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匯聚世界各地人才,大學的科研水平甚高,然而受限於本地市場狹小等因素,科技未能形成全產業鏈的發展,「科創」一詞亦只能止於「大學」或研究機構。
缺乏研究成果市場化之動力
在本港無論是高校,還是研究機構,做項目均主要以科研為導向,而無產品化或市場化的任務。加上香港科研成果一直不斷獲世界青睞,單純的科研成果便已經能夠拿到相對豐厚的酬勞,故而大部分科研人員對成立公司、搞市場沒有興趣,并且也無必要,就如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主任馬旭飛所說,「教授、科研人員在商業化方面,或是『不能』,或是『不為』」。
在如此情形之下,香港科創事業如希望全產業鏈發展,邁出產業化之重要一步,便極需組團而生,引入多領域人才;而本港與深圳毗鄰,現在更有「大灣區」之概念,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逢此機遇,港科研人才同內地市場營銷類人才合作發展是最佳選擇。
香港科創項目估值相對低廉
在同馬旭飛教授的交流中,記者了解到,涌入香港投資科創項目的天使投資人均有一個共識,香港有一些科研成果含金量高,達標世界級水準。然而,同內地相比,同等水平的項目被嚴重低估,也就是說能夠以十分便宜的價格投資一個科研水平高的好項目。
馬旭飛分析原因指出,「估值低的原因不難理解,如果投資人把錢給一個全部是由教授、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那他會懷疑你有沒有能力把這個項目投到960萬平方公里的市場上去,甚至是更大的全球市場上去。」
不言而喻,現在的投資人更注重科創企業的「變現」能力,當形成交易的能力被質疑,一個項目科研水平再高,也無法拿到合理的估值。
由此可見,大灣區的規劃之於香港科創成果估值之提升有着重大意義。香港的科研力量與內地的市場營銷力量形成整體,互相補足,成果共享,勢必對香港科研成果估值有着正面作用;而變「你」「我」為「我們」,亦能集中優勢向世界打出更有力量的科創之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