有人才、有決心、有熱誠,但要快一些,不要慢手慢腳。」

年輕創業家、上海玻森數據科技CTO趙迎賓,獲資助參與AISummit。他認為,香港在環球AI領域的位置和價值,在於聯繫各地人才和資金,而不是創立AI公司本身或AI科技發展。

然而,在新經濟發展中,香港一直落後於人。李敬思說:「在Fintech(金融科技)、AI等等,香港是一個追隨者。香港不要迷失,應該想一想如何從合作中讓香港自身發展上來。內地AI會一直高速發展,香港有需要追趕上去。」

內地成AI領導者

作為細小的經濟體,李敬思強調,香港本身不具備作出個別或不一樣發展的條件,由於香港一直是內地的門戶,所以在內地冒起成為AI領導者的過程中,香港需要大大加強和內地合作,香港極需要作出決定,如何成為內地AI發展過程的一部分。

過往港府對於產業發展的引導和資助十分有限,主要由商界和市場自己摸索。雖然香港各個學府、科學園以及數碼港都有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惟相互之間合作和互補性並不強。李敬思說:「香港有很好的條件,科學園、大學、數碼港等等,很多東西在進行中,但這些研究和發展計劃,沒有很好、很有效地連接連繫在一起。」他強調,當局需要給予業界更多支援、更多資助,以及更多清晰的產業發展布局。他說:「如何令香港成為內地AI產業崛起的一部分,香港需要有一個策略,現時是關鍵時刻去梳理出香港要如何發展。」

科大訊飛成「最聰明」內地企業

全球頂尖大學麻省理工學院(MIT)屬下的《MITTechnologyReview》近期公布2017年全球50最聰明企業,內地企業佔了7家,僅次於美國的31家,台灣有2家,而以軟件馳名的印度只有1家上榜,上榜條件是企業必須將科技創新融入商業營運當中。1999年創立的內地企業科大訊飛(iFlytek)今年首次上榜便名列全球第6,是排名最高的內地企業。其餘上榜的內地企業包括第8位的騰訊(700)、第11位的曠視科技(Face++)、第25位的大疆創新(DJI)、第41位的阿里巴巴、第49位的螞蟻金服,以及第50位的百度。該刊物又在2017年全球10大突破性科技中,選出「強化學習/加強式學習」為其中一突破性科技。強化學習被認為是真正人工智能的希望,通過試驗學習,藉由定義各個狀態以及動作和適當的指導(如給予獎勵和懲罰),電腦和機械人會循序漸進的從無到有學會執行某項任務,這是任何預設程式都無法做到的。

李敬思說:「對於國務院近期發布的AI產業目標並不感到意外,中央政府目標宏大,這是很大膽和進取的決定,雖然很有難度,但當局有執行能力去達到目標,毫無疑問中國會實現目標。中國在5年前提出電子商務和互聯網+,同樣是從無到有。」他又強調,內地AI成功發展的關鍵,在於能否成功迅速建立強大的人才庫,而人才不是短時間能夠獲得的,所以挑戰是前所未有的巨大。

AI浪潮勢不可擋

科大訊飛輪值總裁、消費者BG總裁胡郁早前表示,靠深度神經網絡AI於2006年至2010年,以驚人發展速度重新回到大家的視野,現時出現的AI第三次浪潮革命已經不可阻擋,在知識工程領域,AI已經能夠在教育、醫療、司法等方面,代替行業最稀缺的專家。

國際數據資訊(IDC)最新研究顯示,2017年全球認知和AI系統的收入,預計同比將上升59.3%至125億美元(975億港元),至2020年達460億美元(3588億港元),即複合年增長率達到54.4%。美國是最大的認知和AI系統市場,2017年總收入預計接近97億美元(756.6億港元)。歐洲、中東和非洲(EMEA)排第二,但到2020年會被亞太地區超越,當中,日本的複合年增長率達107%。IDC又認為,內地的AI生態系統在產業生態鏈上發展逐步完善,預期至2020年,內地AI市場規模將達150億元人民幣,當中政府、金融和醫療方面的市場規模,佔比超過五成。


