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城市文化名片
品鑒嶺南作家首進珠海
第八屆「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采風行昨日走進珠海市。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蔣子龍率團首先走訪珠海的歷史文化名鎮--斗門鎮。到有600年歷史的南門村,看100多年歷史的斗門古街,上金台寺,下接霞莊,從多個側面探尋珠海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淵源。
下午,采風團來到珠海高新區。進羅西尼鐘表博物館,走會同古村,到名人輩出的唐家灣,古樹、古建築讓作家們品玩不盡其中妙味。如此多的著名作家到珠海來采風,據當地官員稱,這還是第一次。香港商報記者盧濤林麗青同理
斗門古街 流連忘返
長約500多米的斗門古街,作家們卻行走得很慢,細細品味。這里的建築中西合璧,主體建築中融合中西方各國建築風格的獨特騎樓,外牆和走廊天花等飾以花形、幾何圖形等磚刻。據介紹,這里舊稱斗門墟,是地方行政中心,墟鎮的清朝古街現被列入珠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里也是珠海市目前唯一保存較完整的古街。
據悉,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里陸續建起了廣英祥、大昌、祥盛等10餘間布匹店,及多間百貨店、中藥店、米鋪、錢莊。如今這些店舖并未空置,而是經營著有當地特色的文化產品、醫藥、擂茶等副業。在古街中心地帶有幾家竹藝館,一下吸引住作家們的目光。葛水平說,若不是當地人帶著來,哪知道還有這麼一塊洞天。當地旅游局官員介紹,在珠海市現有的4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中,24項在斗門區。
金台寺 俯瞰湖光美景
簡直是太漂亮了,站在金台寺的峰頂,鄧剛對這里的美景赞不絕口,他說作為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重新選址、重新建設的寺廟,金台寺有太多值得稱道的地方,沒想到重修的寺廟可以這麼美。他指著寺內鏤空雕刻對記者說,你看工藝相當精美。
背靠海拔583米、號稱珠江門戶第一峰的黃楊山,俯望一弘碧水的王保水庫,如此美景,作家感叹依山而建的金台寺難怪香火旺,據悉金台寺也是黃楊八景之一。據介紹,這里的住持是從浙江普陀寺請來的高僧,陸春祥說,浙江是宗教大省,普陀寺香火很旺,沒想到也傳到了金台寺。
菉漪堂 赞古「蠔殼牆」
斗門鎮與南宋皇室有關的遺址較多。作家們來到有600多年歷史的南門村,參觀趙氏族人宗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始建於明朝的菉漪堂。趙氏族人第30代孫將作家們領到菉漪堂的外牆下,但見整面牆都是由蠔殼建成,據稱分內外牆多層,厚約60多公分。
蔣子龍說,斗門區過去也來過兩三次,但都不及昨天看得好。這次給他印象最深的是菉漪堂的蠔殼牆。他表示這麼年代久遠、保存完整的蠔殼牆在中國都可以說是絕無僅有,很有歷史感。作家們建議將這里申請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菉漪堂,與建於清末的逸峰祠、崑山祠并連一線,頗有歷史厚重感。
接霞莊 看南宋皇室私家莊園
莊外有護莊河環繞,還未進接霞莊,就發現到它的與眾不同。據稱這里是南宋皇室后裔建造的村莊,是難得一見的南中國皇室私家莊園,也是富甲一時的趙家莊園。因面對霞山而得名。
進到莊里,李貫通說,這里的安祥寧靜讓他感覺很舒服。莊里現在還住有幾戶趙性族人,作家們信步走到了一家小食店前,品嚐起當地的美味小食--艾餅、砵仔糕。王炳根說,不膩不淡,很有特點。
這里還有奉天誥命碑的遺蹟,足見莊內主人身份不一般。據介紹,由於外景有特點,這里還成為記錄首個中國留美學生容閎的劇集拍攝地。莊內建築還保存著清朝建築風格,進門有擋風牆,同時又融入西洋風格。莊內先后建起14座大屋,在護莊河的后面還有4米高的圍牆拱護。
鐘表博物館賞鐘表文化
昨日下午,品鑒嶺南著名作家采風團離開斗門區,前往羅西尼鐘表博物館參觀采風。作為華南首個鐘表文化博物館,羅西尼鐘表博物館首次全面對外展示和解讀鐘表文化及國際水平現代制表工藝,展現中國古傳統計時文化和現代鐘表制造工藝全景。藉助現代化的科技,該博物館進行鐘表文化知識普及,令社會大眾了解人類計時儀器由來發展及現代鐘表精密制作,感觸時間的存在,并引發對鐘表工藝的興趣。
博物館內,秤漏、大明殿燈漏、以中國元素制作的紀念鐘《百年鐘魁》、傳統景泰藍工藝制作的金葵寶鐘……各式各樣的鐘表讓人眼花繚亂。鄧剛說,這些鐘主要都是裝飾作用。看著展覽中展出的一款積家空氣鐘,王炳根告訴記者,自己家里也有一款類似的鐘,「我很喜歡這款鐘,下邊的圓圈轉起來不緊不慢,看著非常舒服。」原來,這款空氣鐘是以溫度變化作為動力來源,室溫變化一攝氏度就可使機心內發條盒蓄足48小時動力。
以時間之名,羅西尼鐘表博物館打造出一個開放的空間,一個文化交流的平台。作家采風團到訪期間,前前后后有多個參觀團到該博物館參觀。記者了解到,羅西尼工業旅游園區年接待游客可達17萬餘人次,吸引各地政府單位、企業家協會等前來考察交流,莘莘學子也慕名而來。截止2014年,該博物館先后榮獲「珠海市工業旅游示範單位」、「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AAAA國家級旅游景區」等榮譽稱號。
