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中國經濟追求質變
十九大最重大的理論判斷,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此理論下闡述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指引著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方向。隨之而來的另一重大判斷是,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走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十九大報告淡化了GDP增長目標數字,表明更加強調經濟增長的質量而非數量。
受訪專家指出,圍繞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發展的充分與平衡得到空前重視。經濟結構優化與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的成敗對后續中國經濟走向的影響至為關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通過改革化解長期存在的深層次矛盾,中國經濟才能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香港商報記者 李穎
增長目標:由量到質
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中國經濟已告別高增長階段,從追求數量轉為追求質量。質量和效率成為中國經濟政策的著眼點。
過去30餘年,得益於人口紅利與后發優勢,中國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尤其是近5年來,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到8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三成。
現時中國已是全球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第一大商品貿易國、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對外投資國,還是120多個國家和經濟體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但相較於西方發達國家多元的產業結構、消費驅動的經濟特徵,中國仍是一個投資拉動的經濟體,內生動力不足。
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兼研究部總經理廖群認為,內地經濟已告別了高速增長(10%左右)階段而進入了中高速增長(6.5%到7%)階段,拐點是在2010年左右。任何事物的發展曲線都是拋物線,到了一定的時候必將出現拐點。
「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中共十九大報告如是表述。這是圍繞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所帶來的必然選擇。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中央黨校教授、當代世界社會主義教研室主任郭強認為,這是十九大報告最新、最原創、最重大的理論判斷。這個論斷符合實際,將會影響未來30多年中國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方式。
與以往不同,在十九大報告有關從現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不再有關於GDP數量目標的表述,而將追求目標指向了創新、平等、法治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美麗中國等方面。瑞銀集團亞洲經濟研究主管汪濤認為,十九大并未提及GDP翻番之類的目標,可能表明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發生了微妙的轉變。她預料,2018年政府或會小幅下調GDP增長目標。十九大強調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不動搖,去杠杆仍將進行,而去杠杆料將以國企為主力,金融監管仍將強化,向前推進。
提升實體供給體系質量
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中國經濟質量優勢。
對此,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向本報表示,過去很多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速度是上去了,但增長的質量并沒有相應的提升。從必要性來看,經濟長期的粗放式發展也積累了很多問題,例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滿足。所以接下來很明確的一點是,速度不再是追求目標,可以低一點,但是質量要提升,這是最為重要的。「比如一些好的高質量產品在國內買不到,民眾就到海外去消費,既然我們國內制造能力也不差,為什麼不能提升國內產品制造能力,造出與海外產品一樣質量的產品呢?我們完全是有這個能力的,關鍵是有沒有往這方面去做。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他表示,過去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環境污染的問題,也帶來資源浪費的問題,而未來的資源逐步顯得供不應求,所以必須保持增長的質量。盡可能地控制資源的投入,但是可以取得更高的產出,這就是一個資源利用效率的問題。
連平稱,提高經濟質量,其中特別強調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實這是一個供給與需求的問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需求也在不斷上升,需求的要求不斷提高,需求的質量在提高。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僅僅滿足於穿好吃飽了,而是有了更高的要求。圍繞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這個質量的問題體現在哪里?肯定不是在需求側,因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提升是正常的。因此問題肯定出在供給側,主要是要解決供給方面的問題。
鼓勵改革與創新
