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改革都是為了推進更好的發展,儘管有諸多數據可以詮釋「更好」,但可以對改革成敗「一錘定音」的卻是一種感覺——人民的獲得感。2016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加7311元,年均增長7.4%,大大跑贏了同期6.6%的人均GDP增速。獲得感當然不止於此,可以肯定的是,雖然中國經濟步入了新常態,獲得感的提升並沒有掉隊、降速,而是不斷在增強。
這表明,習近平總書記以「不能因為包袱重而等待、困難多而不作為、有風險而躲避、有陣痛而不前」深刻闡述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取得初步成效。對此,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祝寶良對本報記者說,經過近5年來的攻堅克難,中國經濟穩的格局在鞏固,進的走向在延續,好的態勢更明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然任重道遠,但近5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已經夯實了升級中國的發展新路。香港商報記者曲直
中國改革跨越最難關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其主要特點是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而這一階段「結構性問題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習近平這一判斷一針見血,供給側改革亦因此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性戰役。
不以危機換升級
任何經濟體在經過數十年突飛猛進的高速發展後,都會面臨轉型升級的重大考驗。西方的發展實踐表明,經受了考驗便能走向更高級別的發展道路,否則必如燦星隕落。淘汰落後產能是最大考驗,西方過去幾乎所有成功者都是以大規模經濟危機來實現,讓沒有生存能力的企業,在破產中被淘汰掉。但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一方面高度強調「穩」、全力防止大起大落;另一方面沒有經濟危機的淘汰機制,因此選擇了政府與市場協調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路。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劇錦文對本報記者說,這是中國與西方解決經濟轉型升級的最顯著區別,而事實證明其成效更優於西方。
「三去」效果顯著
目前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個變化的節點,長期的發展積累了龐大的經濟總量,基數抬高,連續多年的兩位數增長已經不可重複了。中國經濟正進入呈L型走勢的中高速增長時期。這一階段必須堅持把改革發力點轉到調整經濟結構上,在保持總量增長的同時,實現結構優化。「三去」無疑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難點在同時「保持總量增長」,這正是中國道路的創新所在。去產能,主要通過加大各種門檻准入、制度建設和執法力度;處置「僵屍企業」,該「斷奶」的就「斷奶」,該斷貸的就斷貸,堅決拔掉「輸液管」和「呼吸機」。去杠杆,沒有在宏觀上放水漫灌,而是在微觀上有序打破剛性兌付。去庫存,則通過加大戶籍制度改革等系列配套措施,建立健全農民工進城的財稅、土地制度,推進新型城鎮化,開展精準脫貧等,化解庫存風險。
上述「三去」的中國特色可謂效果顯著。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化解過剩產能,嚴控新增產能,加快低端、落後產能出清,2016年,鋼鐵、煤炭產能分別退出6500萬噸以上和2.9億噸以上,超額完成目標任務。截至2017年5月末,鋼鐵、煤炭去產能又完成當年任務的84.8%和65%。堅持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房地產庫存持續減少。2016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比上年增長22.5%,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22.4%。2016年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3.2%,其中住宅待售面積同比下降11.0%。積極推動市場化兼併重組,實施市場化債轉股試點,強化企業負債自我約束,企業杠杆率持續降低。2016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5.8%,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2016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1240萬人,超額完成1000萬目標。
在如此大力度的「三去」之下,中國在2013年至2016年仍然獲得了7.2%的年均經濟增長,大大高於同期世界2.5%和發展中國家4%的平均水平,穩定在合理區間;城鎮新增就業連續4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基本穩定在5%左右;價格漲勢溫和,居民消費價格年均上漲2%。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6.9%,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4%;二季度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5%,為2008年以來最低。祝寶良對本報記者說,在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情況下,保持2%左右的通脹率和5%左右的失業率,是世界各國夢寐以求的宏觀調控目標。但中國夢顯然更加美好。
針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西方曾普遍認為存在硬著陸風險,但實際表明,中國智慧所提供的中國道路,使中國成功跨越了最難關。
強調供給 關注需求
如果說「三去」是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功的前提,那麼「一降一補」所推動的則是「升級中國」的最根本目標。降成本,就要把整體稅負降下來,把不合理的收費取消掉,把行政審批減下來。補短板,重點在紮實推進科技創新和生態文明建設等。
祝寶良對本報記者說,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紮實推進,5年來採取了1500多項改革舉措,主要領域四樑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局面,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其中,營改增等稅制改革成效極為顯著,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直接減稅8500多億元,實現了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
中國式供給側升級
顯而易見,這為供給側升級提供了豐厚的土壤。而堅持從供給側出發升級供給側,則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又一中國創新。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從根本上要靠供給側推動。一次次科技和產業革命,帶來一次次生產力提升,不斷創造供給能力。社會化大生產的突出特點,就是供給側一旦實現了成功的顛覆性創新,市場就會以波瀾壯闊的交易生成進行回應。
不過,習近平說,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西方供給學派過分突出稅率的作用,思想方法比較絕對,只注重供給而忽視需求、只注重市場功能而忽視政府作用。習近平指出,放棄需求側談供給側或放棄供給側談需求側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關係,而是要相互配合、協調推進。
