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學生尋突破蘇可蔚獲教資會表揚
【香港商報訊】記者潘仲男報道:教與學應以學生為本,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蘇可蔚會參考學生意見,設計和檢討教學模式,并啟發學生在其熱衷領域爭取突破,獲頒今屆教資會的杰出教學獎新晉教學人員組別的獎項。她提到:「傳統教學老師負責策劃所有事情,學生處於被動位置,學生若能參與并得到信任會更努力,甚或在一些領域反過來為老師帶來啟發。」
加強學生參與互助互學
教資會昨日頒發第7屆杰出教學獎,以表現卓越教學表現及成就的教師,今年有2名得獎者及1隊得獎團隊,分別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陳英凝、由城市大學協理學務副校長馮剛領導的教學團隊,以及蘇可蔚。遴選委員會是從21組獲所屬大學挑選的提名名單中,選出2017年的上述得獎者。
蘇可蔚指出,教育目的是幫助學生成長,主體是學生而非老師。傳統教學老師一人對一班學生,老師負責處理所有事情,學生沒參與度。這種教學模式忽略了每一個學生也是獨立的存在,他們帶不同學習需要、目標、個人優點及長處。她在課堂會讓學生參與部分課程計劃,參與教學,甚至參與評估,讓學生感受到教學是真正屬於自己。
蘇續說,甚麼也叫學生跟住做,他們不會感到有趣;又舉例指,自己做的研究範疇屬專門類別,偶爾有學生來尋求協助寫論文,但疇屬未必是自己專長,她會跟學生說要學生在其他專業範疇倒過來提點,學生得到信任會更努力,在所熱衷的領域做得更多更好。「老師由上至下的模式,是可以轉變,老師與學生可以是互助互學。」
陳英凝是災害與醫療人道教授專家,她制訂了多項創新的環球實地教學計劃,以跨學科協作,跨國合作及跨域技術輔助教學會培育學生。陳指出災難救援最重要是能夠「落地」。於2007年起,她又針對較落后的內地村落設立14個據點,與當地民間志願團體合作,讓學生前往當地訓練實戰及應變能力。她又笑說,當學生要講公共衛生推廣洗手,但原來當地取水困難;「找水源也要25至30分鐘,你就要思考如何應對。」
陳英凝:冀學生可學到「落地」
另外,馮剛的團隊則通過策略規劃、創新和支援措施、前線教學工作及審慎監察,率先在城大倡導和推行重探索創新課程,令團隊從眾多教學團體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