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深度觀察

創新助港貿易更上層樓
2017年 10月 13日 00:00    香港商报
 

    把握絕佳機遇 拓展更大空間

    創新助港貿易更上層樓

    作為外向型細小經濟體,貿易是香港的支柱產業之一,而香港九成以上的貿易是服務貿易。惟學者指出,香港過往在法律、金融、物流貿易等各方面的競爭優勢持續減退,必須得到進一步的創新發展,才能在服務貿易上取得新的增長點。粵港澳大灣區的落實,正好為香港提供一個絕佳契機和廣大空間,讓香港在參與大灣區建設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香港商報記者鍾穎琳

    自2005年,中國內地逐漸開放沿海運輸權,對香港貨櫃運輸業造成嚴重冲擊,香港失去了全球最繁忙貨櫃港口的地位,按貨櫃吞吐量計算的全球排名,10年間持續下跌,分別被上海、新加坡、深圳以至寧波舟山港超越,在2015年位列全球第五大繁忙貨櫃港口。香港海運港口局最新數字顯示,2016年香港貨櫃碼頭全年貨櫃吞吐量為1957.9萬個標準箱,按年跌2.5%,亦是14年來首次全年跌穿2000萬個標箱紀錄,創自2002年以來最低。港口需創新保持競爭力

    大灣區擁有全國最密集的交通網絡和全球十大港口中的三個,包括深圳、香港和廣州,在硬體基礎上已經可與國際性灣區相媲美。如果未來的開放格局可以進一步加深,加上自貿區以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港口必將率先受益。

    港區人大代表劉佩瓊教授表示,與以往相比,內地港口逐漸開放且已經越來越完善。另一方面,香港港口優勢已經不再,加上勞動力成本高和土地成本貴一直被人詬病。

    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劉佩瓊強調,香港不能坐享其成。在她看來,香港的港口有一直延續下來的完善制度,管理效率和質素都有保證。如果想保持香港原有的區位優勢和競爭力,降低港口成本和提高競爭力,在港口建設發展上必須要有制度性的建設,包括擴大港口和開拓用地,社會亦必須出現更多科技創新。

    服務貿易更值得關注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覆蓋了廣東省包括廣州、深圳、珠海在內的9座城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2015年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創造了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3%。早在2014年,這一區域的生產總值就達到1.3萬億美元,是三藩市灣區的2倍,接近紐約灣區水準;「進出口貿易」額約1.5萬億美元,是東京灣區的3倍以上。

    雖然粵港澳三地的政治體制和法律制度存在差別,但通過現有政府合作架構和CEPA、自貿區等合作平台,粵港、粵澳已基本實現貿易自由化,港澳已計劃開展自由貿易協議談判,完成后粵港澳三地將連成一個自由貿易區。同時,香港作為內地「引進來、走出去」的服務平台,粵港兩地產業集群的參與者,包括生產企業、服務供應商、資金提供者、大學、科研中心等,互相滲透參與的情况已非常普遍,實質已形成一個經濟整體。

    貿發局研究部總監關家明指出,香港現時貿易有90%以上都是服務貿易,大灣區的落實,從政府到民間都希望出現更多機制,促成各地的互聯互通和互相配合,希望本來有更完善的規劃去達成這個美好的願景。

    港珠澳大橋及廣深港高鐵有望明年雙雙開通,蓮塘口岸亦將建成,加上已基本成形的珠三角高速公路網及城際鐵路網,大珠三角形成一小時經濟生活圈,廣深港澳實現全球獨有的跨境來往「無縫對接」。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認為,相信粵港澳大灣區對香港服務出口有更大的刺激作用,比如醫療、教育等方面,不僅僅越來越多內地人往來香港,接受醫療服務或進修,香港的醫療和教育機構也向大灣區擴展,更好地服務內地。

    劉佩瓊又表示,香港的法律、金融、物流貿易有一直以來的優勢,但現時競爭激烈,未來需要有進一步的創新發展,促進服務貿易新的增長點。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