中西合璧會同古村
離開羅西尼鐘表博物館,作家采風團一行前往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會同古村采風。
順著蜿蜒的小路前行,兩邊農林、果園、水田相間呈現,水明山青。一群鴨子在池塘里悠镕地游弋,一大片高大茂密的樟樹下,依稀的一段古村牆;踏過一座橫臥的石橋,來到會同村口。抬眼望去,2座碉樓、3座祠堂整齊地排列在村前大街上。
據珠海高新區文化中心主任羅玉芬介紹,街上的莫氏大宗祠為香港太古洋行買辦莫仕揚家族祠堂。典型嶺南風格的祠堂,清一色的硬山頂,青磚牆,門廊、月台、屋脊上都是精美的石雕裝飾;而體量高大的碉樓卻挾帶著濃烈的西洋風格,無言展現著莫氏當年的雄心與視野,使得起伏雄健的村前建築輪廓交織起中西兩種語言。
除了莫氏宗祠,會同村的整體布局也符合中國傳統村落風水勘輿理念。「三街八巷」互相垂直交錯,構成方正規矩的「棋盤式」空間組織結構。南北兩座碉樓分別命名為「風起」「雲飛」。著名作家蔣子龍不由得感叹,「這個村的布局真是講究,風水太好了。」
作為珠海迄今保存最完整的近代村莊,會同村不僅是以莫氏家族為代表的買辦文化的物化縮影,也是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結合相容在村鎮建設中的典例。在莫仕揚的嫡孫莫詠如為紀念其妻子而建造的栖霞仙館,兼有中式碉樓的瞭望、守護、御敵功能和西式門樓的門衛功能的門樓,仿照上海太古洋行建造的齋堂,中國式六角亭,正方形基底的日本式歇山頂茅亭及印度式的啖荔亭,呈現了多元建築文化混合、雜處的風格、意境,更平添了會同村的傳奇色彩,也讓作家們赞叹不已。
唐家灣感受歷史
唐家灣名人輩出。走出莫氏大宗祠,作家采風團一行來到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的私家花園--唐家共樂園。1932年,唐紹儀將此園捐獻給唐家灣。漫步園內,古木參天,靜謐幽深。當年唐紹儀手植的荔枝樹,而今還存活30多棵。此外,法國桃花心木、美人樹等稀有樹種,也是當年唐紹儀出任東南亞國家使節時從异國引進的。「園子里有很多老樹,實際上這是個歷史的園子,時空的走廊,時空的隧道。」蔣子龍說,現在有的城市也長不出百年以上的樹,而這里還留下了幾棵。
唐家共樂園內的田園別墅亦稱「小玲瓏山館」,為一青磚灰瓦的平房式建築,為當年唐紹儀生活居所及接待客人的私邸。唐紹儀親書門口對聯:「開門任便來賓客,看竹何須問主人。」唐紹儀不僅是個古董迷,而且有許多別的雅致。共樂園內建有一座「觀星閣」,即私人天文台,至今猶存,拱頂式的天花板繪有星座示意圖。在田園別墅前,看著唐紹儀的生平簡介,作家們感慨萬千,尤其是對唐保住西藏領土一事特別敬佩。陳世旭說,那可是一大片鏡頭,唐紹儀非常厲害。
「這個地方我來過兩次,這次的收獲很大。」蔣子龍告訴記者,他正在寫一部巨著,里邊涉及到唐紹儀,因此曾多次到唐家共樂園來體驗。蔣子龍說,走在園子里,隔斷了外面的喧囂,心能靜下來,思考的東西也不一樣。阿成說,此次到珠海采風,身臨其境感受珠海當地文化傳承的豐富性,對一代珠海人在傳承優良民族傳統、實現中國夢的途中作出的輝煌成就,作家不能缺席。阿成說,作家應用手中的筆將這些現象寫出來,讓世人知道。
第八屆「品鑒嶺南」
中國著名作家采風行珠海采風團
采風團團長:
蔣子龍: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原中國作協副主席。其創作的《喬廠長上任記》被公認為新時期中國文學的一個里程碑。
采風團成員:
鄧剛:原遼寧省作協副主席、大連市文聯主席兼作家協會主席,代表作品《迷人的海》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阿城: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哈爾濱市作家協會主席。短篇小說《趙一曼女士》獲首屆魯迅文學獎。陳世旭:當代作家,從上世紀80年代寫作至今,先后出版長篇小說、中篇小說集以及散文隨筆多部。現居嶺南。
李貫通: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小說《天缺一角》獲首屆魯迅文學獎中篇獎。
任芙康:現任天津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天津市寫作學會會長。多次擔任魯迅文學獎、郁達夫小說獎評委及第七、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評委。
王炳根:福建省作協副主席、冰心研究會創會會長、冰心文學館館長、中國博物館學會文學委員會副主任、名人故居委員會副主任。
朱小平:《海內與海外》雜誌主編。多部作品獲獎。陸春祥:浙江省散文學會會長、杭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品曾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
葛水平:現任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省人大代表。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編劇。中篇小說《喊山》榮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