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特別報道

村市廚房里的煙火人生:在大梅沙村赴一場時光之約
2017年 12月 25日 09:04    香港商报
 

    冬日的暖陽里,10棟微改造過的建築與周邊的民居意外相融,散發著既藝術又市井的氣息。
    徜徉其中,藝術家們基於個人體驗的精心呈現躍然眼前,關於菜譜、擺盤的美學探討,關於視覺版「記憶味覺」的繪畫日記,關於用藝術手段展現的「村市(是)廚房」的林林總總……
    夜幕降臨,炊烟裊裊,大盆菜的熱氣升騰起烟火氣和人情味。
    五彩的魚燈,點亮的霓虹,整個村子氤氳在星星點點的夢幻藝術氣息中。
    不必專門去尋哪一棟建築,不必去糾結艱澀的藝術奧義,漫步大梅沙村,不經意的一瞥,卻能觸碰到別樣的精彩……
    城與村在發展,文明與冲突在交融。
    12月22日,2017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深圳)鹽田分展場在大梅沙村開幕。
    這是一場建築與藝術、視覺與美食的豐盛饗宴,以城村共生的姿態,綻放在這個冬季。香港商報記者 林麗青
    靈感:大梅沙村的烟火氣
    是次鹽田分展場的策展主題為「村市(是)廚房」,將廚房這個傳統意義上的生活空間放大到城市尺度,成為公共交往空間,進而表達獨具鹽田「滋味」的「城市共生」。當天下午,鹽田區委書記杜玲,鹽田區委副書記、區長吳德林,鹽田區人大常委會主任梁景海,鹽田區政協主席武威,鹽田區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黃偉平,鹽田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時衛干,鹽田區委常委、區委(府)辦主任王琨,鹽田副區長、鹽田公安分局局長田孟玉,鹽田副區長周敏等在策展人的引領下,走進鹽田分展場大梅沙村,品味鹽田「滋味」,感受建築與藝術完美結合的視聽盛宴。
    緊鄰深圳人氣最旺的旅游景點大梅沙海濱公園的大梅沙村,多年來埋沒在周邊快速的城市化和旅游產業的發展。究竟是什麼魅力,讓此次鹽田分展場選擇大梅沙村?在當日舉行的開幕式上,鹽田分展場建築策展人劉珩揭開了謎底。作為最早介入的策展人,劉珩說,最早的選址考慮過沙頭角、鹽田港、大梅沙村,最終分展場還是落戶大梅沙村,而「村市(是)廚房」的策展主題,也是大梅沙村對藝術家的靈感啟迪。
    相比於較多城中村的逼庂,大梅沙村少了人們對城中村固有的壓迫感,反而給人一種安逸及舒適。任海濱浴場上人頭攢動,回到村里,大伯大嬸依然悠镕地喝茶下棋種菜,自有一番镕適之姿。鹽田分展場藝術策展人楊勇說,「這個非常具有烟火氣的大梅沙村,村民給了藝術家很多的靈感和幫助。」而在劉珩看來,「大梅沙村是陽光和諧的社區,大家安居樂業。這里每家每戶都種菜,自己消耗,自己分享,這種從生產到烹調到社區共享的概念,就是廚房的概念。」劉珩希望「廚房」的概念能吸引更多人對社區形成良好的融洽感。
    進行時:嘗試未來的可能性
    鹽田分展場展覽主辦方邀請了5組來自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建築師團隊及1組建築歷史研究團隊參與,以6000平方米的中心區域為展覽範圍,選定大梅沙村10棟房屋加以微改造,并新建一棟臨時展廳。圍繞向海而生的大梅沙居民的「水」文化,建築師和藝術家們因地制宜地進行不同形式的建築改造和設計,多個情境裝置呈現出豐富多元的集群設計效果。
    劉珩透露,為了分展場順利舉行,5個建築師團隊進行了兩次工作坊,與當地居民、區政府進行互動,最終形成了10個非常不一樣的建築方案。經過多個月的施工,最終呈獻給觀眾不一樣的美的享受。「5家設計師團隊的集群設計,給未來城中村的改造帶來了10種多元可能性的探討。」劉珩認為,最重要的是這10棟樓并非無房東的,設計的過程有很多的進行時,「這次最大的意義是,城中村的改造是在進行中的村落進行的,大家能在村落里邊生活、工作、施工,這是設計師特別希望看到的,這種嘗試可以為社區帶來未來的可能性。」
