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湖南新田扶貧:用真情見真功
2017年 12月 25日 23:40    香港商报
 

    湖南新田扶貧:用真情見真功

    新田縣,位於湖南省南部、永州市東部,東鄰郴州,北交衡陽。二廣、泉南、廈蓉、京珠高速复線4條高速呈「井字形」環繞新田。

    新田歷史悠久,人文厚重。有傳奇的龍家大院,有祈福聖地南國武當山,有建文帝避難地大冠嶺古堡群等旅游勝地。境內至今發現的商周、宋、明、清遺址54處,龍泉山商代遺址、文廟、清乾隆皇帝撰寫的《平定準噶爾碑刻》、青雲塔是其中典範。

    新田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革命老區縣,轄12個鄉鎮,總面積1022.4平方公里,總人口44.65萬人。

    上世紀60年代末,新田人民憑藉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壯舉,曾贏得了毛澤東主席「南有新田」的高度赞譽。新田縣委、縣政府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近3年全縣減少貧困人口5.6625萬人,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獲得「湖南省全面小康推進工作十快進縣」榮譽稱號。2016年扶貧、小康考核獲全省先進,成功創建為國家衛生縣城、湖南省平安縣、湖南省文明縣城。2017年成功申報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被列為「全國家政扶貧試點縣」,成功創建湖南省園林縣城。香港商報記者唐勇平

    頂層設計接地氣,理順扶貧機制

    縣委書記唐軍提出要以脫貧攻堅為統攬,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從頂層設計出發,理順扶貧體制機制,堅持工作聚焦、力量聚合、壓力傳導,形成了“全黨動員、全民皆兵、兵團作戰、齊抓共管”的大扶貧工作格局。

    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率先垂范,踐行“三走遍三簽字”活動要求,帶頭落實領導責任,走遍了全縣所有鄉鎮和貧困村,下到脫貧攻堅一線研究解決具體問題。將12個鄉鎮劃為12個戰區,壓實縣級領導責任,明確各鄉鎮主體責任,把脫貧攻堅作為檢驗幹部的“試金石”,幹事創業的“賽馬場”。

    探索“一核、三審、兩公開”工作法,即信息核實精准到戶、精准到人,信息審查部門連審、村兩委會審、縣鄉政府複審,整改情況向群眾公開、向社會公開,對貧困人口實行動態管理。派駐工作隊230個、工作隊員527名,對103個貧困村、127個非貧困村(社區)進行駐村幫扶,實現全覆蓋。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民情在基層,問題在鄉間。開展“三走遍三簽字”,推動突出問題集中整改到位,發現問題是前提。幹部沉下去,問題浮出來。越往下走,工作越具體;深入基層,一些突出問題逐漸發現和反映出來。

    落實惠民政策,精准施策是精准脫貧的關鍵。為讓老百姓更好了解扶貧政策,從扶貧政策中得實惠。今年6月15日,縣委常委會專題研究如何將脫貧政策落地落實,12個專業組分別列出政策依據、查找存在的問題、提出政策落地的意見和建議。

    縣委要求相關部門根據常委會研究意見,將上級政策“翻譯”成“新田話”,印發《新田縣脫貧攻堅到戶政策告知書》,分為教育、醫療、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社會保障、就業、金融等大項,載明每一個大項中項目的名稱、扶持對象、補貼標准、聯系部門。讓結對幫扶幹部到基層、到貧困戶家中說得清、道得明,不講“外行話”。

    通過這種接地氣的扶貧,分類施策,精准幫扶,讓貧困群眾“點菜”,由政府“下廚”,使幫扶政策真正落到點上。因此,新田扶貧扶出了實效,貧困群眾滿意度100%。

    重點項目抓落實,強化扶貧效果

    加快農業產業扶貧,以東升農場、溫氏集團等企業為龍頭,采取“小額信貸+公司+貧困戶”與“公司+農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發展模式,2014年以來共幫扶1.23萬人,取得了企業做大做強、產業發展壯大、貧困戶受益的“三贏”效果。

    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和危房改造工程項目,讓貧困群眾從“養不了人”的“一方水土”中解脫出來。目前,2016年項目已經全部搬遷入住;2017年項目已開工1615戶,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7536人,開工率100%、竣工率100%。危房改造目前全縣1975戶全部開工建設,開工率100%,已竣工1837戶,竣工率93%,年底將全面完成目標任務。

    實施“城鎮優質學校結對幫扶農村薄弱學校”工程、“雨露計劃”等。投入4000多萬元對貧困村學校進行維修改造,全面落實國家資助政策。2017年共發放各類學校教育資助金2593.2萬餘元,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全覆蓋。

    在全省率先開展“社會保障兜底一批”脫貧工作,兜底保障對象1225戶2300人,兜底保障對象全部納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范圍,做到了不漏一人。制定健康扶貧政策文件,加快標准化村衛生計生服務室建設,全面落實醫療保障各項政策。

