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打賞誰之過
近日,一則「打賞門」讓沉浸在假期歡樂中的人們多了些許唏噓。新聞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熊孩子。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內,熊孩子小彭通過支付平台偷偷把父母縫了十年牛仔褲賺來的16萬多元存款統統打賞給了直播平台女主播。諷刺的是,在直播間內,滿屏彈幕都在譏笑小彭的父母沒有管教好小孩。
近些年來,深陷「打賞門」的家庭層出不窮,惹禍的也都是熊孩子,難道真是子不教父之過?筆者認為,打賞事件的頻發,除了家庭教育的缺位外,還有互聯網平台對未成年人保護政策的缺乏,甚至還有學校乃至社會教育的部分失職。
根在家庭教育缺位
在媒體的報道中,談到了小彭為什麼要給主播打賞這麼多錢?原因在於,小彭覺得自己在打賞之后,主播會說「謝謝」,從而產生一種存在感。
聽起來是不是有些匪夷所思,然而事實的確如此。因擔心小彭成為留守兒童,小彭的父母選擇將小彭養在了身邊。然而,生活的重壓、工作的繁忙,讓小彭受到了父母的忽視。再加上小彭是獨生子女,也容易在新的故鄉滋生出孤獨感和自卑感。另外,小彭父母只是一味地給足了他基本的物質充足,讓他吃飽穿暖,卻又很少傳遞給他生活的艱辛。他哪里知道父母要花10年的時間縫制牛仔褲并省吃儉用才攢下這16萬塊錢。這樣看來,父母忙於生計,家庭教育的缺位、父母關懷的缺失是「打賞門」發生的根本原因。
除此以外,新聞報道中有一個細節也引起了筆者注意。報道中說,小彭是從支付寶中將錢打賞給了女主播,100多筆支付交易,媽媽從未發現,最高的一次,他打賞了2萬多元。可見,父母對互聯網產品的不熟悉,對孩子過於放松警惕也是此事件爆發的原因之一。
需多方共同防範
筆者注意到,近年來,青少年在網上瘋狂打賞網絡主播的新聞層出不窮。同在近日,杭州另一名14歲少年因為玩游戲,打賞主播,把家里貸款還債的5萬元刷了2萬多。
瘋狂打賞主播現象頻現,人們在譴責熊孩子父母的同時,是否也應考慮如何多方努力杜絕此現象的發生。此前針對熊孩子盜用父母手機為互聯網游戲充值的事件,騰訊游戲對此出台政策:未成年人不理性消費經核實一律退還。各大直播平台是否可以借鑒此政策,或者直接在平台打賞時,直接限制未成年人賬號進行打賞行為。
除此以外,學校和社區也應對留守兒童或者受到忽視的未成年進行格外關懷,比如學校多開展家訪、興趣小組等活動,豐富未成年人的精神生活。
總而言之,16萬的金額對於一個掙扎在溫飽線的家庭來說,絕不是小數目。熊孩子的父母已經為家庭教育的缺失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其餘的社會組成者,如直播平台、學校、社會乃至政府是否應該攜起手來,避免下一個悲劇的發生。施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