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紅衫仔告別交易大堂
2017年 10月 28日 02:44    香港商报
 

  紅衫仔告別交易大堂

  見證香港股市幾番風雨的港交所(388)交易大堂,昨日終於完成歷史任務,原址將會改建作為展覽及其他活動用途,而俗稱「紅衫仔」的出市代表亦全面撤出。交易大堂作為金融地標,一直是香港股市的大舞台,交易大堂關閉後,十分令人不捨,本報走訪多位曾任出市代表的老行尊,聽他們細說交易大堂的光輝歲月。

  香港商報記者 鄺偉軒

  時移世易,踏入網絡時代多年後,全球不少證券及商品期貨交易所早已相繼結束交易大廳。因為網絡洪流下,券商絕大部分的交易已透過網上操作,即使仍有券商租用交易大堂的櫃台,亦以象徵意義居多。早在港交所8月份決定關閉交易大堂前,全球各國證券商早已陸續停用其交易大堂。

  1997年多倫多證券交易所率先關閉交易大廳;法蘭克福交易大廳亦已於2011年被電腦操作系統Xetra取代。除了證券交易所相繼全面邁向電子化交易,從事外匯、商品及利率期貨買賣的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亦於2015年關閉所有期貨「叫喊」(Outcry) 交易廳。在港交所關閉交易大廳後,全球各主要知名金融產品交易所中,仍保留交易大廳者,則只有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以及紐約交易所(NYSE)。

  港交所交易大堂在1986年正式啟用,轉眼31年了,見證香港金融市場不斷進步,早年由於是人手落盤,券商紛紛租用交易大堂內的櫃台,派駐出市代表坐鎮交易所大堂,全盛時期交易大堂雲集逾900多名「紅衫仔」。自從1993年港交所啟用自動對盤系統(AMS),到2000年更新為第三代自動對盤成交系統(AMS/3),金融交易更加變得無遠弗屆,券商派兵駐紮在交易大堂早已沒什麼必要。

  交易大堂早已大縮水

  在2006年交易大堂大翻新時,交易大堂已由以往2.6萬平方呎縮水逾半減至1.2萬平方呎,交易櫃位更由原先的906個,縮減了三分之二至不足300個,近年交易大堂只剩少數出市代表。交易所大堂最大的功用,變成舉辦上市儀式的活動場所。

  許多股壇老行尊都是出市代表出身,眼見交易大堂要關閉,難免依依不捨,有已退休的出市代表慨嘆,見證本地華資香港金融業起落,交易大堂落幕反映一個時代的結束。

  在香港證券業立足超過半世紀,曾任聯交所副主席、年過八十的中潤證券主席蔡陳葆心,早在四會時代就投身證券業。她回憶「四會」合併前的香港證券業交易大廳,是「洋人主導」,而且「重男輕女」。「四會」之一、成立於1947年的香港證券交易所(俗稱:香港會),早年差不多由外籍人士主導。

  蔡陳葆心說,當年出入香港會者除外籍人士外,則只有「高級華人」,至於交易大廳的一景一物更是階級分明:「(香港會交易大廳內)全部講英文,甚至洗手間也分開,老闆還老闆,伙記還伙記。」

  早年交易大堂「華洋有別」

  蔡陳葆心早年在「寫黑板」的年代親自出市。她至今仍保留金銀會「38」號橙色出市背心,她說早年做出市既要記性好,更要「快手」、「鬥搶」,而她更因而經常「沙聲」。她說,當年證券交易規管尚未從嚴,券商更聘請體能好的休假消防員做兼職!

  70年代初,蔡陳葆心趁機自立門戶,向金銀會申請牌照經營。但她說:「當時有(金銀會)董事會見我時,話我女人喎,為何申請牌照?當時我便回答他,『女人唔做得咩?』。」最終,蔡陳葆心要找她丈夫一同申請,才以30萬元取得牌照。

  香港早年的交易大堂「華洋有別」、「重男輕女」,但過去幾十年香港和內地經濟蒸蒸日上,在金融市場的地位也不斷提升,老行尊見證本地華資在香港股市冒起。

  股市興旺魚翅撈飯

  早年於上海參與股票買賣、1970年加入遠東會,今年已88歲的董偉至今仍留有遠東會「95」號,以及聯交所「6280」、「6290」及「6300」號背心。他說:「早年香港人大多不懂英語,無法參與股票交易,但自遠東會成立後,便成為華人參與股票買賣的聚腳點。」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期,香港股票市場大牛市,也是股市經紀出市代表最風光的日子,「魚翅撈飯」更成為股市經紀家常便飯。「七三股災」前,股市交投暢旺,股市經紀生意應接不下,中午吃飯毫不吝嗇一定要吃得好,金融圈子更流行中午吃魚翅飯,「魚翅撈飯」反映當年股市賺錢容易大家都捨得花錢。

  董偉說:「70年代是股票經紀的黃金年代,經紀忙得不可開交,當時每家證券行每天盈利動輒達10多萬至20萬元,而同一時期每個美孚新單位只售4.5萬元!」

    交易大堂孕育香港神劇

  交易大堂不僅養活香港一代又一代的「中環人」,孕育不少成功故事之餘,更屢次成為編劇們的上佳題材。其中無電視及已停播的亞洲電視,分別於1992年及2000年播出劇集《大時代》及《世紀之戰》,而前者更是多次重播,成為港人傳頌的「神劇」。

  《大時代》於1992年拍攝,並於當年10月「煞科」後緊接在無電視播出,由劉青雲、鄭少秋、邵仲衡、藍潔瑛等主演。故事以1960年代1990年代之間的香港為背景,講述兩個家庭在股壇的恩怨情仇。

  劇名成為股市代名詞

  《大時代》雖然純屬虛構,但劇情編排卻依正史實。《大時代》劇中角色方進新(劉松仁飾)及陳萬賢(江毅飾)提及為打破「香江交易所」壟斷、成立「華人證券交易所」一事,便是影射遠東交易所的成立進程。

  另外,劇中場景製作亦絕不馬虎。部分講述不同時期交易大堂的場口,更模擬成立初期的遠東交易所,以及聯交所於九十年代初期的交易大堂搭建而成,電視畫面的逼真程度與真正的交易大堂無異。《大時代》在首播期間大受觀眾歡迎,深入民心,在過去廿多年多次重播。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形容股市暢旺而衍生的「大時代」一詞,便是源自無電視劇集《大時代》。九十年代初的股壇劇集大收旺場,電視台食髓知味。亞洲電視仿效無電視,於2000年播出同樣與《大時代》題材類近的《世紀之戰》,同樣大收旺場,成為一時佳話。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