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技術創新后來居上 港可藉優勢迎良機
眾多跡像顯示,中國正顛覆過往低端制造大國的刻板形象,在新技術的各個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而這僅僅是個開始——十九大提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改革和創新來獲得進一步增長的動能,為中國的創新崛起打開了更大的想像空間。
所有人都聽到了海浪拍岸的潮音,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香港亦不例外。坐擁全球領先的高校科研資源、便捷成熟的融資環境,以及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體系,香港是中國創新立國不可或缺的支撐力量。發揮香港所長、對接國家所需,亦是香港實現轉型的良機。
香港商報記者 李穎
創新釋放長遠增長動力
僅僅十餘年前,中國還是世人眼中那個生產拉鏈、襪子、打火機的低端制造國。如今,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成為了中國「新四大發明」,這個國家在新技術的各個領域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顛覆了外界對中國的刻板印象。近5年間,中國科技創新的整體能力顯著提升,成就有目共睹。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
就在不久前,中國在京滬高鐵上實現了每小時350公里的高速運行,刷新了全球長距離高鐵的速度記錄。不過十多年時間,中國高鐵從無到有,如今總里程已達2.3萬公里——這個數字超過了全球排名第2到第10位國家的總和,占世界高鐵運營總里程60%以上,位居全球第一。
瑞穗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分析,近年來中國出口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科技企業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在10%至20%之間,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長不多,出口結構有了明顯的分化,這反映了產業的升級換代。其中,美國一年從中國進口電機電氣設備1360億美元,占到美國進口的四成份額。
瑞銀近日一份報告指出,最近10年來,中國創造力大爆發,在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等領域,中國企業創新水平都位居世界前列。這主要得益於進步的教育水平,加大的研發力度,政府的支持政策以及大量的可用資金。
然而,中國創新的步伐并未止息。十九大報告中60餘次提到科技和創新,明確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報告亦提出,到2035年,中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
依靠創新參與全球競爭
沈建光向本報分析說,十九大報告在經濟領域中把創新提到很高的高度,就在於我們正從中等發達國家向高收入國家轉變,過去我們很多東西可以模仿,不需要創新,但是現在我們在很多領域已經接近頂尖水平。與此同時,美國芯片等最高端的技術仍對中國禁運,中國現在正在攻關,加緊制造發動機、飛機等。到了現在這個時間點,我們必須靠創新參與全球競爭,所以十九大報告將創新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很明顯,下一個階段,在中國慢慢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過程中,經濟的成敗是一個最重要的關鍵點,這需要通過創新來釋放進一步增長的動能。」沈建光如是表示。招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丁安華近日在中國高交會上亦表示:「我們未來面臨的周期主要可能是由技術、革新、創意帶來的,主要的期望來源於我們的創新。從這個角度來看,科技創新或許正在積累能量,為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的下一階段,提供一個更長遠的增長動力。」
香港創新優勢明顯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這對香港來說也是絕好的機遇。香港知名投資家溫天納向本報表示,事實上,在創新、科技等方面,香港已經落后於深圳等內地城市。但香港在創新方面仍有很大的優勢,體現在它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經濟體,在金融、證券等市場上都有著明顯的優勢。香港的科研能力,理論研究也有一定優勢,但要將這些成果發揮實際作用,則需要與內地一些城市進行合作,更好地互聯互通。香港應發展教育方面的創新,及金融領域的創新,以幫助國家建設創新型經濟方面再走前一步。
港資本市場利於創新
在香港大學金融系教授肖耿看來,香港有利於創新的最大優勢在於擁有成熟的資本市場,以及便利的融資環境。作為全世界最大的IPO市場,香港的集資能力特別強,這對創新構成強大的支撐。
「因為創新最難之處在於風險,創新99%都是失敗的,成功的永遠是少數。美國創新之所以在全球領先,就在於它有一個發達的資本市場。從天使投資到股票市場,有一整套完善的資本市場。」肖耿說。
過去幾年,香港資本市場上的融資總額超過了美國資本市場,也超過了中國滬深兩大股市的總和。肖耿認為,在創新過程中,如果市場認為某一個項目能夠成功的話,就可以迅速地在資本市場上找到錢。不光是股票市場,還包括前期的風險投資、孵化器等諸多環節。這是香港非常難得的優勢。
在他看來,香港的很多創新優勢還沒有被充分意識到,比如人才優勢。全世界的華人,包括內地的企業家,對香港的營商環境、生活方式都非常認同,很多在深圳等內地城市的企業家也選擇定居香港。因為香港不僅從經商來說交易成本非常低,對腐敗零容忍,教育方面也非常發達,國際學校眾多,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學里香港就占到5所。
他指香港「一國兩制」的優勢非常明顯,既保證了香港整個經濟和社會制度與西方同步,同時又保證了香港的實體經濟與中國保持一致,處於一個整體中。香港的基礎研究很強,在生物化學等大量基礎研究方面都有很大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其文化科技體系與西方接軌。
香港優勢須結合內地
