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央行官網公布了《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對金融科技來說,該文件的核心是禁止非金融機構從事資產管理業務,這當然會對相應的一些金融科技平台產生不少冲擊。隨后11月21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整治辦下發特急文件《關於立即暫停批設網絡小額貸款公司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各級小貸公司監管部門即日起一律不得新批設網絡小額貸款公司,禁止小貸公司跨區域經營。《通知》明確指出,近年來,有些地區陸續批設網絡小額貸款公司或允許小額貸款公司開展網絡小額貸款業務,部分機構開展的現金貸業務存在較大風險。文件把焦點直指從事現金貸相關的金融科技企業。
現金貸冲擊金融秩序
這次全面收緊網絡小貸牌照,實際上是冲着目前市場上十分流行的現金貸而來。近階段,內地現金貸火爆,與網絡小貸公司有很大的關聯。一些網絡小貸公司或者是自己開展現金貸業務,或者是作為現金貸平台的資金供給方。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現金貸業務的金融牌照,為了規避監管風險,不少現金貸公司就以網絡小貸牌照為掩護,從事現金貸的業務。
所謂的現金貸,是由金融科技衍生出來的,借助於互聯網金融平台及所謂大數據風險控制手段,以特快批核、即時批核為賣點,吸引客戶進入現金貸市場,貸款額度普遍偏小,由以往的以萬為單位下降至以千甚至以百為單位,且不需要真實的交易作基礎。而且這種現金貸都以「零息」包裝為廣告,很快在內地出現爆炸式的增長。但實際上,這些現金貸公司會把種類繁多的費用放在后面,全部費用加起來年利率可達本金的幾倍,是典型的高利貸。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以市面上78家比較知名的現金貸平台估算,平均利率為158%,其中最高的「發薪貸」的年化利率可達598%。現金貸廣告所宣傳的是「秒速到帳」,有身份證就能借錢,大多以手續費或管理費收費,實際上這些費用都是利息,希望借助高利貸來覆蓋信貸風險。由於現金貸的暴利,近半年來吸引了超過10多家上市公司發起或獲得批准成立互聯網小貸公司,以從事現金貸業務,已暴露出放款門檻低、高利貸款、暴力催收、資金來源不明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冲擊金融市場秩序。在這種情况下,政府當然不會聽之任之。
其實,金融科技的發展,目的是要降低交易費用和中介費用。但是目前內地的現金貸則借助現有的網絡平台及廣告上的虛假宣傳,以高利貸來覆蓋金融風險。這也如早前大學里流行的「校園貸」一樣。校園貸表面上是為了幫助收入不足的學生,后來卻演變成「裸貸」,通過網絡平台及微信,以年輕女學生為目標,只要裸體持有身份證、拍視視頻、提供家人資料,便能借得金錢,月息達20厘。對於年輕學生來說,利滾利下根本無力還清貸款。最后,這些高利貸者只能提供工作機會讓這些女性賺錢還債,嚴重的社會問題也由此引發。
加強規管助發展
正如周小川行長日前撰文指出,目前內地一些所謂的金融科技公司,以普惠金融為名,行龐氏騙局之實,或借「金融創新」為幌子,線上線下非法造次;有的甚至與監管機構的內鬼合謀,進行利益輸送,令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增加,削弱銀行體系的防範風險能力。對此,加強監管是必然的。
問題是,為何不少金融科技的創新,一進入中國就可能成為少數過度炒作的工具。無論是P2P、比特幣,還是ICO、現金貸等都是如此。估計這與中國以政府過度擔保或隱性擔保信用體系有關,由於金融炒作的收益歸自己,其成本則可轉化給整個社會來承擔,投資者豈能不喜歡風險高的投資及市場呢?
可以看到,2013年以來的互聯網金融爆炸式增長,泥沙齊下,表面上是促進了科技創新,實際上是把中國金融科技引入歧途。當時這些金融創新的公司,期望一夜暴富,而不是如支付寶那樣真正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及給民眾帶來便利。面對這些問題,政府部門加強監管是一種趨勢,但這種監管并不是要遏制金融科技創新,而是讓中國金融科技走上正途。金融科技的發展是一種趨勢,而且這種趨勢還只是開始。
在《指導意見》中,對智能投資顧問從事資產管理業務有嚴格的規定,比如嚴格的市場准入、產品設計的嚴格要求、投資失誤賠償責任等。這是目前為止,內地對此業務最為重要的規定,肯定產生重大影響。但是也應看到,無論是高頻交易、演算法交易、程序交易,還是智能投資顧問等業務發展,都與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雲計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慧等現代科技快速發展有關。高度數位化的金融業,將成為人工智慧最佳應用的場景。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利用這些快速發展的科技來為金融業服務,從而創造出更有利社會經濟發展及人民福利水平的金融服務。
對於中國來說,當前法律規則將會引導中國金融科技走向健康發展之路,而不是遏制其成長,中國金融科技仍然具有無限前景,目前政府的監管理念已透露出相應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