連平認為,在提高質量方面,短板是很多的,這涉及到整個經濟體系和管理體系的問題。解決之道一個重要方面就在於要鼓勵和支持那些能夠帶來質量提升的改革和創新;另一方面,就是要治理經濟運行中的亂象,加大對劣質產品的打擊治理力度。比如說,食品的質量問題、產品質量問題和水問題等,這些問題的存在,給整個社會的質量提升帶來非常大的危害,這些壞的東西不加以制止的話,毫無疑問質量是提不高的。要杜絕粗制濫造,必須加以嚴格的管控,把治理作為重頭戲。
他亦指出,要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提高質量,沒有一批兢兢業業、敬業愛崗的企業家,是不可能做好產品質量提升。「質量提升與倡導企業家精神是完全匹配的,因為產品是要人來做的。所以我覺得未來應該出台一系列的鼓勵、弘揚企業家精神的舉措,反過來,也要打擊那些對於生產粗制濫造的現象,要將其開除企業家隊伍,像金融業一樣,永遠禁入。」
連平還強調,與此同時要弘揚勞模和工匠精神,這與弘揚企業家精神是提升經濟質量的兩個方面,二者不可偏廢,對此將來都要尋求制度上的支持。
由「三去」轉向質量升級
在郭強看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這一論斷的意義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物質文化需要」改為「美好社會需要」,承認了中國人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要是正當的、合理的,承認了中國在這些方面做得很不夠,承諾了會作為主攻方向來滿足這些需要,這是巨大的歷史進步。另一方面,「落后的社會生產」改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看清了中國發展的主要問題、挑戰與風險,直面了中國存在的嚴重區域差距、城鄉差距、貧富差距,而這些差距背后是理念性、結構性、制度性的問題。主要矛盾判斷的變化會推動黨和政府逐漸把精力和注意力轉移到滿足美好生活需要方面,轉移到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方面。
從十九大有關經濟的論述看,未來3年的經濟主軸是穩增長。穩增長將會兼顧目前與長遠,不會簡單地通過房地產和基建拉動經濟增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主線,但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由減法變加法,由「三去」為主變成提供供給質量為主,提高供給質量的兩個重點,一是加強研發,二是設備升級,這些統籌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里面。要特別注意三大攻堅戰,防範和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這些防風險、補短板、強弱項的治理思路會影響各級政府的行為。
「三去一降一補」成效顯現
過去幾年,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經濟發展的著力點。經過2012年至2016年上半年長達54個月的去產能調整,傳統的產能過剩行業中大量中小企業退出,行業龍頭壓縮淘汰過剩產能。除了市場自發的力量,2016年政府啟動的供給側改革和環保督查加快了這一市場出清進程。
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曹遠征表示,中國經濟從去年年初開始到現在已經連續八個季度增長6.7%以上,今年中國經濟已經築底。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不在於需求的擴大,而是供給側的改革,「三去一降一補」。根據他的測算,中國的杠杆率從去年至今已經下降了一個百分點,企業杠杆率可以維持,中國銀行的壞賬增長已經開始穩定,而且環比下降。
國家發改委在十九大記者招待會上發布的資料顯示:「三去一降一補」成效顯現。已累計退出鋼鐵、煤炭過剩產能超過1億噸和4億噸,企業生產經營狀况大幅好轉。去年以來有序啟動法治化、市場化銀行債轉股,積極推動企業兼併重組,今年8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5.7%,較去年同期下降1.3個百分點。
所謂剩者為王,今年前后接近尾聲的此輪產能出清,迎來了行業集中度提升,企業盈利改善,銀行不良貸款率下降與資產負債表修復。分析認為這些成果正啟動新一輪的產能擴張,進入一個經濟新周期。
全球及中國經濟的企穩復蘇,為中國推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了良好條件。廖群認為,內地經濟將發生一個令人鼓舞的積極變化,這就是制造業投資經過近6年的去產能調整,將進入一個新的擴張周期。這一積極變化對於今后內地經濟的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但有觀察人士指出,必須看到,一些困擾中國經濟已久的結構性問題并未出現實質性改變。供給側改革和環保督查帶動了工業品價格的上漲,工業企業利潤持續回升,但市場對於制造業投資的意願仍然低迷,尤其民間投資動力仍顯不足。與此同時,地方債務風險和國企高杠杆兩隻「灰犀牛」能否馴服,仍存隱憂。
本世紀中期躋身發達國家
廖群認為,比較現實的情景將是,由產能出清與供給側改革所帶來的制造業投資的加速,在政府宏觀經濟政策和其他因素的配合下,將促使內地經濟增長今年企穩於6.7%,其后5年穩定在一個6.5%至7.0%之間運行的「L型」平台,再在下一個5年穩定在一個稍低的6.0%至6.5%之間的「L型」平台,從而在今后10年形成兩個「L型」的新經濟增長平台。
他指出,展望未來30年,從發展階段論的角度,內地經濟增長不可改變的大趨勢,一是將不斷放緩,二是如果經濟足夠健康,將逐步地放緩,在追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之前仍然高於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水平。
他判斷,鑒於中央政府制訂并具很強的能力推行5年規劃,經濟增長速度的逐年放緩有可能呈現為5年下一個階梯(0.7個百分點左右)而每個5年期間呈現一個大致的「L型」,從而長期來看呈現階梯式放緩的態勢。這就是今后30年內地經濟增長曲線可能的大體形態。他樂觀預測,階梯式放緩將使得內地經濟在2045年左右達到發達經濟體的平均水平。
十九大同時提出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并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要實現這些令人嚮往的目標,改革尤其是與防範「灰犀牛」有關的改革需要加速,以國企為主的去杠杆仍任重道遠。
亦有論者提出,在經濟改革繼續推進的情况下,要高度重視中國的社會改革,把社會改革提到最重要的議事日程上。只有通過改革化解長期存在的深層次矛盾,中國經濟才能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