    有別於南頭古城主展場,鹽田區分展場的建築團隊與設計團隊的參與是同時性。劉珩指出,藝術策展和藝術參與加入到建築改造中,在建築師做的城市背景以及城市新舊改造的過程中,藝術家的參與又展示了另外一個城市的一種可能性。「我認為這次城中村的改造已達到了我們建築師預期的目的,它提供了不同層次、不同時代、不同功能、不同專業跨界合作的可能性,最終的目的是希望給社區帶來更加多的活力,引發社區對藝術與建築改造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最后能引領社區進入自我提升的前景。」
    聲音:「非典型」村市生活樣本
    當天的開幕式在大梅沙村的榕樹下舉行,周邊原生態的民居與改造過的藝術建築相融。藝術策展人楊勇致辭稱,台上台下的場景生動體現了雙城雙年展「城市共生」的主題。「在深圳這個特別發達的城市里,還保留了這個有歷史的村落。」楊勇說,在這個有歷史的村落里,來自世界各地的20多位藝術家對當地的生態和習俗進行考察研究,結合「村市(是)廚房」的策展主題和大梅沙村的種種在地條件,討論如何呈現出最佳的藝術呈現。「藝術家和建築師開展的實踐具有非常棒的引領性。」楊勇認為,不管在藝術、建築、文創等方方面面,接下來都可在深圳實現出新的可能性。
    「『深雙』之於鹽田、鹽田之於『深雙』,一定是一個共贏的話題。」鹽田區副區長周敏在開幕式上表示,深港雙城雙年展作為深圳最具規模的工藝文化藝術活動,對鹽田區打造「現代化國際化濱海城區」、凝聚文化內涵和氣質具有強化和推動作用。「城」與「村」的主題,就是讓老百姓享受到鹽田發展帶來的紅利,讓非戶籍的外來居民和戶籍居民平等享受公民待遇。
    「如果把深圳主會場比作一席文化盛宴的話,鹽田分會場就是最重要的調味劑之一,此次『深雙』盛宴有『鹽』來調味,必定出品更佳。」鹽田區副區長周敏認為,鹽田分展場為本次深港雙城雙年展對於城中村現狀與未來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一種「非典型」的村市生活樣本,通過多元化碰撞,共同探討城與村的共生之道,為深港雙城雙年展主題發出鹽田聲音。
    未來:會有更好的撬動和發展
    「過去深港雙城雙年展是陽春白雪,現在已成為城中盛事。」深圳市規劃國土委副主任薛峰致辭稱,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舉辦7年來,變化趨勢明顯,從早期項目轉向匯聚展品、講座、論壇、表演活動等綜合表達方式;從過去專業小眾探討為主,轉變為多方協作、共同營造、多方參與;其在帶動展區及周邊地區的轉型發展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
    鹽田區規劃國土局負責人劉陽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的5個分展場中,鹽田分展場的大梅沙村特別有特色,「它與別的城中村不一樣,濱海位置,大梅沙村小街小巷與別的城中村不一樣,房子都是兩三層。」劉陽恆說,此次展覽發掘了與別的地方不一樣的特色歷史。「臨時展館介紹了鹽田的歷史情况,感覺這是整個展覽將歷史、現實和未來聯繫起來的一個點。」劉陽恆說,鹽田區希望通過此次展覽增加一個旅游的吸引點,以目前改造了的10棟房子為帶動,將來將旅游發展和濱海特色結合起來,提升觀眾對這里的認知度。「這只是一個起點,將來會有更好的撬動和發展。」
    注腳:漸行漸遠的舊時光
    大梅沙村宅基地里的菜田地,便是此次展覽的臨時展館所在地。該臨時展館由劉珩與南沙原創NODE設計建成。據介紹,臨時展館的整體設計構思源自於對這種中國宅基地的均分面積制度所帶來的村落肌理空間的思考,尊重宅基地100啐基本規則,同中求异,演化出與均質、趨同的網格狀村落肌理不一樣的差异化肌理,以及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的建築平面;并通過垂直與傾斜的混凝土牆板的劃分和限定,形成多層次、多角度的內外空間關系,營造出人對天空及田園的全新觀感。臨時展館內,鹽田分展場專題展【鹽田鹽鹽田田】全面向公眾展出。該展覽的展覽團隊為華南理工大學建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以及象田創文。展覽從「鹽」、「田」、「汛」、「水」四個角度,將鹽田歷史和文化風俗重新詮釋,以期讓參與者親歷其中,為漸行漸遠的舊時光書寫下注腳。在展覽館中,沙頭角魚燈舞、中英街「一街兩制」、客家山歌、疊福鹽場等一系列鹽田的歷史人文展覽,展覽資料做成了日历的形式,并在周邊提供裝訂工具,方便觀眾將感興趣的內容裝訂成冊帶回去。有參觀的觀眾說,此前以為是鹽田發洪水的次數,看了展覽之后才知道,鹽田汛是大鵬所城所轄範圍內最重要的駐紮點。據悉,該駐紮點設有墩台一座,千總一員、安兵35名。
