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地雅事
文氏一門書畫展亮相深博
江南吳地,自宋元以來人文薈萃,藝術文化氛圍十分濃厚。至明沈周名家出現,傾動天下,吳派就日趨興盛,獨步中原。文徵明(1470年-1559年)是繼沈周之后吳地藝壇的領袖。「吳地雅事--無錫博物院藏文氏一門書畫特展」近日在深圳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由深圳博物館聯合無錫博物院共同舉辦,集中展示了無錫博物院藏文氏一門的精品書畫32件(組),更有「文徵明蕉石鳴琴圖」、「文徵明行書赤壁賦冊」等重量級的文物亮相。香港商報記者 黃鶯
體味吳地文化內涵
元明時期,江南吳地逐漸成為一個文化藝術繁榮之聖地。文人雅士多聚集於此,他們能詩文、擅書畫、好收藏、精鑒賞、築園圃、筵賓客,品茗、玩古、唱和、雅集,這種生活在當時被稱為「吳趣」。蘇州、松江、常熟、太倉與無錫、常州等地為近鄰,彼此聲氣相通、趣味相投、相習成風,吳地文人書畫的風格趣尚一時成為藝壇主流。
沈周以后的吳地書畫,實際上完全是文家天下。
以文徵明為中心,師友、弟子、文氏一門數代在書畫界的影響巨大而深遠。文徵明初名壁,字徵明,42歲之后以字為名,改字徵仲,因先世為衡山縣人,故號「衡山」。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與沈周共創「吳派」,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無錫博物院藏書畫中,文徵明本人作品以及文氏一門作品相當豐富。其數量既多,品質亦高,不乏國家等級文物和精品佳作。本次深圳博物館展出的文氏一門書畫精品,以文徵明為出發點,分為「一門風雅傳」「從游之士眾」和「衡山在梁溪」三個單元,觀眾在流連於書畫藝術魅力的同時,從中深入了解文氏一門發展的歷程及其深遠的影響,亦能體味到悠久而醇厚的吳地文化內涵。
繪畫風格清麗含蓄
文徵明在科舉道路上很坎坷,從弘治八年(1495年)26歲到嘉靖元年(1522年)53歲,十次應舉均落第。57歲那年,文徵明定居蘇州,從此致力於研究詩文書畫,不再求仕途。由於他在這方面天賦極高,不久便聲譽卓著,文筆天下,購求書畫者踏破門坎。
深圳博物館古代藝術研究部主任黃陽興告訴記者,文徵明與唐伯虎同年出生,性格與唐伯虎剛好相反,是一位內向的儒士。文徵明十分高壽,一直活到90歲,事實上,他的很多精品都是在60歲之后。此外,文徵明在思想上反對禁錮人性,喜歡自由的表達自我,他在繪畫上亦開創了淡雅風格,區別於院體的濃墨重彩。
文徵明在繪畫方面堪稱山水畫蒼潤秀雅風格的正宗大家,他雖然師從沈周,卻并未受沈周雄強剛健、粗獷張揚的畫風所籠罩,反而偏愛秀麗、細潤、雅致一路的山水,這與他性情氣質有很大關系。文徵明深受儒家傳統文化與思想影響,主張繪畫貴在「溫厚平和」,推崇精工、秀潤、清麗、含蓄的畫風,既無南朝逸士的超脫,也無唐人的豪情萬丈,既無南宋人的熱情奔放,也無元人的苦悶清逸。其作品多為江南湖山庭園和文人生活,構圖平穩,筆墨蒼潤秀美,多用偏峰,畫風細謹,此真正文氏風格。
《行書赤壁賦冊》現身深博
在書法方面,文徵明書法初師李應禎,后廣泛學習前代名跡,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風貌。小楷筆劃婉轉,節奏緩和,與他的繪畫風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
文徵明在書法史上以兼善諸體聞名,尤擅長行書和小楷,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上評論說:「待詔(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內,其所沾沾者隸耳,獨篆不輕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書《千字文》四體,楷法絕精工,有《黃庭》、《遺教》筆意,行體蒼潤,可稱玉版《聖教》,隸亦妙得《受禪》三昧,篆書斤斤陽冰門風,而楷有小法,可寶也。」文徵明極為喜愛《赤壁賦》,一生之中曾以不同筆法多次書寫,據戴立強《明文徵明行書前赤壁賦冊記》中統計,僅傳世之作就有16件,而周道振先生《文徵明年譜》中記載,更不止此數。文徵明不僅愛書《赤壁賦》,還多次以此為題材創作《赤壁圖》,并為友人如祝允明、仇英等《赤壁賦》書、畫題跋。文徵明在89歲高齡之時,更以蘇軾筆意,為其《前赤壁賦》卷(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補寫所缺36字,結字欹側,肉盛於骨,形神兼備,直可亂真。
本次深圳博物館展出的《行書赤壁賦冊》系文徵明1558年的作品,冊首題簽「文衡山待詔書赤壁賦」,后文徵明肖像拓片,周道振題「文待詔小像」。冊中引首章為「停雲」朱文圓印,落款有缺,只餘三行,有年款「嘉靖戊午冬十一月廿日」,而缺損徵明款署及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