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此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係,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著眼目前又立足長遠。改革的內涵是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不斷讓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給,讓新的供給創造新的需求,在互相推動中實現經濟發展。
新舊動能有序轉換
創新能力不強,被習近平喻為中國這個經濟大塊頭的「阿喀琉斯之踵」。他指出,通過創新引領和驅動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發展的迫切要求。習近平指出,要以重大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快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快構建產業新體系,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優」。這12個字可謂創新之「魂」。
在這一理念下,近5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新舊動能有序轉換,新經濟增長點不斷湧現。科技創新取得重大突破,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載人深潛等一批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重大科技成果湧現。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創新指數名列全球第22位,比2013年提升13位,在中等收入國家中排名第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蔚然成風,2014年至2016年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年均增長30%。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網絡購物快速增長,平台經濟、分享經濟、協同經濟等新模式廣泛滲透,線上線下融合、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方興未艾。消費持續成為經濟增長主動力,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3.4%,穩居「三駕馬車」之首。服務業持續較快發展,今年上半年服務業佔經濟的比重達54.1%,服務主導的經濟特徵更加明顯。
高水平對外開放呈現新格局,進出口貿易由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中國的全球經濟治理話語權持續提升。近年來,中國成功舉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等重大主場外交活動,習近平主席多次在重大國際場合發表重要講話,為改善全球經濟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
開闢中國發展新階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7月26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講話中的一個重大判斷。同時,他還說,國內「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而且「問題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隨時都會出現新問題」。
著力克服未來風險
這些新問題突出表現在人口紅利逐漸減少、資源環境約束強化、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等。祝寶良對本報記者說,這些問題都是改革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也會在加快改革發展中得到解決。過去5年,中國已經積累了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豐富經驗。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經驗,既是中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也是未來克服風險挑戰、解決矛盾問題、繼續做好經濟工作的著力點。
經過近40年持續發展,中國物質基礎雄厚,產業體系完整,基礎設施完備,人力資本和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步提高,消費結構升級、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等孕育巨大市場需求,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也不會變。同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世界經濟增長緩慢,中國外部需求出現常態性收縮;國內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的傳統動能日漸式微,亟須培育增長新動能。因此,必須下大力氣使中國經濟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更多依靠深化改革、加快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來推動發展。
祝寶良認為,無論是解決人口紅利逐漸減少、資源環境約束強化、科技創新能力不足,還是解決結構性失衡、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金融風險積累、民間投資活力不足等新問題,都必須更新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發展手段,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中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其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核心要素。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制勝要訣。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動力。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用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就能不斷補齊發展短板、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
主攻提高供給質量
毫無疑問,沿著「五大發展」理念的正確方向,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仍然是繼續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階段的歷史選擇。祝寶良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只有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解決重大結構性失衡問題,暢通經濟循環,實現供求關係新的動態均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理順政府與市場關係,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目前,應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振興實體經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推動中國經濟順利步入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發展階段。
升級中國,是一個把光榮與夢想鐫刻於人民心中的歷史抉擇,也必然繼續其波瀾壯闊的偉大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