    反思:被吃掉的城市
    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對城中村的關注由來已久,自2005年首屆雙年展就特別組織了城中村單元。十幾年來,社會對城中村從單一的負面評價和推倒重來,逐步轉向客觀評價和環境整治提升,這和該展覽在這一領域的不斷探討不無關系。作為城市快速發展與計劃經濟時代城鄉二元體制冲突并融合的產物,城中村如今已被保育成了當下最具潜力的城市實驗場和另類新生活的培育基地,成為新來者真正的落腳城市。策展團隊希望通過展覽,引發關於城市生存和演變模式的更加多元和開放的認識和想象,并進而批判性地重新考量城市生活的意義和價值。
    在鹽田分展場大梅沙村,建築家和藝術家選擇了10棟建築進行微改造。1號樓和2號樓均為臧峰/James SHEN/何哲+眾建築進行建築改造。其中,1號樓為本次展覽的工作站和媒體中心。建築師指出,城中村中有很多村民將房屋出租給了外來戶,這樣的居住狀况不僅自身質量較差,業主和租戶還不得不共享起居空間,進出互相干擾。為此,插件家快速形成現代化的出租房,集合了交通、洗手間及污水處理設施的基礎設施筒,不僅可讓村民與租戶分離交通,還能提供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并為日后再次增加房屋提供設施保證。
    「城中村是社會的、整個城市的有益菌,我會在大梅沙村持續發酵,讓藝術進入城中村。」藝術家代表宋冬在鹽田分展場開幕式上說,在大梅沙村設計的過程中,他感受到了村民和當地文化,以及整個深圳快速的發展分不開,「它是一個好的共同體」。「那麼多藝術家與原住民和原來自生滋長形成的非常有意思的文化現象,在一起呈現出文化的盛宴。大梅沙村就像廚房一樣,讓各式食材進行有機混合,做出一道道的美食。」
    此次宋冬帶來的作品是《城中村中城》,位於大榕樹旁的10號主題館中。作為最受參觀者熱捧的作品,《城中村中城》全部由餅乾和糖果搭建,12月22日起由人們自由取食,最后整座「城市」將被吃掉。宋冬說,公眾可通過「吃城市」的方式接觸藝術,并參與到藝術中來,使藝術回歸生活,最終引發人們對城市生活和生存處境的反思。
    魚燈:裝點了村莊藝術的夢
    漫步大梅沙村,建築與藝術在這里激情碰撞,張力十足。大梅沙村的南門主入口藝術裝置《UABB MEISHA》,燈光通過彩色的燈柱,與這座樸實無華的古老村落交相輝映,UABB的濃烈藝術氣氛撲面而來。穿過燈柱往里走,「靜動」完美結合的藝術呈現讓觀者眼花繚亂。
    通過梳理整合大梅沙村現有零散空間,設計師延伸出三條共500米長的展覽路徑,以及神龕和街心公園兩個重要空間節點。公共街道上,回收利用廢舊家具的「街道客廳」等情景裝置人性化地分布著;灰色透水磚表面上,漸變藍漆衍射了大梅沙村人靠海生活的「水文化」意象;牆壁上五彩斑斕的鹽田風物壁畫作品《燒燕》;每棟改造建築門口,不同形態的魚燈作為進門導引,魚燈設計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抽象化處理。
    10棟微改造過的建築煥然一新,沿著主街道散落在普通的民居群中,在冬日暖陽下散發著既藝術又市井的氣息。夜幕降臨,炊烟裊裊,大盆菜升騰起的白烟凝聚起烟火氣和人情味。廣場地面鋪設的太陽能發光石,閃光的魚燈,各展館的霓虹點亮了大梅沙村,整個村子氤氳在星星點點的夢幻藝術氣息中。由年輕的戲劇、舞蹈表演家們打造的大型多媒體表演作品《共生之樹》,正在村中穿行表演。北京資深舞美藝術家高廣健為村子獨特設計的生活裝置,以及多媒體創作者劉晉的光影街道共同呈現,以表達「文明與冲突」的微妙關系。
    饗宴:村市廚房的盛宴
    徜徉於大梅沙村的10棟展館中,你能看到藝術家們基於個人體驗的精心呈現,關於建築與美食的關系,關於菜譜、擺盤的美學探討,關於視覺版「記憶味覺」的繪畫日記,關於用藝術手段展現的村市(是)廚房的林林總總……
