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深圳成熱潮 陳履生談80年代中國畫
20世紀80年代,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迸發出巨大的創造力和吸引力,各地藝術名家也紛紛前往深圳,或借道深圳前往香港,頻繁參加各種活動。這一時期,也是中國美術從觀念到實踐都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著名學者陳履生近日在深圳美術館舉辦講座《20世紀80年代中國畫與深圳》,詳細講述中國畫在這一時期經歷了怎樣的嬗變,解讀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在這一時期美術事業發展所產生的特殊現象與意義。香港商報記者 黃鶯
「批黑畫」打擊中國畫
陳履生在講座中稱,中國畫發展到20世紀50年代經歷了新中國的改造而獲得了新生,出現了新的面貌,可是十年「文革」卻將新傳統毀於一旦,為了保護中國畫並發揮中國畫在宣傳上的作用,周恩來總理指示對外賓館和國家殿堂以及對外機構布置中國畫。中國畫經歷了為賓館布置畫的拯救,好像一時間出現了一線生機,可是接下來的「批黑畫」的厄運卻使中國畫雪上加霜,在1973年的全國美展上,許多中國畫家以其獨特的智慧創造了一批新的中國畫,雖然帶有明顯的文革痕跡,但挽救中國畫於危亡之中又有特殊的意義。其中,黃純堯參加1973年全國美展的《銀線橫空譜新歌》,根據周總理的指示,黃純堯從1973年到1977年一共為中國駐外使館畫了20多張《銀線橫空譜新歌》,這也就是在文革之後人們發現許多作品存在不同版本的一個原因。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為了布置毛主席紀念堂,1977年組織了一批畫家創作以革命聖地毛澤東詩意為題材的山水畫,這是文革剛剛結束之後最重要的一次中國畫創作。老畫家的復出,各藝術機構與院校的恢復,各種藝術活動異常活躍,成為上世紀70年代後期中國美術的特點。1981年,中國畫研究院正式成立,標誌著中國畫的事業達到了一個時代的高峰。
港澳通過深圳看中國
陳履生表示,由於廣東特殊的地理位置,因此很多畫家在冬天來這裏過冬,而這裏的文化傳統也吸引了許多畫家。李可染於1962年在廣東從化溫泉翠溪賓館創作了第一幅《萬山紅遍》,1963年,又在此創作了第二幅《萬山紅遍》,而1979年中國畫創作組還與美協廣東分會合作在廣州文化公園聯合主辦了「中國畫展覽」。
就在經受文革磨難的老畫家為中國畫創作組畫畫的時候,南下深圳展覽則成為這一時期的熱潮,陳履生稱,深圳展覽的意義不僅在展覽本身,而是面向港澳和海外的展示,同時經由深圳繼續到香港展覽,並通過成熟的香港藝術市場賣畫,填補了這一時期國內藝術市場尚未起步的空間。從上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到80年代,港澳和海外通過深圳的窗口看中國,內地通過深圳的橋樑溝通港澳和海外。
移居深圳畫家貢獻良多
1980年,深圳展覽館與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合資成立了深圳博雅藝術有限公司,專業經營書畫及其他文化產品,這可能是大陸最早與香港合資的文化企業,不僅解決了作為展覽館不便經營的問題,而且合資也擴大了經營的範圍以及進出口的業務。1985年,深圳展覽館與香港翡翠台在畫家程十發和香港邵逸夫先生的倡議下,成立了深圳特區建立後的第一家動漫產業合作企業——深圳翡翠動畫設計公司,這也是開文化產業風氣之先。
而這一時期國內一批有成就有影響的畫家相繼移居深圳,如王子武1985年從陝西移居深圳,還有從南京過來的郭西元等,他們作為深圳美術事業的拓荒牛,為深圳中國畫的發展貢獻良多。在新移民畫家的努力下,深圳的美術教育事業也得到了發展,而深圳畫院、關山月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的建立,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也促進了內地與港澳的交流。
此次講座主要配合目前在深圳美術館舉行的「美術菁英在深圳——現代書畫藝術大家創作影像紀實暨典藏作品展」,展覽以珍貴創作過程實錄、歷史文獻與作品展示相結合的方式,集中展出朱屺瞻、唐雲、應野平、啟功、賴少其、程十發這六位現代著名書畫藝術家典藏精品,還原了這些藝術大師與深圳的緣分。
陳履生,1956年生於江蘇揚中縣(市),歷任人民美術出版社古典美術編輯室主任,中國畫研究院研究部主任,中國美術館學術一部主任,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現為中國漢畫學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等。出版著作(包括編著)50餘種,其中有《新中國美術圖史1949-1966》、《紅旗飄飄》、《革命的時代:延安以來的主題創作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