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本港人口老化,安老服務成為迫切社會問題。月前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到訪長者認知訓練中心,與長者及家屬、護理員會談,了解他們的意見和需求,以推出更好的安老措施。
港老齡人口龐大
老年乃人生必經階段,對不少人來說看着親人老友一個個離開難免產生恐懼,同時隨着年齡增長,身體各項機能逐步退化會有所擔心。面對年老體衰的自然規律,大家首先要在心理上做好準備,與其唉聲嘆氣、傷感鬱悶,不如順其自然、坦然面對,調整生活方式和心態,注意飲食和健康,晚年生活才能過得愉快而有意義;其次,在財務上亦要早作籌謀,趁年輕時儲備足夠的金錢保障自己,頤養天年走好人生最后路程。
本港社會富裕,醫療條件好,港人男女平均壽命為世界之冠,銀发一族越來越龐大,估計70歲以上的有70餘萬人,其中獨居長者人數也有不斷上升趨勢(由於子女移民外國或外遷居住,或關懷平淡、不和諧等原因),筆者也是高齡之人,有幸得到家人的陪伴、照顧和關懷,時常聚餐或陪同運動、旅游,例行身體檢查等,不至於有孤獨的感覺。由此想及各地高齡長者之生活環境和實况,發覺一些貧、病、孤獨長者缺乏人照顧而心靈空虛,很多時寂寞苦悶、生活無聊,其中部分人入息或儲蓄低微,如子女不加以援手,依靠低微儲蓄或綜援為生,若又不幸患上疾病,生活質素便大打折扣,極需各方關注和支持。
政府家庭社會應齊出力
面對人口老化,長者之照顧也考驗家人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道出了人生幾許無奈,不是子女不想盡孝道,有時確是力不從心,長期臥床病人面對病痛折磨難免會有情緒,而照顧者長年累月地付出身心也會疲累,一旦壓力爆煲可能釀成悲劇。今年6月一名年過八旬老翁疑無力照顧中風妻子,將她勒斃后再報警自首,令人唏噓;近又有男子因獨力照顧臥病在床母親多年心力交瘁,弒母后再跳樓自殺……,這樣的新聞真是一單都嫌多。事件再次引起社會對長期病患者照顧問題之關注。
因此,敝家族基金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已捐款建立綜合長者社區中心、老人護理中心、安老設備等,為老人家提供社交場所及一站式支援服務,以促進身心健康;亦向醫院、衛生院提議加設老人疾病科,注重例行身體檢查及打防疫針,中醫學院制造老人常用藥品,為安老服務盡些綿薄之力。從外國福利機構經驗作參考,長者服務安排計有:音樂、電腦、習字、書畫、舞蹈、柔軟體操、太極和瑜伽,有時集體當地旅游,身心哲理講解,防病及預防意外的網絡指導,間中也會有義工幫手。私立老人院地點多在郊外,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有助長者過着舒適生活;政府應對於老人福利大力支援,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便提出居家安老、改善基層醫療等多項政策方向,并承諾會投放更多資源在長者照顧方面。老人過往也替國家、社會工作和服務過,理應獲得特別安排和關注,使他們老有所養、安享餘年,符合中國著名《大同篇》之美好願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希望社會福利署、關愛基金、社會服務聯會等機構深入調查,向特區政府報告,制訂出相關政策惠及更多長者;同時亦呼吁各慈善基金、團體及富商捐款興建更多老人院、社區中心和安老場所等,為長者造福,這是最有意義的善工。自己做了關注長者好的示範將來后代也會對你孝順,何樂而不為?
方潤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