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特別報道

福田新目標:世界級灣區現代產業引領區
2017年 11月 08日 00:00    香港商报
 

    國內率先!「2017-2035」產業規劃出爐

    福田新目標:世界級灣區現代產業引領區

    創新為魂,高端決勝。新時代,新征程。加快建成「世界級灣區現代產業引領區」,是歷史和現實的必然選擇,更是時代賦予深圳核心城區的重大使命。

    在昨日舉行的福田區產業發展大會上,《建成世界級灣區現代產業引領區深圳市福田區現代產業體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7-2035)》(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向全球發布。《規劃》提出,將立足福田區發展優勢,大力發展總部經濟,鞏固發展支柱產業,開拓發展跨界及新興產業,提升發展戰略支撐產業。著力建設「現代金融高地、專業服務高地、智慧人文高地、創新創業高地」,打造世界級灣區現代產業引領區。香港商報記者姚志東

    撥雲見日 為企業發展指明方向

    作為深圳中心城區的福田,由於金融業、電子產業及總部企業等高端產業雲集,其每一個發展舉動都可能攪動深圳乃至珠三角,可謂「牽一发而動全身」。

    近年來,福田創造了經濟發展奇跡,實現飛躍式提升。然而,如何決勝下一個20年?謀未來,才能贏未來。深圳是國家改革開放的窗口、排頭兵,在粵港澳世界級灣區發展中必將發揮核心、樞紐和引領作用。福田作為深圳核心城區,一如既往的發揮敢為人先勇於擔當精神,審時度勢、主動作為,對中長期產業發展作出系統研判、科學決斷、超前布局。

    福田區發改局局長曾堅朋告訴記者,在國內,產業規劃只做某一個行業或某個類別,福田區這次創新制定公布的整體產業規劃,在深圳、廣東省及國內尚屬首次。《規劃》耗時8個月完成。

    參會權威專家告訴記者,近三萬字的產業《規劃》高屋建瓴,宏觀與微觀結合,理論聯繫實際,放眼全球對標國際,調研縝密數據詳實,在國內一線核心城市中理念超前。

    有參會的大型科技創新企業負責人表示,該《規劃》撥雲見日振奮人心,給企業發展清晰指明了方向。

    福田區委書記肖亞非在會上表示,會議開得很實在。福田區委、區政府一方面會鞏固、加強傳統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另一方面熱忱歡迎戰略新興產業、創新產業、跨界產業等各類新模式、新產業、新業態。不管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企業,福田區都會支持。希望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形成良好的互相促進、互相配套、互相推動地格局。

    福田還有空間嗎?肖亞非表示,「空間是制約我們的問題,但不是大問題,我可以負責任的說,福田還有兩平方公里的未來發展空間,包括香蜜湖地區,包括河套,包括安托山,可以做很多事。」

    「偉大的城市需要有偉大的企業,偉大的企業需要偉大的企業家,福田區委、區政府將竭誠為落戶在福田的企業提供優質服務,包括一企一策,包括定制化的服務。區委、區政府就是要當好企業的保姆,為你們貼身服務。」肖亞非說。

    福田區區長高聖元在會上表示,福田是投資興業「福」地。一是地理區位較「佳」,二是經濟總量較「強」,三是品質效益較「好」,四是綜合環境較「優」。福田是企業總部「高」地以及產業發展「旺」地。福田也致力於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努力為廣大企業和企業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加強政策支持、資金支持、空間支持、人才支持等。

    福田區常務副區長黃偉對福田區中長期產業規劃做了詳細解讀。

    高端聚集 成就深圳核心城區地位

    據了解,建區以來,福田創造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奇跡,實現了速度、品質、效益三個飛躍式提升。「中心城區」功能逐步形成,成為深圳的行政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優質資源集聚,積澱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數據顯示,福田區綜合實力強勁。該區是國內知名的經濟強區,經濟規模持續躍升。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3561億元,人均GDP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水平。財稅收入平穩增長,實現稅收總額1152.7億元,持續位於深圳首位。商業貿易發展強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665億元,商業與外貿等多項經濟指標均領先深圳。

