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特別報道

品鑒長沙 探尋長沙非遺故事文潤天心
2017年 10月 11日 09:13    香港商报
 

    長沙天心區,地處長沙市主城區南部,北臨開福區,南至湘潭市,東接雨花區,西瀕湘江。
    因天心古閣而得名,是長沙的主要發源地,擁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天心區聚集了長沙60%的歷史文化景點,素有「處處是文化,滿眼皆歷史」之稱,擁有天心閣、白沙古井、湖南第一師範、賈誼故居等歷史文化遺產。天心區湘江岸線長達32公里,是長沙「山水洲城」魅力的最佳展示區域,被評為全國生態示範區。
    天心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豐富,涌現了棕編大師王文定、臭豆腐制作傳承人何谷良、核雕工藝傳人羅成等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優秀傳人,文潤天心名不虛傳。香港商報記者 趙啟東 張思靜
    棕編大師王文定
    棕編,起源於戰國時期,人們用棕毛編制蓑衣、棕繃床,「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在古典詩詞中,常有蓑衣形象出現,而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它的材料便是常見的棕葉,除了蓑衣,棕樹還可以化身為菜籃、床墊、蒲扇等,進入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隨后,棕編又逐步發展到用新鮮棕葉編制小動物,作為「非遺」的長沙棕編,棕編之巧與湘繡之美、菊花石刻之奇,并稱為「長沙三絕」。
    王文定,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長沙棕編項目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被譽為「最巧手的棕編美術大師」。幾片普普通通的棕樹葉子,一到王文定的手中,便仿佛有了生命,經過巧手盤旋,便成為了活靈活現的蚱蜢、蜻蜓、蝦子、蜈蚣、蛇等各式小動物。
    「棕編技藝不是朝夕可練成的」,王文定告訴記者,棕編是她們家祖傳的一門技藝,奶奶教給伯伯,伯伯教給哥哥,她14歲開始跟哥哥學習棕編,1972年進入長沙湘繡總廠從事棕編工作直至2003年退休,退休后,她更是將全身心投入到棕編的創作研究中。
    「棕編樹葉不是從棕樹上摘下來曬乾就可以用,而是要經過煮、曬、壓等一系列工藝加工才能使用。」王文定告訴記者,做棕編的每一步都不簡單,首先是采料,必須選取飽滿厚實的棕葉原料,而后將采來的棕葉先按紋路折疊,紮緊后放入開水鍋里煮,煮至由青轉黃成熟為止,然后日曬夜露,等到棕葉完全乾透、變白才能用於棕編制作。
    近50年的鑽研實踐,使王文定創作了一整套棕編的獨特技藝,其作品手法細膩、繁复、精緻,造型逼真優美,其個人與作品屢獲大獎。1994年作品《棕編》入選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辦的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1995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1996年其棕編作品在湖南省婦聯主辦的瀟湘巾幗手工藝品展中獲得一等獎,2000年其棕編作品在由湖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湖南省林業廳、湖南省旅游局舉辦的湖南省首屆民間工藝美術品大獎賽暨精品展金獎。
    現在的王文定,除了繼續自己的創作之路,還固定時間去學校及非遺展館進行授課教學,「非遺的生命力在於傳承,棕編之美值得傳承」,65歲的王文定談到棕編的未來,目光堅定。
    臭豆腐傳人何谷良
    說到湖南的小吃,印入腦海的第一印象便是臭豆腐,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外焦內嫩,一口下去,酥脆入口,回味無窮,而湖南最正宗的臭豆腐出品地,非火宮殿莫屬。
