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特別報道

知識鑄造夢想愛心孕育希望
2017年 11月 27日 00:00    香港商报
 

    知識鑄造夢想愛心孕育希望

    為了那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

    11月18日,馬來西亞林明國民型華文學校禮堂內,做義工的李翰章老師寫的這首《有你最美》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華人。在此,樂利來國際集團董事長邱多福先生協同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東方少年雜誌社、吉隆坡城中扶輪社等多家單位,開啟了馬來西亞共享書箱計劃,舉行了華文書籍捐贈公益活動,為孩子們帶去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林明國民型華文小學校有百年歷史。該校所在的林明地區,屬於馬來西亞彭亨州關丹縣內地村鎮,曾經是全世界最大的地下錫礦場所在。走在林明老街中,彷彿進入時光隧道,尽管外在環境多變,自數十年以來,老街的老店始終維持原本的樣貌,街道老樹盤根,昔日礦場與員工宿舍顯得蒼涼。林明居民恬澹豁達,對物質生活沒有太高的要求,過著老實淳樸的生活。林明鎮周遭綠山環繞,自然景觀豐富,在一片安詳寧靜之中觀賞大自然景色,一切的塵思俗念都隨風消失。林明國民型華文小學校,是關丹地區唯一一所愛心學校,提倡的是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注重對孩子的德行教育,其資源都是通過部分政府津貼和募捐善款而來的。

    據共享書箱發起人之一邱多福先生介紹,共享書箱如同一個小型圖書館,旨在營造「拿一本,還一本」的社區閱讀風氣,為社區居民、學生及游客等提供借閱書本機會。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支持下,自共享書箱計劃實施以來,得到了東方少年雜誌社、長江文藝出版社北京圖書中心、北京中新率動文化傳媒、首都食品與藥品雜誌社等中國多家圖書出版機構及各界的支持,短短2個多月時間,共收到來自中國捐贈的圖書6000餘冊。其中東方少年雜誌社一家就捐贈了4000冊。目前已經有六個白色漂亮的共享書箱在馬來西亞林明地區首次投入使用,每個書箱里面裝有20本書籍,分別坐落在小鎮的不同角落,讓人們「走到哪,讀到哪」,隨時隨地進行閱讀。

    東方少年雜誌社社長王慶杰表示,書籍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是不說話的老師。通過閱讀可以開拓視野,希望孩子們能夠認真閱讀這些書籍,從中汲取知識和營養,為實現理想而努力;希望孩子們能喜歡《東方少年》雜誌,通過閱讀來感受優秀的中華文化;希望熱愛寫作的孩子可以把自己寫的文章郵寄給我們,在雜誌上發表,讓國內的小讀者了解你們豐富多彩生活和理想。我們也將與馬來西亞華文學校緊密合作,為孩子舉辦更多活動,也會持續提供雜誌和書籍給小書箱。

    吉隆坡城中扶輪社社長郭偉俊表示,「閱讀」就是為孩子們點亮了一線希望之光,也為孩子們編織一個偉大的夢。希望東方少年雜誌社憑藉其在中國的影響力,為我們源源不斷地提供優秀書刊,把中國文化軟實力通過「一帶一路」輸送過來,讓這里的孩子能夠學習到中華文化,通過閱讀改變自己及社會的命運。林明是馬來西亞第一個設立華文書箱的地區。隨著這項活動的開展,今天的林明及未來在其他鄉村,將會呈現書箱處處、書香悠游的閱讀景象。

    這次「共享書箱」公益活動在林明落地,得到了林明國民型華文學校校長顏麗婷大力配合和積極推動。她選擇了閱讀聚集地設置「共享書箱」,并努力爭取周圍居民及當局政府的同意。同時,她在本校致力推廣閱讀,不斷綠化校園,注入書香,讓孩子有個更好的環境可以靜下心來閱讀。她說:「每天上課前20分鐘,小班學生會進行日有所誦,大班學生會進行讀書會,希望通過持續閱讀,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以愛育愛心繫教育

    作為馬來西亞華裔,邱多福除了投身公益事業外,還熱衷於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年來持續支持華文教育。

    華文教育是中國面向數千萬海外僑胞、尤其是華裔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開展的民族語言學習和中華文化的傳承工作,被譽為中華民族在海外的「留根工程」、「希望工程」。邱多福認為,這項事業關系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海外的傳承,關系著華僑華人后代對中國的認知。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多種語文和多種宗教信仰的國家。其華文教育早在19世紀初就以私塾的形式出現,發展至今,華文教育的學制、教學和課程目標都深受中國教育制度的影響,包括教科書和教師大部分也都來自中國。其間,無論是在英國殖民時期、日戰期間,還是在獨立以后,無論是受政府法令和政策的限制,還是受馬來民族主義情感的制約,在馬來西亞華人政黨、董教總和一批經濟實力雄厚、熱心華文教育的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成為除中國大陸、台灣、港澳地區以外唯一擁有小學、中學、大專完整華文教育體系的國家。

