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最新人口推算預計未來20年香港人口老化急劇惡化,滿65歲長者將倍增至逾237萬人。面對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形容的「高齡海嘯」,最新一份施政報告雙管齊下,「加強培訓及吸引新人(尤其是青年人)入行,亦會考慮為資助安老服務及康復服務單位提供更大彈性,以輸入照顧員」,及「預留10億元成立基金,資助安老服務單位試用及購置科技產品」。
吸引青年入護理業
「輸入外勞」本身頗具爭議,而且護理安老需要專業訓練,更要適應本地長者的生活習慣及脾氣情緒,并非易事。增加使用科技及電子機械設備,提升服務效能,以應付即將激增的安老服務需求及隨之而來的人手不足,此政策倡議固然可取,但在自上而下思考創新科技提升安老服務之餘,還須考慮用家,即護老者和長者的實際需求,才能事半功倍。
老齡化帶來安老服務需求激增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但護理行業人手短缺除與需求有關,還可以從供應着手處理。現時長期照顧服務大多將貨就價,服務質素參差,技術含量低。安老服務業停留於厭惡性行業的發展階段,青年人不願意入行,家長也不同意子女從事相關行業。政府在2015年推出的「青年護理服務航計劃」,希望透過「先聘用,后培訓」的方式,吸引青年人投身安老及康復護理服務。許多入讀該課程的學員,可謂工作無憂,但是長遠目標都是希望離開初階護理員的工作,晉升成為各類護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士。引入創新科技,無疑可以提升長者護理工作的知識要求及技術含量,有助塑造一個光鮮整潔的專業形象,可望吸引多一些青年人入行,增加護老者的供應。
支持長者用樂齡設備
在社區引入各類智能安老設備,既符合最新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顧問研究報告」發展健康老齡化「智慧生活」的建議,也響應政府一貫提倡的居家安老,實現「智慧居家安老」(smart ageing in place)。不過,提倡智慧老齡化不能忽視數碼鴻溝的客觀存在。我們的長者,尤其是高齡長者,能否適應智慧生活?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關於長者友善與智慧城市的最新研究發現,長者總體上對使用智能家居設備持開放態度,但也需要經歷一個適應的過程,并非必然就接受樂齡產品。
長者起初聽聞智能家居設備時,往往表現出憂慮及抗拒,擔心設備占用家居空間,安裝、使用及維修產生額外開銷,發生故障后不懂處理而淪為擺設等。但是,如果進一步解釋,提醒他們平時在社區活動也有使用類似智能設備的經驗,長者就會變得安心并樂意試用。因此,在引入智能設備的同時,還須營造社區支持網絡,既令長者有機會體驗智能設備帶來的好處,又能協助他們解決使用上遇到的疑難。
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教授 溫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