    產業層次高端。福田區是深圳的現代服務業中心。2016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區GDP比重達93.7%。福田區金融業增加值占深圳全市43.6%,匯聚全市67%以上持牌金融機構總部與70%的物流企業總部,專業服務機構占據深圳半壁江山。福田區也是深圳總部企業集聚地,3家世界500強企業成長於此,累計145家世界500強企業及分支機構落戶福田區,總部經濟迅速發展。

    對標全球 明確城區發展新定位

    《規劃》指出,將立足城市核心區位優勢,堅持產城融合、聚焦高端、特色發展,探索超大型城市核心區經濟、社會、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加快建成一流國際化中心城區,勇當率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區的尖兵。

    《規劃》發展目標提出,到2020年,福田區基本完成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勢產業鞏固提升,創新創業活力蓬勃,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以「曼哈頓+硅谷」為對標,以「金融+科技+文化」為特色,以「CBD+高新區」為形態的經濟體系基本形成,世界級灣區現代產業引領區作用初步發揮。

    在此基礎上再奮斗15年,到2035年,將福田區建成引領華南、服務全國、輻射全球的總部經濟集聚區和國際創新金融中心、全球智能終端創新中心、國際文化創意設計中心,粵港澳世界級灣區現代產業引領區優勢充分彰顯、作用充分發揮。

    綜合實力保持領先。到2030年,形成金融業、智能科技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專業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建成150個優質創新載體,每年新增初創企業超過2萬家,創客群體超過5萬人。在現代產業支撐下,至2020年、2025年與2030年地區生產總值分別超過4800億元、6800億元、9000億元與11000億元。

    品質效益優勢凸顯。經濟發展平衡性、包容性不斷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明顯提高。至2020年、2025年、2030年與2035年人均GDP分別達到26.1萬元、34萬元、42萬元與50萬元,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分別超過2000家、2500家、3000家和3500家。

    產業結構顯著優化。經濟全球影響力大幅提高,建成強大的金融服務體系與自主創新體系,打造成為國家級服務中心。現代金融業龍頭地位更加鞏固,至2030年和2035年金融業增加值分別達到3200億元與4000億元以上。到2030年建成全球智能終端產業創新中心,涌現超過10家原創能力強、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品牌美譽度的行業排頭兵企業。

    上述定位的提出是基於對紐約、倫敦、洛杉磯-矽谷等世界先進城市核心區產業發展的深入研究。《規劃》中對其中三個主要規律做了闡述。

    一是產業空間布局復歸城市核心區,產業發展布局均呈現出「集中-分散-再集中」的共性。近15年來,各大先進城市紛紛開展「中心再造」行動,產業布局「再中心化」趨勢顯著。

    二是城市核心區功能趨於多元化。核心城區從傳統的居住與服務功能,逐漸承載更多產業發展功能,基於在人員交往、信息傳播、知識增長等方面的便利優勢,大量生產性經濟活動在城市都心蓬勃發展。

    三是核心區持續集聚高端產業。核心城區呈現高端產業集聚趨勢,尤其是金融業、科技創新、文化創意、專業服務業欣欣向榮,高端產業集聚已成為國際先進城市核心區的「標準配置」。在紐約曼哈頓區、華爾街、百老匯與「硅巷」共築曼哈頓雄厚經濟基礎,東倫敦科技城與緊鄰的新老金融城共同力促倫敦成為全球重要創新樞紐之一。

    遵循這些規律,結合目前發展階段,《規劃》提出了「曼哈頓+矽谷」、「金融+科技+文化」、「CBD+高新區」的城區發展新定位,為福田確定了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繼而為「世界級灣區現代產業引領區」的總目標提供堅實支撐。