內地消費級機械人料增5倍

IDC預期,內地機械人及相關服務的支出,將從2016年的246億美元(1918.8億港元)增至2020年的594億美元(4633.2億港元),複合年增長率接近25%。2016年內地消費級機械人(包括語音陪護機械人)市場出貨量近40萬台,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200萬台。

隨人工智能的發展,機械人不斷走進日常生活當中,帶來更驚人的商機。IDC在《全球商用機械人支出指南》中指出,內地是世界上最大也是增長最快的機械人市場,到2020年內地市場將佔全球機械人市場總量的30%以上。

機械人市場增長快

IDC中國高級分析師潘雪菲則說:「伴隨人工智能的發展,消費級機械人成為其重要的硬件產品形式之一,並且相比其他產品具有更強的行動能力。如果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在現實空間上打通工作環節,成為個體之間的行動連結,消費級機械人將產生更大的應用價值。如何在恰當的應用場景充分發揮這種自動化行動能力,將成為未來消費級機械人市場發展的重要突破。」

從機械人技術角度來看,內地市場的機械人系統支出,包括了工業機械人、商用服務機械人和消費型機械人本體,以及售後市場機械人硬件,這部分消費到2020年預計將增至290億美元(2262億港元)。服務相關的消費涵蓋了應用管理、教育與培訓、硬件部署、系統整合及諮詢等,總額到2020年將突破158億美元(1232.4億港元)。

IDC全球機器人及亞太製造業研究總監張敬兵博士說:「內地繼續引領全球機械人技術全面應用的增長,在流程製造和跨行業應用等領域,預期將會取得尤為強勁的增長。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商用服務機器人的加速增長,特別是在工廠、倉儲和物流設施的自動化物料處理等應用領域。」


中國需強化AI人才培育

國務院期望於2020年、2025年、2030年,內地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分別達1500億元(人民幣,下同)、4000億元、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分別達1萬億元、5萬億元、10萬億元。

商業人才社交平台領英(Linkedin)指出,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人工智能領域專業技術人才數量超過190萬,美國的優勢一路遙遙領先,有逾85萬人,中國內地專才有5萬多人,只排在全球第7位。

《紐約時報》引述消息稱,雖然要量化中國的投入十分困難,但內地當局投入大筆資金支持人工智能研發,在已經投入的數十億美元基礎上,又在為數十億美元的新計劃做準備,包括在登月項目、創業公司和學術研究等。相反,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預算案中,卻削減了政府對人工智慧研究的支持。

美國AI實力無可比擬

在近期發表的《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領英卻指出,美國在人工智能上的優勢十分明顯。報告指出,目前內地發展人工智能領域仍然更多依賴引進大量海外高端人才,本土高層次人工智能人才極其稀缺,尤其在10年以上資深人工智能從業者佔比,只有38.7%,美國則有71.5%,差距顯而易見。不過,單純比較學歷佔比,內地較美國更為優勝。報告又指出,內地擁有研究所或以上學歷的人工智能從業員佔比為62.1%,略高於美國的56.5%。

在金融科技(Fintech)方面的人工智能優勢,美國亦遠遠拋離中國。領英指出,美國十大人工智能僱主當中,有兩家為金融機構,包括排第9和第10位的美國銀行與美國富國銀行,美國的金融智能化進程領先全球。

過去3年,在全球範圍內,通過領英平台發布的人工智能職位數量,從2014年接近5萬個,到2016年超過44萬個,3年間職位需求激增,反映人工智能領域人才需求急增,基礎層研究人才成為最大需求點。

本地AI人才短缺

即使騰訊聲稱,內地每年畢業的高學歷人工智能人才遠比其他地方多,而且近年在人工智能領域文獻出版量排在世界首位,但公司依然四出廣納外國人才。騰訊AILab副主任兼美國西雅圖AILab負責人俞棟坦言:「我們正在吸引全球各地的AI人才。」

領英強調,中國內地需要加強自身人才培養,構建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該行又認為,企校研合作成為未來人工智能發展重要趨勢,因此,企業應不斷加強與國內外高校和研究院的合作,如建立科技研究中心等,構建有效的人才培養與人才引進平台。

科大訊飛輕值總裁胡郁指出人工智能第三次浪潮勢不可擋。

年輕創業家、上海玻森數據科技CTO趙迎賓認為,香港在聯繫各地人才和資金方面極具優勢。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香港商报实习生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