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馮唐的一篇《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人》,網上興起了一陣討伐「油膩」的熱潮,目標也從中年男人逐漸轉向「油膩」的「中年女人」「媒體人」「年輕人」「大學生」。一時間,仿佛全體中國人從老到幼都難逃「油膩」的質感,五花八門的「去油」建議也層出不窮,盛况如同電視廣告中的控油化妝品走進了價值觀的市場。
「油膩」之意上升為價值層面
不得不感叹,時代變化快。30多年前,還沒有吃過幾頓飽飯的國人,還時常要在家附近的糧油站大排長隊,憑著手里的油票換上幾兩香油改善生活。那時候的國人個個精瘦、素面朝天,身體含油量想必不會很好。雖然生活一天天變好,但每天能吃上肉、碗里多放點油,還是不少人奢望的神仙日子。在那個時候,「油」不僅不會讓人覺得「膩」,還是個不折不扣的好詞。時至今日,在筆者老家的口頭語里,「油」字還傳達著熟練、自信的意味。
時過境遷,30多年后的國人已經大規模體重超標,嚐夠了油膩的味道,少鹽少油、清淡養生、健康生活成了時尚,控油、去油、解油、無油成了產品的基本配置,連「三桶油」都被某些人說成了土豪暴發戶、奢侈浪費、沒有社會責任。「油膩」的含義,也從口腹之欲升級到了生活方式,乃至於價值觀層面:不愛洗澡、體味濃重、不修邊幅只是表象,愛說教、不學習、沒追求,卻又充斥著莫名爆棚的優越感才是引人反感的根本原因。對「油」字的污名化,由此完成了從物質到價值上的雙重升華,更何况是無數人感同身受、充斥腰間的「油膩感」?
人人都在「油膩鄙視鏈」
但是說到底,引人反感的不是「油」,而是一種可以引發「油膩感」的過剩,一種低質量、無價值的過剩那些中年人滔滔不絕的人生經驗,不僅無法指引今天年輕人的生活,反倒可能阻礙他們努力拼搏、打破陳規;那些洋洋自得、忍不住炫耀的成就,也不過是自身安於現狀、沒有突破、不再創造新價值的遮掩;那些仿佛早已洞察一切、看透一切的驚人智慧,實質上則是放弃了人生追求、靜待人生終點的認命和喪氣。這樣的過剩,就如同身體里多餘的脂肪一樣,只會引發病痛和疾病,惹人厭煩,讓人除之而后快。問題是,相較「油膩」「過剩」的「富貴病」,誰會真的希望那個「天下無油」、沒有選擇的時代呢?某種程度上說,這些過剩的油膩,正是過去一代人奮斗、開創所留下的副產品。更何况,無論如何的污名和恐嚇,也沒有人能真正的從身體里擺脫脂肪,就如同身處复雜的社會關系之中,「油」根本就是我們得以安身立命的必需品。因此,如何定義「油膩」,不僅要看我們的社會地位、社會身份,更要看我們在多大程度上被卷入這個時代的漩渦之中。敢在大眾面前寫文章告誡「油膩中年男人」的馮唐自己,不也是一邊頂著日漸稀疏的頭发寫著黃書和葷段子,一邊不厭其煩的充當著別人的人生導師嗎?
當然,對健身跑馬、辭職創業、玩玉寫書的馮唐來說,其較低的「油膩感」足以讓他承擔大眾導師的身份。只不過,這樣的套路,與生產美食和油脂的廠商,用飽和脂肪酸、純植物提取、健康過濾等營銷詞匯,來教導大眾如何健康飲食如出一轍--從無油到有油,從美味油到健康油,從低檔油到高級油,沒有人能擺脫「油膩」,但我們可以不斷創造更高級的「油膩」,加入到這場永不停息的「油膩鄙視鏈」中。放心吧,我們都想擺脫「油膩」,我們也注定會繼續「油膩」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