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投資理財

慎防政治變故引發金融危機
2017年 11月 03日 00:00    香港商报
 

    由次按危機(Subprime Mortgage Crisis)所引發的全球大規模經濟震蕩剛好過了10年。今天全球經濟看似逐步走出衰退陰霾,但是否意味世人就此安寢無憂?未來可能出現的危機,又會基於什麼因素而發生?

    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金融海嘯席卷全球。雖然各國拚命救市,但當時仍有不少分析指,救市過后,「二次衰退」仍會到來,全球經濟將會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奈何量化寬松(Quantitative Easing,QE)的威力實在太龐大,把「二次衰退」發生的日期不斷延后,致使該出現的衰退,到今天仍未發生。

    全球QE、大開水喉的結果,就是資產價格狂升。净資流竄的結果,不僅是股樓狂升,還有新興市場的急速冒起。不過,在新興市場看似主導全球經濟發展的背后,卻帶來債台高築的隱患。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調查顯示,雖然預測2017年及2018年全球債務相對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分別為82.79%及82.4%,呈下跌趨勢,但新興市場的總體負債率及至明年則達49.86%,較今年增加1.52個百分點。

    出現上述現象,或許游資在過去10年流竄全球、導致資產價格上升下,新興市場為了追逐全球資產狂升,大幅提升債務水平。若這情况持續下去,新興市場在金融海嘯后的奇迹,恐怕會消耗殆盡。

    新興市場「爆煲」風險正在升溫之際,發達國家卻看似正在撥開海嘯及歐債危機的陰霾。踏入2017年,美國聯儲局逐步加快加息步伐,加上歐債看似從歐債危機及去年英國「脫歐」的動蕩中站穩陣腳,歐美要重拾金融海嘯前的風光歲月,似乎指日可待。

    不過,事情真的按世人的主觀意志發生?當然不是。金融海嘯扭曲的,不止是全球的流動性,還有全球的政經走向。2016年,多隻「黑天鵝」顯現,先是英國「脫歐」,繼而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其中特朗普連番推行爭議性政策,更惹來全球怨聲載道。恐怕,全球未來金融可能出現的動蕩,很大機會是來自政治人物的更替,而這是需要從事金融業人士所當心的。

    阿歷士

    (逢周五刊出)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