「香港在創新方面有很多優勢,但這些優勢需要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其他城市配合,才能夠比較有效地實現。」肖耿說,必須看到,香港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功,背后有粵港澳大灣區內其他10個城市的支持。香港很多創新最終的實現要在深圳、東莞等地。生產制造在東莞與佛山,市場研發在深圳。因為香港的缺陷在於成本很高。交易成本雖低,但要素成本非常高。人才、資金、土地等所有的要素成本都高過中國內地和海外,這導致在香港的生活成本非常高。
「如果將來粵港澳大灣區交通一體化發展,灣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能夠暢通無阻的話,就會對中國的創新做出巨大的貢獻。我相信粵港澳大灣區未來應該是全球創新最活躍、最有希望成功的一個區域,因為全球經濟的重心是在朝亞洲轉移,而香港及其所在的粵港澳大灣區又處於亞洲的中心地帶,是重要的節點城市。」肖耿樂觀表示。
他亦指當下香港仍存在很多問題,導致它的潜力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將來要著重於發掘香港的潜力,尤其是在創新方面的潜力。
連平提醒說,要特別注意未來一些主要的創新型城市,成本不能很高。現在因為房價上漲推動了各種成本都在上升,人才的創新活動、科技開發活動的成本都很高,在這種高成本之下,即使擁有很高的研發費用,也可能被不斷上升的高成本消化掉了,要非常有效地控制住大城市成本的上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房價的上升。
從這個角度來說,包括香港、深圳在內的高房價城市,都需要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其他城市合作,將創新轉向珠三角廣闊腹地,來降低創新的成本。這需要灣區內各大城市做好分工,謀求合作。
建立創新體制是關鍵
未來的競爭主要是科技能力的競爭,而科技能力與科技投入是有密切關系的。2016年中國研發投入約1.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已達到2.08%,2011年美國申請的國際專利是中國的6倍,到去年已經下降到1.9倍。
據瑞銀分析,中國目前的研發投入已經超過歐洲國家,預計將於2018年超過美國。瑞銀同時預計,亞洲國家的研發投入總和將於2020年超過歐洲和美國之和。
瑞銀認為,隨著中國在創新能力上的崛起,5年后市場對中國的看法將變得非常不同,這將帶來對中國的價值重估。
「我們認為中國正在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未來10年將發展成為一個主要創新國家和高附加值的經濟體。」瑞銀在報告中寫道。
在看好中國創新前景的同時,專家亦指出,未來中國的創新亦充滿挑戰。中國在創新方面要取得突破,一方面在於進行長期的技術積累;另一方面,也是最關鍵的,則在於建立一套鼓勵創新的體制。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向本報表示,對於建立鼓勵創新的體制,具體的方向在十九大報告中已講得很清楚,提出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他亦指出,包括建立人才隊伍,產學研體制等,未來都需要大力加強。「一是要持續加大研發費用的投入,中國在這方面比例還不高,與西方發達國家還有差距,從國家擁有的財力來看,中國政府所擁有的財力要比美國政府多得多,土地也是國有的,還有大量國有權益類的資產,把這些財務資源釋放出來,持續地增加研發費用,這是將來要著手改進的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
瑞穗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亦向本報表示,創新需要資金和體制的支持。現在中國對科學家的管理體制有很大的改變,過去中國的高校、科研院所等生產出來的科技成果都是國有資產,不可侵犯。而現在要給科學家、科研人員的創造發明給予一定的股權來作為鼓勵。最近,中國政府對科技研發的投入非常巨大,包括電動車、互聯網、新能源汽車、高鐵,都在大量地投入。
港高校助力科技灣區
香港有港大、港科大等5所排名世界前100的大學,高校科研資源強大。今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公布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香港排名14位,內地第17位。香港引入外國基礎研究中12%達世界領先水平,30%達國際水平。
事實上,香港高校與內地企業界自下而上的創新合作早已有之。例如,深圳大疆創新生產的無人機占據國際市場大半江山,這家公司的創始人汪韜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而他在港科大的導師李澤湘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推動科技成果在珠三角地區的轉化。
李澤湘不僅是香港科技大學的教授,他還是香港X科技創業平台發起人、橫掃全球無人機市場大疆創新的董事長,以及帶領旗下眾多學生來到松山湖創辦固高科技、李群自動化、逸動科技等多家機器人企業的精神領袖。
據李澤湘介紹,大概在1999年,他們就開始嘗試把實驗室的一些科研成果跟珠三角的產業做一些結合。第一個項目是把機器人的一款控制器應用到裝備制造業。從早期的PCB鑽床、滴灌設備到后來的半導體、LED設備,再到后來的機器人、數控機床等等,他見證了整個深圳乃至珠三角裝備產業的發展。
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
香港大學技術轉移處業務發展及專業服務高級經理馬展明向本報記者表示,香港大學一直致力於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多年來經濟、社會效益都令人滿意。2002年,香港大學將發明的「導流雜交」的專利技術授權給廣東凱普生物科技集團,如今,凱普團隊利用該專利技術開發出多種試劑盒,并成功推出市場。迄今為止,凱普HPV受檢女性人數超過1600萬,為數十萬人提示宮頸癌早期風險。今年4月,凱普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
據馬展明介紹,港大還將發明的LED路燈新型驅動器成功轉讓內地廠家,將LED路燈驅動器的壽命從2年提升至10年。目前使用該款驅動器的LED路燈已在廣東省鶴山市廣泛應用於市政道路照明。
「下一個30年是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科學發展的高速時期,現在對香港來說是千載難逢機會,如果香港拿100-200平方公里搞科技,「孔雀東南飛」將飛到香港。」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樊建平表示,香港可以變成一個科技總部,一個世界性研發中心,進一步帶動深圳的創新,深港合作的潜力和前景都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