    在大梅沙村,房屋周邊種滿農作物,這種表皮農場讓村民自足的同時,還能形成公共的活動空間,茗茶玩樂。藝術家趙謙在大梅沙村內進行寫生創作,其作品《記憶味覺》以水彩日記畫的形式,將食材的種植、研究、進入市場、進入廚房、烹飪成特制的菜系與觀眾進行交流形成一場「絕佳」的藝術共生。整個過程就如同一部龐雜的紀錄片,為觀眾呈現出一個視覺版的「舌尖上的鹽田」,讓食物、生活、藝術形成有機的轉換。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由建築家俞挺與Wutopia Lab完成建築改造的4&5號樓。粉紅色外牆的4號樓,則象徵女性主宰的、私人小圈子但精緻的飲食。走進藍色外牆的5號樓,擺放著濃郁的啤酒和風乾的臘肉,象徵著男性把握的、公開社會性但奔放的飲食。藉助這兩座緊挨著的顏色鮮明對比的建築,Wutopia Lab通過建築學來研究人并為之提供創新的可能性空間。
    7號樓的原建築是一名藏民和當地人的居所。建築師想要把一些藏族空間的體驗和這次深港雙城雙年展的展覽主題扣合起來。位於7號樓的一層是《樹界的一堂課》。藝術家們希望通過大梅沙的許願樹進入樹木世界--開始一段旅程。
    9號樓室內,展示的是東京藝術家徐綺濃的裝置作品《饗宴·響宴》。該作品以陶瓷為乘載的器皿,乘載海洋、乘載山珍海味、乘載著當地的獨特的記憶味道。作品以海洋、市井生活、美食、建築為主題,以UTA陶瓷音響作為一個聚寶盆,融合聲音、映像、視覺、造景的互動藝術,表達大梅沙風土民情的寶物,讓觀眾享受一場文化的響宴。
    無論你能看懂多少,感受多少,從一處建築出來,回到街上,大梅沙村最普通的民居又出現在眼前,收拾整齊的院落,精心打理的碧綠菜畦,正在醃制菜乾的大嬸,圍著打台球的青年們,與先鋒的藝術竟沒有一絲違和,如同他們日常的每一天。這,該是對村市(是)廚房的最好詮釋吧。
    導覽圖
    臨時展館建築團隊:劉珩+南沙原創NODE
    展覽團隊:華南理工大學建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象田創文
    1號樓
    插件家與插件核
    建築改造:臧峰/James SHEN/何哲+眾建築
    2號樓
    表皮農場
    建築改造:臧峰/James SHEN/何哲+眾建築
    藝術介入:趙謙《記憶味覺》
    3號樓
    70年代的客家民宅
    建築改造:張斌+致正建築Atelier Z+
    藝術介入:陶輝《我們共同的形象》/李建林《年份的標本--鹽田系列》
    4&5號樓
    建築改造:俞挺+Wutopia Lab
    4號樓,女性主宰的、私人小圈子但精緻的飲食
    5號樓,男性把握的、公開社會性但奔放的飲食
    6號樓
    建築改造:楊小荻+普集建築
    意在探討未來
    藝術介入:LUIGI LAURENZI《種吧》/ 周霄鵬&唐菡《食慾的形狀》/徐坦《今日飲食》/吃的ReallyWant《吃的ReallyWant在大梅沙》/蔡磊《模稜白9號》、《框架170214》、《15度角》、《30度角》
    7號樓
    原建築是一名藏民和當地人的居所
    建築改造:楊小荻+普集建築
    藝術介入:Tien和Jennifer《樹界的一堂課》/ 方圓《誰的城市--村市(是)廚房的第二空間系列》
    8號樓
    建築改造:張斌+致正建築Atelier Z+
    藝術介入:孫犁《墨魚》
    9號樓
    建築改造:劉珩+南沙原創NODE
    藝術介入:劉達&江宜臻《福笛音廟》/梁曼琪《眼睛》/ 徐綺濃《饗宴響宴》
    10號樓
    建築改造:劉珩+南沙原創NODE
    藝術介入:宋冬《城中村中城/ 高廣健《風調雨順、四季
    平安》街道改造:南沙原創NODE
    藝術介入:楊勇《UABB MEISHA》&《非線性》/ 蔣國遠&藝邦成《燒燕》/高廣健&劉晉《共生之樹》
    小貼士
    展覽主題:村市(是)廚房
    策展人:劉珩(建築師、博士、教授)、楊勇(藝術家)
    展期:2017.12.22-2018.03.03
    時間:10:00-18:00(周日-周四)
    10:00-20:00(周五-周六)
    地址:深圳市鹽田區鹽梅路大梅沙村(公交站:海濱浴場)
   

 
(來源: 深圳新闻网) 編輯: 庄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