    驥村鎮烏下村扶貧工作隊以問題為導向,主動對接項目建設,兩年內爭取扶貧項目9個。

    在103個貧困村每村實施100千瓦左右的光伏發電站,總投資約9000萬元,進一步壯大了貧困村集體經濟和有效帶動貧困戶增收,目前受益貧困戶達646戶2261人。

    重點鼓勵和支持25個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開展特色產品開發和鄉村旅遊創建,吸納貧困村民就業,帶動326戶1305人實現脫貧。聘請全縣12個鄉鎮188個204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擔任護林員,生態扶貧穩妥推進。

    新田縣吉星家居公司是省級“家居龍頭企業”,目前已擁有160餘項專利技術,已建成吉星沙發等9條家私生產線,形成了年產值上1億元的生產能力。為當地勞務協作就業扶貧貢獻了力量。

    新田模式抓就業,打造扶貧典型

    利用湖南省勞務協作脫貧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堅持精准識別、精准培訓、精准對接、精准服務。貧困勞動力輸出實現了從自發輸出向精准輸出、從無序輸出向有序輸出、從體力型輸出向技能型輸出的“三個轉變”,探索出了一套就業扶貧的“新田模式”。

    自2016年10月以來,全縣鞏固已轉移就業貧困勞動力3.1萬餘人,2017年新增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1006人,人均實現勞務收入3000元。《人民日報》《中國就業》等媒體作了推介報道,從而,讓全省就業扶貧現場會定在新田召開。

    針對農村公路、農民飲水、電網改造、垃圾處理等“微建設”差距較大的現實,聚焦貧困人口衣食住行滿足的“小目標”。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把貧困村最需要的交通、水利等“微項目”包裝成貧困村基礎設施項目,2017年貧困村安全飲水項目,可解決安全飲水人口7.36萬人。

    制定出台了《新田縣脫貧攻堅戰役行動電商精准扶貧方案》和《新田縣促進電子商務發展若幹優惠政策》,積極融入“互聯網+”,2017年6月成功申報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被列為全國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縣,創設《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證》,探索創新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方式、平台和路徑,拓寬“三農”融資通道,向112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授信3.9億元,累計投放貸款2.98億元,產生了點“土”成金的聚變效應。

    典型值得鼓勵,更值得學習。縣委辦駐石甑源村扶貧隊員張衛國,經常吃住在村、熬夜加班,對村裏的情況如數家珍,村民親切稱呼他:“狗不叫”。他是群眾最受歡迎最熟悉的好幹部。

    龍泉鎮潮水鋪村扶貧工作隊精准號脈,針對貧困戶創收途徑少、渠道窄的問題,創新扶貧新路子,成立新陽光職業技術培訓學校,構建投資人、村集體和貧困戶利益相結合的扶貧經濟實體,讓全體貧困戶以小額信貸資金優先入股取得資產收益,每個貧困戶每年可分紅3600元。

    深入基層進萬戶,用真情見真功

    縣委書記唐軍作為扶貧的“一線總指揮”,她告訴記者,“功崇惟志,業廣惟勤。”能不能帶領全縣人民脫貧致富,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局。不讓一個貧困老鄉掉隊,今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她走訪了全縣12個鄉鎮103個貧困村,下到脫貧攻堅一線,與基層黨員群眾交流,了解他們的困難和問題,身心下沉抓扶貧。

    用真情 拉近了群眾距離。“凡上下之情,通則治,不通則不治”。從縣、鄉兩級黨政機關、群眾團體、事業單位抽調1019名幹部到基層開展工作,分別聯系12個鄉鎮、224個行政村、6個社區。廣大黨員幹部結合“三走遍、三簽字”活動,摸家底、找對策、抓整改,帶著誠心了解情況、帶著政策為民解難、帶著辦法解決問題。

    在縣委書記帶領下,全縣黨員幹部邁出機關門,走進農家門,紮根基層,真心與群眾交流溝通,帶著政策為民解難、帶著誠心調解糾紛、帶著辦法解決問題。改作風、勤入戶、聽民生、辦實事成了舂陵大地最響亮的口號。脫貧政策的落實,讓老百姓得到了實惠。

    據組織部門電話抽查顯示,貧困戶對駐村幫扶滿意度達100%,結對幫扶滿意度達99.5%。

    “去民之患 如除腹心之疾。”把貧困群眾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才能把脫貧工作做好做實。

    縣委書記唐軍告訴記者:“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來做。新田不脫貧,我不生二孩。貧困村不脫貧,駐村工作隊不撤隊。鄉鎮不脫貧,黨政一把手不提拔、不重用。”唐軍的每一句話,擲地有聲。

    在縣委書記唐軍率先垂范,全縣幹部擰成一股繩,新田扶貧攻堅成效卓著。打贏脫貧攻堅戰,不是單獨一個部門、一個鄉鎮的責任,需要政府、社會、貧困戶共同拾柴,共聚合力,共奏樂章。駐村幫扶工作組、基礎設施專業組各負其責、相互協作,縣鄉國家公職人員、村黨員幹部以及致富能人與貧困戶“結窮親”,啟動中國社會扶貧網試點,發揮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積極作用。“社會主義的最大優勢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事實證明,只要幹群齊心協力,沒有邁不過的坎。

 

    

 
(來源: 香港商報) 編輯: 朱剑明