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興起,打破全球出租車行業的市場機制和牌照壟斷,捍衛了消費者需求,也在巧鑽法律「灰色地帶」,挑戰既得利益,引發業界的反對與抗議,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引起不同程度的監管冲擊。在香港,網約車服務自2014年被引進后便爭議不斷,消委會最近建議政府開放預約汽車服務市場,以發牌制度規管網約車平台、司機以及車輛。然而,當中的管與放,應如何拿摥?
網約車亦正亦邪
揀客、拒載、濫收車資、無禮和車廂污穢等,是現行的士行業普遍出現,但卻屢禁不止的違規失禮行為,不單影響居民及旅客的出行,更嚴重損害香港的旅游形象。網約車服務的出現,正好彌補業界的紕漏,為乘客和司機提供互動性的選擇權。乘客既可選擇車款,司機亦會提供較一般的士司機為優的服務,并可因應不同的供求量而彈性調整收費。這項以科技發展改善生活質素的成功模式,本港沒有說不的理由。不過,有關服務一直在監管、保險和安全等方面都存在疑問,迫使大家認真檢視。
共享經濟是發展趨勢,世界主要地區和城市都高度重視并大力推動發展。網約車平台本來就是裂解式創新,利用科技優勢跳脫物理的實存空間,進而對法律打「擦邊球」和巧鑽監管差异的空子,以低管制甚至無管制狀態,對比的士服務的高密度管制而勉強掙出來的「食到盡」競爭優勢,造就部分消費者的福祉;本身亦正亦邪,更與城市管理存在結構性矛盾。
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西方經濟一直「神化」市場力量,強調自由市場內的競爭會比監管更可取,并強調若能依靠市場競爭就可解決市政問題,政府就不應介入;但現實情况,無論是市場全球化,還是經濟區域化,主其事者必然是政府的主管官員,但遲遲未能就此擬就制度性監管,甚至淪為「未戒奶」政客的夢囈!
政府權力天秤怎麼擺?
成功的新生事物,往往會形成全球性的挑戰,但其生命力則是源於其技術與商業上的合理性。如果要求所有新生事物,都必須嚴格遵守適於傳統主體市場的監管和日常操作,就不能產生新生事物,就不能有經濟和技術的進步,有的只是受到法律庇護的陳腐事物。
今天,網約車問題不再是單純的法律和城市管理問題,而是相互扣連,涉及資源再分配的复雜問題。政府的權力天秤將應怎麼擺?如何平衡現有的士和網約車間的利益矛盾?如何減免出現歧視性或傾斜性競爭?如何監管和保證良好司機的行政規範?如何通過博弈、平衡和樽俎,為創新和共享經濟尋找自己的新活路?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會長陳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