    但,邱多福也發現,由於歷史和種族的因素,擁有良好基礎的華文教育在馬來西亞始終是一個十分敏感的課題。

    長期以來,馬來西亞政府長期致力於馬來語成為唯一教學媒介語的努力。在「新經濟政策」下,馬來西亞政府在教育領域實行固打(比例)制,大學在錄取新生時不以分數為錄取標準,而是按種族比例分配。2002年政府雖將固打制改為績效制(成績),但未能改變教育歧視政策,許多品學兼優的華裔子女被國立高等學府拒之門外,難以獲得政府獎學金到國外深造。前些年,又提出用英語作為數理科教學用語,政府不承認獨中的文憑,初、高中畢業生必須在參加政府學校同等的水平考試,才能獲得政府承認的相關文憑,進入高中或大學。2012年,又提出貫徹單元同化教育政策的《2013~2025年教育發展大藍圖初步報告》……華文教育面臨如此嚴峻的考驗。

    根據截至2015年5月31日的統計數據,馬來西亞全國有1295所華小,在校華小學生人數有超過50餘萬人,占全國學生總人數的20.6%。因此,華校資金、師資、華文書籍的配備等等,都成為了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和國際交流的不斷深化,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中馬關系進一步發展。邱多福深深感受到了同祖同宗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榮譽感,他相信,通過「一帶一路」將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傳播到馬來西亞的華文學校,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會有良好的發展前景。為了保住華小華中的存在,為了在馬來西亞華人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持續捐贈十多年,他堅信:「學校不能倒,民族信念不能倒,中華民族的傳承不能倒!哪怕只剩下一個學生學校也不能倒。忠誠中華文化,無論走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帶到哪兒。」這次,邱多福誠意邀請中國一些出版社、企業家在馬來西亞啟動圖書捐贈活動,書本傳遞愛心,知識鑄造夢想。他希望把這個圖書捐贈活動一直持續下去,用這個特殊的方式給華文中小學的孩子一種特殊的關愛,用這種特殊的方式為教育事業做出一位華人應有的貢獻。

    林明國民型華文學校校長顏麗婷說,在馬來西亞辦華文學校是很困難的,馬來西亞華文學校的數量是有規定的。一旦關閉,很難重開。我是華文學校培養出來的,深深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是非常重要的。華僑之所以願意送孩子來華文學校,是因為我們這里,積極推動愛心教育,全面體現「德智群體美」的辦校精神;是因為我們這里,每一位年青教師都以滿滿的愛心傳播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低廉的工資,匱乏的資源,沒有阻擋我們的腳步,以愛育愛,和義工一起帶領孩子們做游戲、為孩子蓋起一個個流動書箱,和孩子一起快樂成長;是因為我們這里,有家教協會為學生和教師的福利及學校的形象提供服務,有董事會維護和改進學校各種設備,有校友會致力為學校募集善款與資源……從教育的重要性來看,教育是一個民族根本性的事業,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一個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是一種人類道德、科學、技術、知識儲備、精神境界的傳承和提升行為,也是人類文明的傳遞。

    從教育形式的角度來看,人的一生不可以不學習,而讀書是受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邱多福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到其中,為孩子們多做些事兒,讓閱讀精神傳遞,讓愛心奉獻傳遞,堅守這份血脈凝聚的根。他還希望為了延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教育理念、優化兩國教育資源、提升教師科研水平,組織中馬教師交流活動。馬來西亞林明國民型華文小學校,目前學生84人,90%來源於華人后裔,教師13位。2018年是學校105周年校慶,將建立圖書館及教師宿舍。希望中國大陸、台灣、港澳地區的出版社及企業、個人能情繫莘莘學子,為了那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樹立奉獻愛心、見困相救、有難相幫、助人為樂的社會風尚,為世界華文教育發展做出貢獻。

    仁者慈心投身公益

    每一個善舉,都會讓世界變好一點點。發起共享書箱,僅是邱多福眾多善舉中的一個。他祖籍福建,自幼歲父輩移居南洋,早年留學英國和加拿大,攻讀國際管理學,并靠自學精通八種語言,畢業后涉足國際貿易及企業管理領域,擁有二十多年的行業管理經驗。他於2004年創辦了馬來西亞利來國際集團,投身到筋骨養護事業,并利用短短時間,快速拓展全球市場。他的創業靈感源於母親,他說:「我母親得了關節炎,多年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當時,我和家人都費盡心思,到處尋醫問藥,但始終沒有大的起色,苦無良策。2004年,我發現德國剛研發一種專門針對骨骼關節修復再生的專利產品骨膠原水解膠原蛋白粉,就嘗試讓母親服用。一段時間后,我就看到母親有所好轉。」

    在大家的眼里,邱多福是仁者,因為他有一個慈善的心,他積極投身愛心捐助活動:通過山東紅十字會,向汶川地震災區捐贈恢復骨骼健康急需的骨膠原蛋白產品;在山東青島、上海浦東、天津等地捐助上千個受骨病折磨而又無力承擔高額治療費用的貧困人群;向四川阿壩州大骨節病患者捐贈骨骼養護健康產品;走進華西村,為骨骼病患者免費義診,捐贈保健產品……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