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特別報道

凝心聚力謀發展 砥礪奮進促跨越
2017年 11月 04日 08:50    香港商报
 

    凝心聚力謀發展 砥礪奮進促跨越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成立3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這是一幅透視過去與未來空間變遷的畫卷,從春秋時的巴國遺民到漢唐時的要腹之地。從「烏江要津」到黔渝邊陲重鎮,都在訴說這座城市的厚重歷史和無尚榮光。
    這是一張奮力拼搏、創新發展的全新版圖,承載著太多的艱辛和不少的輝煌,彰顯著沿河歷屆縣委、縣政府銳意改革、敢想敢拼的氣魄和敢於負責、勇於擔當的時代精神。
    這是一段砥礪前行的發展歷程,大江截流、高速通車、新城崛起、鄉村巨變,是沿河最結實的底氣;山歌悠遠,烏江如夢,是土家兒女對今天的無比自信。
    1987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貴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正式成立,從此翻開了嶄新的發展篇章。光陰流轉,彈指一揮間,自治縣迎來了30周年華誕。
    三十載寒來暑往,沿河以非凡的氣度,鏗鏘的步履,在風雲際會的時代舞台上,書寫了自然生態優美、發展氣勢磅礡的時代鴻篇。
    三十載風雨兼程,沿河搶抓機遇、銳意進取,奮力趕超,譜寫出民族團結進步、經濟社會長足發展、各族群眾平安幸福的壯麗篇章。
    三十年探索實踐,三十年積累經驗,三十年積聚能量。再一個30年,時間長河的轉瞬間。站在歷史的交匯點上,伴隨著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發展大潮,沿河縣委、縣政府將一如既往,帶領全縣人民披荊斬棘,高歌猛進,以濃墨重彩的鴻篇巨制在沿河新的發展史上,再一次描繪出更加絢麗的畫卷,再一次鑄就起更加雄偉的時代豐碑。香港商報記者 黃慶松 通訊員 肖玉葉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30年,彈指一揮間。
    30年崢嶸歲月,30年風雨兼程,30年滄海桑田……沿河建縣以來的30年,是社會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的30年,是社會經濟各項事業邁出重要步伐的30年,更是人民群眾得到最多實惠的30年。
    30年,奮發圖強路。
    30年歲月如歌,歷經六個五年計劃,繼往開來,探索不止,創新不息;30年一路走來,風雨兼程,科學發展,春華秋實……而今,放眼沿河大地,處處迸發蓬勃生機;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沿河,位於貴州省東北角、銅仁市西北部,地處黔、渝、湘、鄂四省(市)結合部的烏江中下游。這里是全國四個單一土家族自治縣之一,是首批國家級貧困縣之一,也是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重點縣。1984年被國務院命名為革命老區縣和批准為「對外開放縣」。
    1987年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成立初期,縣城全是低矮的平房和磚混瓦房,街道狹窄,路面坑洼不平。整個縣城就像一個破爛的小村莊。
    30年后的今天,沿河被冠以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烏江山峽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烏江山峽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中國土家山歌之鄉、中國古茶樹之鄉、中國空心李之鄉、中國黑葉猴之鄉、中國楹聯文化縣等諸多「國字號」榮譽。
    如今的沿河,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建成了多條高速,提級多條外出通道,建成多個城市公園和鄉村生態園區,開通了城鄉客車,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標。
    特別是2006年以來,沿河面對西部大開發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敢為人先,擼起袖子加油干,加大城市建設,短短的時間內,城區面積達到1.5平方公里,縣城人口達到12萬人。思州新區、黃金山片區等新區開發和舊城改造有序推進。建成畫廊天街、烏江明珠、海業水岸等一批地標性建築。新建了白塔公園、烏江濕地公園、民族文化廣場、濱江大道等市政設施,「夢幻烏江醉美江城」已成為一張對外展示的靚麗名片。全縣城鎮建成區面積達到35.8平方公里,承載人口21.56萬人,城鎮化率達到41.5%。「省級衛生縣城」「多彩貴州山歌沿河」文明行動創建成果進一步鞏固。新增營造林面積32.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5.65%。成功申報「全省小康寨建設整縣推進示範縣」、「省級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範區」、「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
    30年櫛風沐雨,滄桑巨變。
    巨變,從一組組數據中可以看出:與1987年相比,全縣地方生產總值從9868萬元增加到92.81億元,增長93倍;財政總收入從419萬元增加到8.37億元,增長200倍;固定資產投資從710萬元增加到188.99億元,增長2662倍;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從3279萬元、6577萬元增加到127.55億元、67.61億元,增長388倍、102倍。
    30年闊步向前,成就輝煌。
    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沿河歷屆縣委、縣政府團結和帶領全縣各族人民勵精圖治、砥礪前行,經過30年的艱苦創業,沿河從貧瘠落后走向繁榮發展、從封閉自守走向開放前沿、從破舊凋敝走向美麗江城、從缺衣少食走向富民和諧、從原始蒙昧走向文明進步。今天的沿河,正以鏗鏘有力、高歌猛進的姿態,闊步邁向生態優、百姓富、實力強的嶄新未來。
    產業體系特色鮮明 經濟發展提速提質
    30年勵精圖治,洼地彈跳。
