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投資分析

用心良苦的改革
2017年 11月 29日 00:00    香港商报
 

    在本月中,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出台《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內容長達萬字,分29條,全面收緊相關金融監管法規。筆者認識的內地業界朋友詳細閱讀意見稿后,都有同樣的觀感,認為相關意見稿可被稱為中國金融歷史上最嚴的資產管理法規。無可否認,在未來,內地資產管理行業將全面步入質量提升「新時代」。在全面收緊監管政策的前提下,內地股市中線難免受到打擊。不少投資者問筆者,為何會選擇此時此刻進行整改?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金融作為服務經濟的工具。目前,中國經濟正進行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去庫存、產業提升等等已經成為主調。在產業全面提升的要求下,金融市場能否有效服務實體經濟為重要考慮,金融市場若不整改,實體經濟的流動性將無法擺脫流動性不足的困局。

    2018年為十九大后的首個完整年度,若不在2017年最后的時刻及時處理,拖到明年才進行,時間將會產生延誤,不利改革的執行,更難以取得成果。尽管法規或會打擊中線流動性,但是短線影響其實僅屬心理作用,始終法規根本尚未確立。至於長線影響,若然市場更規範,實體經濟受支持,內地股市最終依然受惠。

    防止慢牛變狂牛

    此時此刻在內地股市,決定股價的因素,不單只是上市公司自身的基本面及業績,還需要考慮整體市場環境及宏觀因素。目前內地貨幣政策穩健中性,金融去槓桿仍火熱進行中,投資情緒只是一般,股市的悶局其實尚未被打破。在十九大后,如何打造未來一流中國企業成為長線經濟考慮的目標,雖然基本面的改善會有利A股市場之長線發展。不過,若在尋求牛股的時候,內地投資者及資金一窩蜂涌至,集中投放到個別股份,未來是福是禍實在難料。高增長的財務數據是牛股出現的主要基礎,但A股可供選擇的「慢牛」股始終有限,資金集中投放,難免令「慢牛」變成「狂牛」。早前,政府的介入就是希望阻止「狂牛」在亢奮過后,破成為「死牛」的宿命。

    資深投資銀行家溫天納

    (逢周三刊出)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