    四大戰略 執產業發展之牛耳

    圍繞世界級灣區高端產業引領區的戰略定位,順應世界城市核心區發展的一般規律,結合福田區發展基礎和形勢,《規劃》提出了四大發展戰略。

    第一是「創新驅動戰略」。始終將創新作為產業發展的「靈魂」和「動力」,將創新貫穿於產業發展的全領域、全過程。推動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和文化創新相結合,推動發展方式向依靠持續的知識積累、技術進步和勞動力質素提升轉變,促進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精細、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

    第二是「升維競爭戰略」。超越「平面式」的傳統競爭模式,瞄準未來產業方向,在不斷「升維」、「迭代」中優化產業體系,超前發展、搶先占據產業高端環節,執產業發展之牛耳。營造優質綜合產業生態,構建軟硬件全面領先的綜合營商環境。

    第三是「開放融合戰略」。順應科技、產業跨界融合的大趨勢,以深港合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為契機,對接全球高端創新資源,積極推動人才、技術、資本、信息等各項要素在福田區聚變融合、裂變創新,交融孕育出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搶占未來發展先機。

    第四是「空間再造戰略」。面向產業發展需求,以新一輪城市更新為契機,推動老舊城區空間再造,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與空間品質,打造主題鮮明、基礎配套設施完善、交通便利、空間結構靈活、價格適宜的多層次產業空間,形成宜商、宜居、宜業的社區化產業集聚區,重塑城市魅力風貌。

    依託優勢 提升發展戰略支撐產業

    依託福田區作為深圳市中央活力區核心優勢,充分發揮高端服務業、高端消費業、商貿會展業等戰略支撐產業的良好發展基礎,提升國際化、高端化服務能力,強化服務貿易,在中高端消費、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積極打造服務粵港澳乃至亞太的戰略支撐產業集聚地,建設國家級服務中心。專業服務業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生產性服務業,屬於高附加值、高層次高端服務業。通過加快發展專業服務業,可以進一步增強福田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建成專門專業服務業集聚區,打造服務粵港澳乃至華南的專業服務業高地,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

    從福田區未來不同層次人才的內在需要出發,從提升時尚消費體驗、完善時尚消費配套、打造時尚消費集群等方面考量,重點解決高度個性化、多樣化、复合型、高品質生產生活需求,打造服務粵港澳乃至華南的高端時尚消費中心。

    建設與福田區未來產業發展相配套、規模適度、布局合理、層次分明、業態先進的商貿物流網絡與國際會展中心,重點發展供應鏈管理產業、跨境貿易與現代物流業、高端專業會展服務業。

    《規劃》指,未來將引進50家業內頂尖專業服務業機構。未來5年,吸引香港和大陸知名專業機構,鼓勵深港澳企業共建專業服務機構,主要瞄準國際排名前20位、在香港排名前10位和在國內排名前5位的專業服務業機構。

    做強存量 鞏固發揮支柱產業優勢

    「產業規劃」第五章節提出了福田的產業發展重點,使之更為清晰化。

    《規劃》指出,將大力發展總部經濟產業充分發揮福田區中心區位優勢,依託高水平商務環境與產業支撐,繼續高舉總部經濟旗幟,擦亮總部基地招牌,大力引進集聚國際化、領軍型、創新型企業總部,打造世界級大灣區重要的經濟運營管理中心。

    引進與培養具備全球資源整合能力、領軍行業發展的全球總部企業。重點引進世界500強企業及跨國公司的總部、區域總部、職能總部或分支機構。

    大力引進金融、專門專業服務、信息技術、研究與技術服務等領域的中國500強企業、民營500強企業、大型央企、上市公司總部。

    積極引進高成長型新興產業企業總部或分支機構,重點引進創新能力強的研發型總部企業或大型企業研發總部。

    金融業、電子信息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可謂福田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同時也是深圳的重要支柱產業。為此,《規劃》提出,要牢固把握福田區產業發展優勢基礎,緊扣福田區支柱產業發展脈絡,持續提升金融業、電子信息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堅持高端導向、開放發展、創新引領,強化產業發展動能,鞏固經濟支柱地位,引領帶動福田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在金融業方面,充分利用福田區傳統金融強區優勢,通過建設和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支持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支持金融機構集聚發展、支持金融產品有序創新、支持金融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等多種途徑,力爭打造引領華南、服務全國、輻射全球的國際創新金融中心。

