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港人炎症性腸病 30年飆30倍
2017年 10月 18日 03:07    香港商报
 

    港人炎症性腸病 30年飆30倍

    【香港商報訊】記者葉佩瑜報道:炎症性腸病可致消化道發炎潰爛,單是北美及歐洲目前便分別有超過150萬及200萬人受此症困擾。香港中文大學昨日公布相關回顧研究,發現西方國家近年此症發病率趨向穩定,但其他地區發病率卻明顯上升,其中本港的發病率於過去30年飆升近30倍,情況值得關注。

    西方國家發病率穩定

    炎症性腸病可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兩大類,患者的消化道會發炎和潰爛。發病年齡一般介乎20至40歲,症狀包括:大便帶血和黏液、腹瀉、腹痛、體重下降、發燒及消化道以外的器官如眼睛、皮膚和關節發炎等,患者一般須依靠藥物控制病情,嚴重者更要接受手術治療。炎症性腸病過往於西方國家較為常見,不過近年於其他地區發病率也有上升趨勢。

    香港中文大學多名腸胃科專家,包括校長沈祖堯、醫學院院長陳家亮及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黃秀娟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腸胃病專家及流行病學專家,進行了一項全面系統性回顧,以了解炎症性腸病最新的全球流行病學情況。研究團隊收集1990年至2016年間,逾1.1萬份有關此症的研究報告,從中選出147份較具代表性的報告作詳細分析。

    相信病例還未到頂峰

    結果發現,此症於21世紀開始出現流行病學轉移,自1990年起,西方國家的發病率和流行率保持平穩,但其他地區的發病率和流行率卻不斷上升,相信與西方文化的影響力增加,愈來愈多國家或地區的人民生活習慣改變有關。其中香港最新的炎症性腸病發病率為每百萬人有26宗新症,相比鄰近地方嚴重。

    黃秀娟提醒,炎症性腸病發病率的上升情況值得關注,本港於1985年的發病率只是每百萬人有1宗新症,現時的數字已增加近30倍,相信於病例數目還未到頂峰之時,未來10年是找出此症成因及預防方法的黃金時間。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肖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