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立法會反對派議員及某壓力團體對內地來港與親人團聚的政策大加反對,說這幾年每天150個名額的規定被超越了,特區政府應享有審批權。有更離譜的說「他們來,要保證自力更生,別申請公屋和綜援」云云。這是以偏概全,不去了解事情真相,把謬論無限放大,說穿了,是凡與內地有關的一律反對,對內地與香港關系日趨緊密的客觀形勢視而不見,與現實脫節。作為議員,作為壓力團體,名副其實在給社會添加精神壓力。
香港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與上世紀上一代人從內地來港幫助建港大有關系,反對派中人漠視這個歷史淵源,是一大謬誤。
其實,來港與親人團聚的政策,始自港英時代。近年,香港低技術工人十分短缺,清潔工、安老院户員、酒樓侍應、地盤工人等工種都需要人手,新移民不僅能幫上一定的忙,而且,來港后照顧自己家中的長者,也能減輕安老院部分壓力。另外,他們中有些人學歷漸高,來港后稍加培訓,很快就能投入工作。說到申請公屋,也要在港住滿7年方符合條件申請,且要排隊輪候,前后起碼也要等上十年八載。至於綜援,窮人拿綜援,也有是香港土生土長的,怎可以如此簡單概括問題?
正當討論到安老院的人手不夠時,某些人又轉過頭說「本地工人也開工不足」,藉此反對輸入外勞。即使他們中有人贊成輸入外勞,也不願意從廣東省輸入。其實,海外外勞是外國人,來港照顧老人,得從零開始受訓:學講粵語、學煮廣東菜等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習慣,哪及得上來自內地大家同是中國人般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