    在電子信息產業方面,鞏固福田區電子信息產業基礎,以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為新的發展主攻方向,以「軟件+硬件」、「應用+服務」為主要發展路徑,大力支持電子信息產業運用先進科技創新發展,瞄準高附加值產業環節,積極探索新型服務模式,不斷提升產品與服務價值,持續攀升產業鏈高端環節。推動發展信息服務業,支持搭建粵港澳大數據交換服務平台。

    在文化創意產業方面,立足福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基礎,緊跟技術與市場變革趨勢,加快推動產業發展,重點發展創意設計、文體演藝、現代傳媒、數字媒體技術及應用、數字內容、文化貿易與創意旅游產業。

    挖掘增量 開拓發展跨界及新興產業

    要永續發展,必須穩中求進內涵提升。把握好存量,更要通過科學規劃,進行突破發展挖掘增量。《規劃》指出,將支持產業跨界創新,緊扣科技革命與市場變遷的時代脈搏,探索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重點發展「智能+」、「金融+」與「健康+」類產業,為福田區面向未來發展開拓出強勁的新興增長點。

    「智能+」類產業。智能科技日臻成熟,智能時代正在到來。立足福田區電子信息產業基礎與多元應用場景,落實《中國制造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把「智能科技」作為福田區新興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主打品牌,在空間、資源、政策上重點保障,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及衍生的「智能+」類產業集群,將福田區建設成為智能科技引領區與智慧城市典範區。

    包括人工智能、智能終端、智能商務、智能制造等將成為「智能+」類產業支持發展方向。

    「金融+」類產業。積極支持「金融+」類產業發展,敏銳捕捉與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與新需求,有力驅動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使福田區金融業持續走在發展前列。

    金融科技、科技金融、綠色金融、公益金融、文化金融等將獲得發展支持。以科技金融為例,將創建促進科技和金融緊密結合的試驗區,鼓勵圍繞科技產業不同發展階段探索全過程、多元化、差异性科技創新融資模式。強化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產業投資、上市融資對種子期、初創期創業企業的直接融資支持。

    支持創辦粵港澳科技創新銀行,圍繞高科技領域初創企業融資需求,參考美國矽谷銀行運作體系與模式,支持創辦粵港澳科技創新銀行,以科技創新為主要業務方向,以投貸聯動為主要金融工具,以服務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為主要使命,為輕資產、高增長型科技企業早期發展提供關鍵支撐。「健康+」類產業。緊密把握深港科技創新合作重大契機,充分發揮福田區醫療資源密集、優質醫療服務需求龐大的發展基礎,依託香港科研資源、國際化醫療體系與制度優勢,積極探索與香港等國內外創新資源合作發展,圍繞產業高端環節開展研發與產業化活動,踏上生命健康產業發展的時代浪潮。

    在該類別下,生物醫藥、醫學治療與檢測等將成重點支持產業。

    格局恢宏搭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軸心

    緊密圍繞產業發展的環境需求與空間需要,在充分尊重福田區產業發展自然集聚規律的基礎上,結合層次空間規劃與產業發展布局要求,《規劃》在福田區78.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制定出「一核三帶一軸八組團」這一恢宏的產業空間發展格局。

    提升「一核」核心服務功能。以中央金融商務區為發展核心,

    進一步提升服務、輻射、引領功能。大力發展金融業、專門專業服務業、信息與科學技術服務、商貿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引入新興產業領域適合在中央金融商務核心區發展的總部企業,著力打造「粵港澳金融商務核心區及世界級商圈」。