    火宮殿,湖南長沙集傳統民俗文化、火廟文化、飲食文化於一體的具有代表性的大眾場所,作為一家馳名中外的「中華老字號」企業,在這里可以吃到各種長沙和湖南小吃,著名的姜二爹的臭豆腐、姜氏女的姐妹糰子、周福生的荷蘭粉、胡桂英的豬血、鄧春秀的紅燒蹄子、羅三的米粉、陳益祥的滷味、胡建岳的牛角餃子都是小吃的代表,其中以臭豆腐聲譽最高。
    臭豆腐創始人姜二爹12歲學藝,從師訪友,潜心鑽研,做出的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具有鮮、香、辣和外焦內嫩的特點,令人回味無窮,毛主席闊別故鄉三十年,1958年回湘仍惦記「火宮殿」的臭豆腐,前往視察。
    今年65歲的何谷良是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臭豆腐制作第三代傳人,臭豆腐制作高級技師。自1979年入職火宮殿以來,從事火宮殿臭豆腐制作近40年,一直秉承師傅劉濤雲教誨,刻苦學藝,鑽研技術。
    何谷良告訴記者,別看臭豆腐小小一片,工序卻不簡單,從備置臭豆腐滷水植物原料,到熬制滷水配方,再到豆子的選用、磨漿、點汃、浸泡、出缸、油炸,一共經歷8道工序,才能有一片能入口的臭豆腐。此外,臭豆腐口味的好壞還在於關鍵工序的把控,比如豆腐胚入缸浸泡時間一定要4小時以上,絕不因供貨量大而縮短浸泡時間,比如入鍋油炸的火候控制一定要按姜氏祖傳工藝流程進行,只有依法炮制,層層把關,才能保證臭豆腐的質量始終如一。
    何谷良表示,目前,火宮殿古法釀制的臭豆腐銷量每年保持在6-8千萬片左右,世界各地的人們前來火宮殿,第一選嚐的特色小吃就是臭豆腐。現在,火宮殿臭豆腐制作工藝已經傳到第四代傳人,臭豆腐,這張湖南的小吃名片光輝依舊。
    核雕匠人羅成
    核雕,是由橄欖果核精心雕刻而成的工藝品,在中國歷史悠久,有據可查的是明朝的《核舟記》,核雕工藝目前已選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主要有立雕、浮雕鏤空雕等多種表現手法。
    羅成,天心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核雕項目傳承人。今年34歲的羅成,從小酷愛手工制作,喜歡拿鋸片磨制各種小刀具,并頗有雕刻天賦,初中美術課上他隨手而雕的「福」字,受到全校師生的好評,老師的認可開啟羅成雕刻人生的第一站,由於對手工作品的喜愛,2004他找到了當時著名的雕刻老師王鼎新先生進修核雕。
    回憶起那段拜師歲月,羅成用「難忘」兩字進行了總結,「在學習中前半個月都是在練刀功,拿各種型號的刀,一刀一刀的在核表面去料,由於從沒拿過這麼小的東西雕刻,一天的練習下來手指都酸疼,幾天下來連筷子拿不起。」
    正是那段難忘的歲月,讓羅成練下紮實的基本功,也讓他的核雕生涯從此起色。2016年,其核雕作品「八大財神」榮獲「中國首屆全國核雕大賽」銀獎,作品「童子彌勒」在中國雨花非遺展上榮獲「最佳技藝獎」,八大財神、八大仙、童子彌勒系列作品多次在省內外核雕工藝大賽中獲獎,專家稱其作品「寓意深遠、神韻獨具、惟妙惟肖、淋灕盡致。」2017年5月,羅成榮獲文創十大工匠「金手指」傳人獎。
    「學核雕很辛苦,一粒小小的橄欖核,要打磨成精緻的藝術品,期間工序紛繁蕪雜」,羅成告訴記者,以人物為例,雕刻過程有選料、畫樣、雕刻、拋光、開眼五大過程,好的核雕作品首先要精於選料,原料的品質決定了作品的本質好壞,首先要將采摘下來的橄欖核原料挑選品質好的收藏五年以上再進行雕刻,根據設計好的圖案再選好的原料上勾勒出輪廓線,再進行逐步雕刻,雕刻的過程最難的把握是人物的比例結構、動態感、神態,以及人物細節部分手指、眼神的處理,雕刻過程講究一刀到位,這樣的作品才有力度、線條才流暢,雕刻完的作品先用粗砂紙整體的打磨一遍,在用細砂紙打磨拋光,眼角縫、衣服褶皺處都要打磨乾净,最后開眼,開眼得一刀到位,這樣才能將眼神雕刻出來。
    尽管复雜繁瑣,羅成仍對這一傳統技藝心有獨鍾,「核雕是一門化腐朽為神奇的技藝,并且對於豐富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為了保護傳承這項古老的技藝,羅成成立了核藝工作室,培養核雕愛好者并堅持日常在非遺館授課,把傳統的核雕文化發揚光大。

 
(來源: 深圳新闻网) 編輯: 庄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