    30年來,沿河縣委、縣政府在浪涌潮奔之際指點江山,在風雲激盪之時決斷乾坤,帶領全縣人民同心同德,奮發圖強,在經濟社會發展史上鐫刻了「轉型發展、綠色崛起」的燦爛軌跡,奏響了時代的最強音。
    30年來,沿河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結構從1987年的70.3:9.7:20.0調整為28.2:18:5:53.3。先后建成生態農業示範園區26個,生態茶、生態果蔬、生態畜牧和生態中藥材等主導產業發展前景向好;工業總產值從1987年的1786萬元增加到47.28億元,增長264倍;沙沱電站、西南水泥等一大批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工業企業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蓄勢發力;一大批服務業應運而生,全縣消費市場繁榮穩定,與1987年相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4505萬元增加到18.91億元,增長41倍。
    30年來,沿河文化旅游產業方興未艾。尤其是近年來,沿河將旅游作為從貴州「邊沿」變為融入成渝經濟區和長江經濟帶「前沿」的重要抓手,以綠色為主題,以文化為靈魂,以全域為格局,圍繞「畫廊烏江山歌沿河」旅游形象定位,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先后獲得中國土家山歌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古茶樹之鄉、中國名茶之鄉、中國空心李之鄉、中國黑葉猴之鄉、中國楹聯文化縣、烏江山峽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黔東特區革命根據地紅色經典旅游區10張名片。圍繞全域旅游發展要素,全力推進旅游項目打造,實施了黎芝峽、溫泉城、淇灘旅游景區等60個重點項目。建成獅子山農業生態觀光園、玫蘭圖斯田園綜合體等旅游景區。用項目建設提升景區品味,用品牌效應拉動全域旅游發展。    30年來,沿河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初步形成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的現代農業體系。立足資源優勢、突出特色產業,先后建成沙子空心李現代高效農業園區、官舟循環農業示範園區、譙家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新景生態茶產業示範園區、壩坨河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等5個省級示範園區,有效擴大了規模效益,實現了生態產業規模化發展。建成種草養畜基地10.7萬畝、茶葉基地20萬畝、優質水果基地10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20萬畝、中藥材基地1.2萬畝、優質烟葉基地15萬畝,烟葉生產上等烟比例和收購均價連續10年位列全市第一,2016年完成農業總產值49.64億元,年均增長6.8%……一組組數據向世人展示了30年來沿河現代農業發展的新面貌。
    30年來,沿河新型工業化發展步伐加快。在工業發展上,沿河重點推進以能源、礦藏、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的工業化步伐,深入開展工業「百千萬工程」、「千企改造工程」和「雙服務」大行動,繼續實施「三個15萬元」、「萬戶小老闆工程」,確保新增投產企業10家以上、規模企業4家以上、民營企業200戶以上、科技示範戶2000戶以上。
    一串串振奮人心的數字背后,凝聚了歷屆縣委、縣政府的智慧和汗水;一組組對比的時光照片中,匯集了歷屆縣委、縣政府攻堅克難、銳意進取,奮力趕超,推動跨越的信心和決心。
    脫貧攻堅穩步推進 民生福祉普惠共享
    30年砥礪前行,碩果累累。
    30年來,沿河68萬各族兒女,繼承和發揚「敢為人先,苦干實干」的精神,書寫了沿河從貧瘠走向繁榮的光輝歷程。作為首批國家級貧困縣之一,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重點縣,沿河易地扶貧搬遷使「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農民走出大山融入城鎮,變成了市民;城鎮保障性住房、農村危房改造、棚戶區改造等民生工程惠及千家萬戶,截止2017年9月底,已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群眾2140戶10271人。一路走來,沿河教育事業歷經風雨滄桑,走在歷史的視線里,走進了老百姓的心窩窩。一幢幢嶄新漂亮的教學樓拔地而起,一個個山里娃春風滿面地出入校園。教育「兩基」順利迎國檢、新「兩基」、職業教育「百校計劃」有序實施,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完成縣人民醫院整體搬遷,建成了縣婦幼保健院,鄉鎮醫院標準化建設加快推進,已形成醫療、防疫、婦幼、急救等門類齊全、初具規模、能防能治的城鄉醫療衛生網絡。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9.65%,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8.3 %,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著力推進文化設施、文化惠民、文化供給、文化活動、文化效能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30年來,沿河從扶貧攻堅共享發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文教衛生公共服務均等化、辦好十件民生實事等方面入手……一系列的舉措,擲地有聲;一項項決策,鏗鏘有力。展示了沿河縣委、縣政府敢於擔當、敢於向前、敢於試水的發展氣魄、政治定力和敢干敢闖的精神。
    30年厲兵秣馬,蓄勢待發;30年揚帆遠航,再創輝煌。開放的沿河,正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加快沿河發展的新機遇,新動力,立足從貴州「邊沿」變為融入成渝經濟區和長江經濟帶「前沿」,在奮力開創多彩貴州新未來,繪就「一區五地」新藍圖,全力決戰深度貧困,戮力決勝同步小康新征程上,書寫沿河發展新篇章。

 
(來源: 深圳新闻网) 編輯: 庄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