    構建「三帶」產業動力引擎。建設北部「智能科技產業帶」。鏈接梅林-彩田「深圳智谷」、華強-上步片區「全球智能終端創新中心」與八卦嶺片區「深圳金融城」,引導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科技與終端裝備等為主的新興產業領域的優質企業入駐,發展以金融、專業服務等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加快高端產業集聚。發展中部「深圳國際金融產業帶」。以現有CBD金融區及深南大道兩側金融資源為基礎,延伸至香蜜湖片區「深圳金融街及國際交流中心」,打造高品質、高標準、高集聚的金融服務核心街區。

    打造南部「深港創新合作帶」。大力發展河套-福保片區「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圍繞河套A區、C區與福田保稅區功能定位,差异化布局優質創新型產業。輻射帶動金地-沙頭片區「深圳時尚天街」與車公廟-天安片區「「深圳2049」未來產業集聚區」創新發展。導入服務深港兩地的現代服務業、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形成深港創新合作新前線。

    打造「一軸」總部經濟軸心。沿深圳中心公園兩側,高標準、高起點布局總部經濟產業帶。北啟梅林-彩田「深圳智谷」,東銜華強北「全球智能終端創新中心」,西聯中央活力區,南接「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貫通「一核三帶」產業集群,發展成為金融、科技、服務高度交融,人才、信息、決策高度集聚的總部經濟產業帶。推進深圳中軸提升發展戰略,打造成為引領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決策中樞與創新軸心。

    其中,中央活力區定位為粵港澳金融商務核心區,建設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資源配置中心、運營中心與時尚消費中心。中央活力區規劃為高端金融集聚區,承載高端金融服務,匯聚金融總部企業。舉辦高水平公共活動、科技文化會展,發展休镕娛樂。

    河套-福保片區定位為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以創新和科技為主線,集聚國際創新資源,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化創新合作新平台、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發展新引擎、深港跨境深度合作新支點、政策制度改革創新試驗區。

    河套A區為港方管轄範圍內、深港雙方合作發展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

    河套C區與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協同發展,重點布局生命健康與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新材料等領域的研發與產業化發展,支持研發設計、技術諮詢、科技推廣、技術貿易、檢驗檢測等科技服務業發展。

    福田區保稅區重點發展先進制造、創新研發、商貿物流等保稅產業。引進與培育先進電子產品制造,建設智能無人工廠,支持智能裝備、醫療器械、先進電子材料研發與定制化制造,提升發展現代物流。

    提升環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大招」

    《規劃》基於福田區產業發展中長期目標與現實條件,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力舉措,具體歸納為實施三大工程與建設三大平台。

    三大工程包括:一是「產業空間提升工程」。《規劃》提出,通過推出產業空間建設指引,主動引導開發主體預建造多種功能的產業空間。到2030年,新增產業用房建築面積超過280萬平方米。到2035年,新增產業空間建築面積超過630萬平方米。合理運用產業政策,到2020年,實現區內重點支持產業的空間成本比市場價格優惠25%以上。

    二是「營商環境優化工程」。進一步建設城際軌道交通樞紐,合理布局停車場、充電設施,探索設立智能(無人)駕駛示範區。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品質,加大力度推行「一網式」和「一門式」政務服務。為企業經營與產業發展提供優良的綜合營商環境。

    三是「產業人才集聚工程」。緊密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加強引進優秀產業人才,加快提升區內人才培養能力。到2020年,實現引進高端金融人才超過600人,創投人才超過2500人,集聚科技研發人才約2.5萬人,吸引設計人才約10萬人,引進與培養專門專業服務業人才超過9萬人,每千人技能人才數超過300人。

    三大平台包括:一是「科技創新服務平台」,二是「企業綜合服務平台」,三是「安全監管服務平台」。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